鄂西圈
湖北省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工程
鄂西圈是湖北省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旨在整合资源,协同联动,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
背景介绍
整合资源包括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诸要素和政府行政资源;
协同联动既包括省直相关部门如发改、交通、旅游、住房与建设、文化、林业、环保等部门,各地政府,有关单位如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等的协调、协约与协作,采取目标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共同行动,也包括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乃至省外相关省市和景区的良性竞争与多赢合作;
绿色发展是指鄂西圈的增量发展直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跨越式发展是力求按照后现代理念,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的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和人民小康。
鄂西圈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圈,而是一个特色经济发展和文明社会进步的综合圈,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试验区。
提出背景
2008年7月10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恩施现场办公会议,会议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开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工作。7月13日,湖北省发改委启动规划工作。
2008年7月23日,省发改委向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分管旅游的副省长田承忠以及其他省领导李春明、张岱梨、段轮一等上报了草拟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纲要》。
2008年7月24日,8月18日,8月26日,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办公厅听取湖北省发改委等单位书面汇报,确定“5个1工程”:1个领导小组 + 1套规划 + 1个纲领性文件 + 1批建设项目库 + 1个投融资平台。
2008年7月28—29日,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强调提出,要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8年11月1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
基本情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襄阳、宜昌、荆州、荆门、十堰、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包括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宜昌市,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端午节(其中端午节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如屈家岭文化,长江三峡,绿林好汉,清江画廊,太极湖(丹江水库),古隆中,荆州古城,炎帝神农、嫘祖、屈原、王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洪湖水浪打浪,远当丹霞地貌及千年岩屋,神农架野人,大九湖高山湿地,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竹山桃花源,中国绝版原生态青龙村——山楂树之恋外景地等。
2009年鄂西圈人口总量2962.36万人,占全省6141.88万人的48.23%,版图面积127847平方公里,占全省185900平方公里的68.77%。受地理环境、交通制约、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集老、少、山、边、库区为一体, GDP为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48.98亿元,只占全省的22.70%。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2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分别比全省均值少392.98元、2829元。此外,通过发展经济学结构分析,鄂西圈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鄂西圈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一览表
鄂西圈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一览表
鄂西圈2009年居民收入情况一览表
鄂西圈2009年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分布情况表
鄂西生态文化圈和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比较表
备注:“两圈倍率”是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倍率
发展基本内涵
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基本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这里可以看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是简单的旅游圈,而是从根本上以人为本、在方法上更加科学的复合圈。这样认识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与共产党的宗旨、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国际上关于生态文化旅游的定义相一致。
发展总体思路
根据湖北省政府下发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确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赋存的初始条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产力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集成—产业集聚—综合效益”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在实施步骤上突出“交通先行”战略和“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整合提升利用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发展基本原则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原则为:
1、统筹规划,有序发展;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3、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5、资源共享,开放合作;
6、保护优先,和谐发展。
领导讲话
2009年7月9日至10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宜昌市隆重举行。省领导罗清泉、李鸿忠、李宪生、李明波、李春明、田承忠、张岱梨、段轮一出席会议,与鄂西8市州(林区)、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商进一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
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培育品牌、发展主体、强化基础、创新机制。他强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加强领导。各市州(林区)及省直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拿在手上,亲自动手,下重手抓。要有专门的班子抓,要加强工作协调和联动。
常务副省长、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宪生大会发言,要求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即规划与落实的关系、省与市州(林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旅游特色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关系。他部署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颁布“一总三专”规划,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强化目标责任,着力推进12大工程建设;尽快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和优化圈域发展环境;扩大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融资运营体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十堰市沿线,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现场会”。会上,罗清泉说,一年多时间以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各项建设和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生产总值4980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2010年前5个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工业增长31.2%,城镇以上的投资增长41.5%,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
省长李鸿忠因为防汛工作,在现场会上做了书面发言,他说,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全省要更新发展理念,从省级层面规划统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由单纯的旅游圈建设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就是前不久,在宜昌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现场会”,常务副省长李宪生部署:做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市场主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创造拓展市场主体发展的招商引资平台和融资渠道;策划打造十大核心景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完善项目库并推进项目与市场主体对接。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做强做大旅游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他要求体现“专、精、特、新”这四个字。
战略实施情况
概括起来说,规划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和跟进措施稳步实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市场主体培育发展迅速。
关于规划,在宏观层面,形成了省“一总三专” + 市州林区“一总三案”规划体系。
在中观层面,编制了《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该规划在2009年9月30日湖北省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审定并下发实施。对武汉-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武汉沿线1139公里打造景观廊道,让游客实现边旅边游、旅就是游的享受。“生态景观工程”核心内容是“两段两区十村落”:
“两段”:武神生态公路(G209)房县城关至房县银坪乡龙洞沟,路段全长64.3公里;宜神生态公路(S312)夷陵区姜家湾(K11)至雾渡河集镇桥头(K58),路段全长47公里。
“两区”:改造汉十公路孝感服务区、武当山服务区。
“十村落”:打造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10个景观段各1个特色村落,分别为丘陵田园风格的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办车站村,重丘山林风光的随州市随县均川镇松树垭村,岗地田园风光的襄樊市襄阳区张湾镇张家湾村,山林水库风光的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元和观村,低山林地风光的房县土城镇塘梗村,高山原始森林风光的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三堆河村,低山河谷风光的兴山县水月寺镇杉树坪,重丘风光的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赵家湾村,水乡田园风光的荆州市沙市区观音档镇丫角村,平原田园风光的仙桃市沙嘴街办叶家河村。
已实施完成一期工程。 造景5万余亩,改造特色民居4411户,竖立旅游交通标牌227块,还有山体水体和村庄环境整治及相应的环保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项目,这是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交通先行决策的具体措施。2008年首战全长225.1公里武神生态公路改造,经过两年多的奋斗,从武当山到神农架由原来的6小时车程缩短到4小时,而且又将沿途打造为植树造景生机盎然,旅游标识标牌清晰明丽,特色民居改造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全长173公里的宜巴高速公路2009年开工,将一线穿珠串起三峡画廊,昭君故里和神农雄峰,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随岳、十房、武荆等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景区道路、三峡翻坝公路、宜昌—十堰等铁路工程、神农架机场、王昭君码头等“铁水公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设,如火如荼,有的已经建成投运。据统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公路总里程已达123685公里,占全省的62.7%,其中高速路达1662公里,占全省的50.6%。根据审议通过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布局为六大综合运输通道、八大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大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到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交通将形成“一线穿珠、路景相融、便捷舒适”的特色旅游交通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交通圈;“内畅外联、辐射全国、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集约高效、安全优质、文明规范”的现代交通服务网络,交通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据统计,圈域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幅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高位增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841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338.7亿元,同比增长31.4%。2010年“五一”及暑假期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景区景点接待旅游人数成爆发式增长。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人家及白果树瀑布、恩施腾龙洞等景点景区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都比2009年同期增长50%左右,有的甚至翻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先期启动的12大重点工程,总投资达1222亿元,其中,2009年湖北省政府专项投资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8.5亿元,撬动倍数达6倍多。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武神生态公路等“铁公机”交通项目、十堰武当山太极湖景区项目、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项目、宜昌嫘祖、屈原和王昭君故里景区及清江北纬30度岛之世外桃源项目、神农架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一体化运作的神旅集团公司重大项目、襄阳古隆中景区、习家池汉代私家园林等项目、恩施大峡谷等项目,洪湖岸边是家乡、乌林高端温泉等项目、荆门长寿之乡旅居项目、圈域7个旅游名镇、62个旅游名村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了《荆州风》、《三峡风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十堰国际武当武术节、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论坛、襄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尤其是由湖北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靓丽的文化名片。
旅游发展
2010年前9个月,鄂西圈接待入境游客107.3万人次,占全省的近九成,同比增长84.5%,实现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增长42.8%。
2010年“十一”黄金周,鄂西圈的接待游客数559.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16亿元,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9%,43%,均超过全国分别同比增长27.1%,32.4%的水平,超过全省分别同比增长31.23%,35.8%的平均水平,超过诸多旅游发达省份如周边湖南分别同比增长27.03%,23.89%、河南分别同比增长15.6%,17.4%的水平,超过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分别同比增长13.27%,26.71%的水平。下表还列出了鄂西圈8个市州林区的数据。
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况表
数据来源:国务院假日办发布的旅游信息通报
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先期启动十二大工程总投资1222亿元,将在3年左右完成,有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延后竣工。具体为:
1.宜昌——十堰等铁路工程369.23亿元;
2.神农架机场工程10.394亿元;
3.宜巴、十房等高速公路系统工程805.376亿元;
4.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6亿元;
5.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44476万元;
6.宜昌平湖半岛、西陵峡口整体开发项目101173万元;
7.宜昌、恩施清江画廊整体开发项目63440万元;
8.神农架生态保护与利用景观建设工程7085万元;
9.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整体开发及民族民俗景观项目35750万元;
10.襄阳古隆中景区改扩建项目21214万元;
11.荆州 “洪湖岸边是家乡”项目14300万元;
12.随州、荆门大洪山整体开发项目22967万元。
市场主体
一是湖北省政府投资平台运行初见成效。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注册资金10.5亿元。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三特公司等战略投资者,与多家商业银行达成合作意向,并正式与农业银行签订了200亿元授信协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确定了首批投资启动的5个项目:五峰柴埠溪项目、恩施大峡谷扶手电梯及云龙河地缝垂直观光电梯建设项目、洪湖岸边是家乡项目、宜昌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开发项目、襄樊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项目等。此外,正在筹备武当山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三峡地区旅游深度开发、神农架旅游开发、随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第二批重点投资项目。并对“三库五场两宾馆”资源进行策划规划利用。
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它市场主体浪潮初现。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许克振向省领导的报告和新闻访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宜昌物资集团收购资产总投资近9000万元;大洪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人民币10亿元(含配套投资和吸引社会投资)。
(2)资本运作逐步成长。神农架通过资本运作成立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长阳北纬三十度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开发清江绿岛,创新生态旅游盈利模式,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3)品牌运作取得成效。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主打三峡品牌三峡人家风景区已成功申报5A级。恩施主打大峡谷品牌联合腾龙洞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1.8亿元。京山大洪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打绿林好汉品牌成为知名4A级景区。
(4)延伸产业链走特色旅游之路。萧氏茶业将农产品加工等延伸到旅游开发建立品游中心。天峡鲟业有限公司“生态循环水工业化养鱼模式+鲟鱼珍稀物种产业化+文化旅游传媒”三位一体化。
(5)引进外来投资者做强做大。武当山引进湖北太极湖投资公司和湖北祥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经完成投资10多亿元。荆州引进北京华汇企业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洪湖引进乌林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亿多元开发亚洲最大的室内温泉馆“温泉水立方”。京山引进香港嘉华集团、广东岭南集团、中航集团等,实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1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142亿元。
(6)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逐步成长。宜都市杨守敬书院力争4A级景区,宜都市红春村移民集中建设文化仿古村落,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商贸旅居等于一体。枝江市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投资5500万元全景再现传统手工艺以游促贸富民。
管理机构
鄂西圈有健全的战略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简称鄂西圈办),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办公厅一位副秘书长,以及省发改委、文化厅、旅游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并设一位专职副主任。鄂西圈办机构编制和人员已于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不增加行政编制,从省政府研究室和省发改委调配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内部设有综合处、协调处、督办处。同时,鄂西圈各地也都相应地陆续完善管理机构。
此外,作为省政府授权经营的投融资平台——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国资委的管理下,也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治理机构。以下为其管理框架图:
近三年情况综述
(2011年8月8日)
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多来,通过启动实施以交通圈、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为主体的十二大工程,通过十大旅游区的策划规划,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等,鄂西圈建设在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作用更加明显。
1、圈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加快扩大。自实施鄂西圈战略,“十一五”后两年,圈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5.08%,高于前三年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圈域生产总值4980.44亿元,同比增长14.4%;2010年,圈域生产总值6154.63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8年高出1.1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圈域生产总值3453.06亿元,同比增长14.8%。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优化升级快。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8108.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22亿元,分别增长38.82%和42.34%。2011年上半年鄂西圈旅游人数为503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16.67亿元,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2011年“五一”假期,鄂西圈“一江两山”核心板块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2009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宜昌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8%,旅游总收入达1.75亿元,同比增长21.2%。2011年全省新增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宜昌市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州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加上原授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全部在鄂西圈内,至此圈内共有4个国家5A级景区,“一江两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恩施山水风情势头强劲。由我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省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屈原故里端午节暨海峡屈原文化论坛、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夷水丽川》、《盛世峡江》、《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鄂西圈文化与旅游加速融合,发展后势喜人。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达性进一步改善。鄂西圈已经形成12万多公里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含空中航线、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41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890.35亿吨公里和332.53亿人公里。此外,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建设。圈域内先后建成随岳北、沪蓉西、随岳南、武汉至荆门高速、荆岳桥、三峡翻坝高速、麻竹高速大随段等高速公路共计380.3公里。正在加快建设的高速公路里程达1434公里,包括恩施到来凤,恩施到黔江、宜昌到巴东、谷城至竹溪、十堰至陕西白河高速公路。圈域内港航建设也顺利推进,2010年就有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宜昌云池港区一期工程、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码头工程、宜昌石牌旅游码头工程等28个港航在建项目,清江画廊旅游码头、香溪河昭君码头、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当年已正式建成投入运营。同时,2010年2月启动恩施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宜昌三峡机场、襄阳机场等改扩建,神农架机场新建等工程,十堰市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将为打造鄂西圈立体交通、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截止目前,生态景观工程一、二期累计完成投资46027万元,改造特色民居8300多户,造景植树1001.2万株,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近500块,开工建设28个旅游节点,其中已建成神农驿站、萧氏茗茶品游中心、观音堂旅游服务点等3个,野人谷等服务点有望2011年年底前高标准建成,打造宜昌山楂树及襄阳牡丹花两个特色文化景观带,特别是省交通厅投资7790万元的汉十、汉宜两条高速公路沿线道路边坡绿化、服务区和站所改造等项目,已完成投资2764万元,取得显著成效。宜昌市夷陵区还为村庄环境整治配置了环卫人员。景观工程建设为打造环“一江两山”风景廊道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新增荆襄、沪蓉西段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及亮点工程打造。恩施州、远安、长阳、竹山等地还整合政策性资金改造特色民居数千户。
5、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省领导批示,省鄂西圈办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筹备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工作。为确保十大旅游区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将十大旅游区规划分作概念策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三个阶段进行分步推进。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完毕,总规及控规工作已全面启动。各中标单位争气互比,力争做出高水平、高质量、可实现、能落地的十个好规划,力争策划规划一批精品项目,在鄂西圈创品牌和声誉,为鄂西圈“十二五”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贡献聪明才智。
6、鄂西圈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成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环境营造、服务到位、现场会示范推广等,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鄂西圈建设两年多来,催生了投资过亿元的特色旅游市场主体62家,正成为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生力军。一批通过品牌运作、资本运作,延伸产业链走特色旅游之路、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逐步成长壮大。如三特索道集团(投资坪坝营、柴埠溪等)、襄樊古城厚德文化中心、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三峡晓峰旅游发展集团、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葛洲坝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十堰世纪百强置业有限公司、荆门京山大洪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随州玉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神农架林区协力达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被授予“全省突出贡献旅游投资商”称号。如恩施州引进武汉鑫联顺投资公司投资36亿元开发民族风情与体育休闲项目,建始县引进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野三河景区等等。
7、投融资平台作用初步显现。省政府投融资平台突出“一江两山”重点、配合“一主两副”战略,围绕十大旅游区,相继启动了恩施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与开发、神农架滑雪场二期改造、清江旅游资源整合、隆中景区提档升级、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整合、柴埠溪大峡谷、大洪山景区开发、九宫山景区资源整合与开发等29个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直接带动投资约100亿元。累计获得金融机构各类授信270亿元。此外,以恩施大峡谷、洪山宾馆(系鄂西圈投公司资产)为主体的子公司上市筹备取得实质性进展,参股的宜昌交运股份通过证券会IPO程序,即将在深交所上市。截止到2011年6月底,投资的主要景区游客增长均在30%以上,有的景区游客增长翻番。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87万元,实现利润3865万元。
8、鄂西圈宣传推介有声有色。通过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组织编写《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开办《鄂西圈工作动态》,名画家鄂西行,最美鄂西圈摄影比赛等,不断宣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思路、目标、政策措施,其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览》正式出版并被选为全省党校系统培训教材,提升了鄂西圈重要景点、景区在广大干部和公众中的关注度及美誉度。《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荆楚网、百度百科、《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也大力支持开辟专栏、专访,对鄂西圈规划、政策、典型经验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鄂西圈建设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氛围与强劲的合力。
理论依据
鄂西圈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政府政策推动
20世纪50年代形成、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与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两大主题: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发展。前者主要反映微观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的主体理性,后者主要表现在中观、宏观层面。
杜能(Tunen,1826)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提出中心地理论,勒什(Losch,1940)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与柏克曼(Beckman,1968)奠定了空间经济理论基础。
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进。罗默(Romer,1986) 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说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卢卡斯(Lucas,1988) 认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规模经济内生化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越来越大。
启示:政府政策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知识溢出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最优发展的“帕累托改进”。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
有学者指出,两位学者的研究交集在于“政策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机,所以需要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
在世界经济地位
鄂西圈的世界经济地位:启动时相当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的地位,经过努力使其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19位”,由119-120位,进到100-101位,相当于上升到北美洲的伯利兹、大洋洲的汤加的地位。
依据IMF2010年4月发布的数据,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人均收入(以GDP计):最高卢森堡104512 USD/人,第9位美国46381 USD/人,日本17位39731 USD/人,最低布隆迪163 USD/人。
中国3678USD/人,位列第100位。尽管经济总量“十二五”开始将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湖北3289.93 USD/人,对应介于位列第103 位的Cape Verde佛得角(3445 USD/人)和104 位的Turkmenistan 土库曼斯坦(3242 USD/人)之间。
2009年,鄂西圈人均生产总值18303.11元,以当年年底人民币兑换美元价格6.8:1计算,约合2191.63 USD,对应介于位列第119 位的Indonesia印尼(2329 USD/人)和120位的Iraq伊拉克(2108USD/人)之间。如果作为一个国家来比,鄂西圈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实践成效
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口占一半,但财政收入只占两成多一点的鄂西圈,经过一个特殊的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3年多来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增5个5A级景区,单项投资过百亿元的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增加4倍多,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提高了4.32个百分点,人均GDP比启动时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19位(同期中国上升11位,湖北上升15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景区建设迅速提档升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旅游市场主体纷纷入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发展;品牌价值。
五A景区保有量:湖北省从原来的2个增加到7个,原来有,武汉城市圈1个(黄鹤楼景区),鄂西圈1个(三峡大坝景区)。增加的5个全部在鄂西圈(武当山景区、神农架景区、三峡人家景区、神农溪景区、清江画廊景区)。投资客商纷至踏来:投资过亿元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企业)由25家增加到93家。
鄂西圈实践成效“五超”:超自身历史、超全省平均、超全国平均、超国家定点监测的全国119个重大景点平均、超湖北周边旅游发达省份平均。2011年,鄂西圈——旅游人数1.05亿人次,比开始实施鄂西圈建设的2008年增长118.03%,年均增长29.66%,远超全国(14%)、河南(15.23%)、安徽(24.07%)、湖南(25.7%)的年平均增速;旅游总收入656.54亿元,比2008年增长163.79%,年均增长38.21%,远超全国(23.97%)、河南(20.74%)、安徽(27.03%)、湖南(27.98%)的年平均增速。
鄂西圈在全省全国全世界的“地位上升”
2008前鄂西圈战略起步时的相对数据:GDP为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财政收入184.97亿元,占全省的22.70%。2011年鄂西圈相对数据:GDP为8060.58亿元,占全省的41.1%,提高了3.7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12.55亿元,占全省的22.72%,提高了4.32个百分点。与武汉城市圈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省新增5个5A级景区全部在鄂西圈,使全省5A级景区达到7个(武汉圈1个为黄鹤楼,鄂西圈6个为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清江画廊、神农溪、三峡人家)。2011年人均GDP:中国35199元,相当于5578.29美元(IMF为5414,),第89位。湖北34233元,相当于5425.19美元,处在第88位的多米尼加(5639)和第89位的祖国(5414)位置间。鄂西圈26939元,相当于4269.31美元,在世界的地位处于第100位的北美洲伯利兹(4349)。第101位的大洋洲汤加(4221)之间。这比启动时的2008年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19位(同期中国上升11位,湖北上升15位)。
价值提炼
鄂西圈价值提炼:和而不同;整合协同;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共享繁荣。所谓和而不同——和: 共圈、合作;不同:差异、竞争。所谓整合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诸要素,政府行政资源。所谓协同联动——省直相关部门(发改、交通、旅游、住建、文化、林业、环保等),各地政府,有关单位(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等),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乃至省外相关省市和景区。所谓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增量发展直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好】按照后现代理念,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现代化和人民小康。【量:快】所谓共享繁荣——经济转型,现代化,小康。鄂西圈到底是什么? 鄂西圈是湖北省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
新举措新目标
新举措·亮点——鄂西圈未来:整合协同:一方面自身,整合自然资源(清江)、行政力量(政策)、市场主体(竞争合作集中协约兼并收购适当集中做大做强),加强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文化旅游),另一方面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一元多层次其它战略乃至周边和关联省份的协同发展。示范拓展: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风景廊道完善工程、恩施州民族特色化工程、襄阳绿道工程、宜昌旅游城市标识标牌工程、武当太极传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工程、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客店古均州女儿镇等3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安居示范镇、12个绿色幸福示范村庄等,示范并适时拓展推进。新举措·亮点——鄂西圈未来:基础设施:一个铁水公空快捷和毛细血管通畅的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比如武当山机场开建);新景点:包含十大旅游区在内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心景区;新服务: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并运行;新文化:至少一台国家级的大型实景演艺精品闪亮登场;新通道:1条国家级风景大道(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星星点点:绿色幸福村、绿色产业镇、城市绿道、民族特色化工程、旅游城市标识系统等一批各类示范试点工程;世界级的黄金大环线:“两江两山”黄金游。
鄂西圈“十二五”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圈域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圈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相当于鄂西圈GDP的12%,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鄂西圈GDP比重达到5%。生态文化旅游关联产业如养老业带动发展。圈域人民向全省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迈出重要的步伐。
【摘编材料源自教师徐新桥博士党校讲课材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8 20:17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