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
断裂带是
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
中国东部不同
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
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
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
活动带。它形成于
中元古代。
郯庐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
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
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
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
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
伊通深断裂,在
辽宁省称为
开原——
营口——
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
郯城——
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
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郯庐断裂带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
湖北省长江北岸的
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
安徽省的
宿松、
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
泗洪、
宿迁,
山东省郯城、
沂水、潍坊,进
渤海,然后过
辽东半岛,穿过
东北三省去了
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2 毫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