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方竹(学名: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 ‘Dujiangyan Fangzhu’)是禾本科、寒竹属刺黑竹的栽培品种。地下茎复轴型。秆散生兼小丛生,直立;秆高可达8米,秆壁绿色,基部数节间常具紫褐色纵条纹,且略呈方形;箨环初时紫褐色,密被黄棕色刺毛;秆环稍隆起;节内具发达的气生根刺,
叶片线状披针形,小横脉明显。6月中旬至10上旬为笋期。
2013年7月,在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的棋盘村发现一种竹,当地人称
牛尾笋,该竹最早是村民从附近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林中引种而来,时间最长的达20年以上,大多是在10-15年。通过对其形态以及生理习性的综合研究,最终确认该竹属于方竹属(曾用名为
寒竹属)刺黑竹。根据最新颁布的《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ICNCP)》的相关规则和要求(靳晓白等,2013),将其定名为‘都江堰方竹’。该竹于2013年10月通过了竹类国际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新品种登录认证。
秆散生兼小丛生,地下茎复轴型。竿高3-8米,直径1.5厘米,共有30-35节,中部以下各节均环生有发达的刺状气生根,后者数目可多达24条;节间长10-18(25)厘米,秆壁厚4-6毫米;绿色,基部数节间常具紫褐色纵条纹,且略呈方形;表面光滑无毛,圆筒形或在竿基部略呈四方形,箨环隆起,初时紫褐色,密被黄棕色刺毛;秆环稍隆起;节内具发达的气生根刺,竿环微隆起;节内长1.5-2.5毫米;分枝习性较高,通常始于竿第11节;
箨鞘薄纸质至纸质,宿存或迟落,在竿基部者长于其节间,呈长三角形,先端渐尖,背面紫褐色而夹有灰白色小斑块或圆形斑,疏被棕色或黄棕色小刺毛,鞘基的毛密集成环状,小横脉明显,中上部边缘具颇为发达的黄色纤毛;箨耳缺;箨舌膜质,拱形,高约0.8毫米,边缘微生纤毛;箨片微小,长仅1-3毫米,基部与鞘顶相接连处几无关节。小枝具叶2-4。
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9厘米,宽0.5-2厘米,次脉4-6对,小横脉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无毛或在基部具灰黄色柔毛,次脉4-6对;叶柄长1-3毫米。
花枝呈总状或圆锥状排列,或单生于具叶枝条的下部各节时则不再分枝,末级花枝纤细,基部有4或5片逐渐增大的苞片,具假
小穗1-3枚;假小穗单生于末级花枝的各节,侧生者基部有一卵形至线形的先出叶而通常无苞片;小穗细长,长1-14.5厘米,粗1-1.5毫米,无毛,含小花4-12朵;小穗轴节间在具花之一侧扁平,长3-12毫米,无毛;颖1或2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毫米,
纵脉7或8条,先端钝尖;外稃卵状披针形,长7-12毫米,具7-9脉,先端锐尖;内稃多少长于其外稃,先端钝圆或具2钝齿;鳞被在近外稃一侧的2片为椭圆形,长约2毫米,另一片呈披针形,长约1.2毫米;花药黄色,长4-6毫米;子房椭圆形,长约1毫米,无毛,
花柱极短,近基部即分叉,而为呈羽毛状的柱头,其长约2毫米。
颖果呈坚果状,椭圆形或稀近圆球形,长4-7毫米,直径2-4毫米,绿色或带紫色,果皮厚约0.3毫米,顶端常有花柱的残留物成喙状。花期4-12月。笋期为6月中旬至10上旬,长达120天。
分布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的棋盘村,广范种植于中国四川省
都江堰市的
青城山镇、
灌口镇、
玉堂镇、
向峨乡、
浦阳镇等低,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区域。
适宜在湿润、年均气温13-16℃、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4℃、7月份平均气温23-25℃、极端最高气温低于33℃、极端最低气温高于-5℃、年
降水量900-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50-300天的地区栽培。种苗选择直径1.5-3厘米植株,带鞭长度30-60厘米,带枝3-6盘的植株,3月或10月移植。密度4500-7500株/公顷。定植时注意保水,但避免积水;施肥以农家肥为宜,每株施
基肥5-10千克,每年春季追肥1次。
营养成分:都江堰方竹竹笋的水分含量为90.7%、
蛋白质含量为3.43%、
脂肪含量为0.37%、总糖含量为1.28%、灰分含量1.5%、粗纤维含量为0.86%、总
氨基酸含量为19.29毫克/克,高于
西红柿(6.43毫克/克)、
大白菜(9.36毫克/克)、勃氏甜竹笋(11.80毫克/克)和云南方竹笋(17.77毫克/克)的氨基酸总量,各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天冬氨酸含量为5.28毫克/克。因此,都江堰方竹竹笋还具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较高的特点。此外,江堰方竹竹笋的
矿物质元素含量非常丰富,其重金属含量砷:0.01毫克/克、汞:0.001毫克/克、铅:0.03毫克/克,远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含量各重金属含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