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光
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
郝晓光(1958—),男,汉族,上海市人,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四部、发表论文80余篇。
人物经历
郝晓光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主要论著有《苹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图〉诞生纪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地球正常密度假说——重力学的参数椭球与纬向密度理论》(测绘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专著2部,论文70余篇。
在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方面,郝晓光自1996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学的“参数椭球和纬向密度理论”;1992年提出并主持实施“湖区水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1994年提出并主持实施“高山区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开创国内湖区水上与高山区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并由生产单位推广采用;2001年提出“纬线世界地图概念”、“双经双纬概念”和“广义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方法”,2002年主编完成《系列世界地图》。
在哲学研究方面,郝晓光自1986年起彻底否证传统价值范畴而力图证明商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范畴,创论二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新解剩余价值二重性而主张商品本体论,试图最终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光明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展开讨论,引发了关于价值本质及价值哲学方法论的理论研究,学术评价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159页。自1987年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理论,提出“商品价值的哲学概念”和“商品范畴的哲学概念”,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认识为“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以及将“分工与分配矛盾”(二分矛盾)认识为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二生矛盾)并列的“社会基本矛盾”等概念。
1992年提出并主持实施“湖区水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开创国内湖区水上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并由生产单位推广采用。1994年提出并主持实施“高山区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开创国内高山区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并由生产单位推广采用。有关部门的评价是:“该方法已形成了工效显著的生产能力和简明实用的生产方式,为我国南方广大山区开辟了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创造出了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1997年5月在南极中山站越冬期间采用LacosteET重力仪观测发现South of Kermadec Islands 7.1级地震约41小时的“震前扰动”现象,2008年5月又在武汉九峰台站LacosteET重力仪的观测资料中发现8.0级汶川大地震约48小时的“震前扰动”现象。
自1996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学的“参数椭球和纬向密度理论”:提出“参数椭球概念”、“准等位概念”和“重力聚点概念”,导出“参数椭球表面重力封闭公式”、证明参数椭球与麦克劳林椭球的数学关系,给出“密度分布定理”、“物质流动定理”和“重力聚点定理”;提出“纬向密度概念”、“密度扁率概念”和“似水准椭球概念”,导出“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函数”和“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提出“地球正常密度假说”、“板块运动重力学机制”和“软流圈版块概念”。
测绘出版社(2009年7月):地球正常密度假说——重力学的参数椭球与纬向密度理论
2002年主编完成《系列世界地图》,提出“纬线世界地图概念”、“双经双纬概念”和“广义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方法”。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已被国家科考和国防科研采用并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其原稿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新编《系列世界地图》(2007年9月):东半球版 西半球版 北半球版 南半球版
2006年提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的“北扩问题”,为该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现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2010年提出《中国地图》上藏南地区地名的补白问题。
主要论著
哲学论文
1.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6年第17期,《光明日报》1987年1月5日
2.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3.从“人的异化”到“劳动力的商品化”——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联系,原载《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论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原载《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9期
5.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商品,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6.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论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2期(A1)转载 pdf版
7.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10期(A1)转载 pdf版
8.剩余价值概念从相对于生产关系向相对于生产力的转化——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9.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10.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1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小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科学论文
1. 郝晓光:对重力测量纬度改正概念的修正,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16(3)
2. 郝晓光,方剑等:高山区高精度重力地形改正方法,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3. 郝晓光:参数椭球表面的重力,地球科学,1997,22(2)
4. 郝晓光:L&R-ET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记录到不明地学事件,极地研究,中文版1997年9(3),英文版1997年8(2)
5. 郝晓光,许厚泽:水准椭球的纬向密度分布,测绘学报,1998,27(4)
6. 郝晓光:地球的重力聚点与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年6月
7. 郝晓光,许厚泽,刘大杰:地球的重力聚点及参数椭球的地球重力学性质,测绘学报,2000,29(2)
8. 郝晓光,许厚泽,刘大杰:地球的密度扁率与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中国科学D辑,中文版2000年30(4),英文版2001年44(8)
9. 郝晓光:新版中文世界地图,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
10. 郝晓光:地球重力学的参数椭球和纬向密度理论——板块运动的纬向重力模式,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同济大学,2001年6月
11. 郝晓光,薛怀平:Generalized Equip-Difference Parallel Polyconical Projection Method for the Global Map. Proceedings 2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12. 郝晓光,薛怀平:纬线世界地图,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
13. 郝晓光:板块运动的纬向重力模式,同济大学学报,2001,29(6)
14. 郝晓光,许厚泽,郝兴华,吕纯操,胡红桥: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3)
15. 郝晓光,许厚泽,刘大杰:参数椭球数学性质的初步研究,测绘学报,2001,30(3)
16. 郝晓光,吕健,薛怀平,覃文忠:《山海舆地全图》的复原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1,29(10)
17. 郝晓光,刘根友: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函数系数的修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22(2)
18. 郝晓光,徐汉卿,刘根友,汪冰,薛怀平,段志强:系列世界地图,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23(2)
19. 郝晓光,徐汉卿,刘根友,段志强,薛怀平,汪冰:SERIES WORLD MAP,第21届国际制图大会(ICC2003),南非德班,2003年8月
20. 郝晓光,刘大杰:参数椭球的准等位条件,同济大学学报,2004,32(1)
21. 郝晓光,刘根友: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测绘学报,2004,33(2)
22. 郝晓光,刘根友:参数椭球的密度分布研究,测绘科学,2004,29(2)
23. 郝晓光,刘根友:板块运动地球重力学机制研究,地学前缘,2004,11(1)
24. 郝晓光,朱建钢,薛怀平,徐汉卿,刘根友,廖小韵: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极地研究,2005年第2期
25. 郝晓光,刘根友:似水准椭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3)
26. 郝晓光,方剑,刘根友: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4)
27. 郝晓光,方剑,柳林涛,刘根友,徐汉卿,薛怀平,廖小韵:基于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的全球板块分布图,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4)
28. 郝晓光,陈晓峰,张赤军,柳林涛,胡小刚:中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覆盖范围的探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27(1)
29. 郝晓光,方剑,柳林涛,刘根友:再论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
30. 郝晓光,徐汉卿,刘根友,汪冰,薛怀平,廖小韵,方剑,柳林涛,胡小刚:《系列世界地图》及其应用与推广,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
31. 郝晓光,方剑,柳林涛,刘根友,胡小刚:水准椭球密度问题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2)
32. 郝晓光,胡小刚,许厚泽,钟敏,方剑,郝兴华,刘明,刘根友,薛怀平:汶川大地震前的重力扰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28(3)
33. 郝晓光,胡小刚:宽带地震仪资料证实汶川大地震“震前重力扰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4)
34. 郝晓光,胡小刚: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4)
35. 郝晓光,胡小刚,刘根友,方剑,柳林涛:地球的正常密度,测绘学报,2009,38(5)
36. 郝晓光,徐汉卿,胡小刚,廖小韵,吴鹏飞,徐之俊,刘根友:中国地图上的藏南地名补白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1)
37. 郝晓光,廖小韵,胡小刚,徐汉卿,吴鹏飞,刘根友:中国地图上应标注的藏南重要地名——巴昔卡,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增刊(I)
38. 郝晓光,方剑,刘根友,胡小刚,刘成恕:卫星重力测量与全球物质平衡问题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5)
39. 郝晓光,胡小刚:强震短临预报研究战略思想探讨,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2)
地图
1.郝晓光主编,湖北省地图院编制:1:3300万 南半球版世界地图,极地科考内部用图,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印制,2005年6月
2.郝晓光主编,湖北省地图院编制:1:3300万 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国防科研内部用图,2006年9月
3.郝晓光主编,湖北省地图院编制:四开版《系列世界地图》,《系列世界地图的故事》(附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
4.郝晓光主编,湖北省地图院编制:1:7000万《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和《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中国国家地理》(附图),2007年6月
著作
郝晓光,吕健,徐汉卿 编著:苹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图》诞生纪实,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9月
郝晓光,方剑,刘根友,胡小刚 著:地球正常密度假说——重力学的参数椭球与纬向密度理论,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年7月
郝晓光,徐汉卿 编:经纬跨越四百年——《系列世界地图》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年1月
郝晓光,郝孚逸 著: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非第一作者论文:
1.徐汉卿,汪冰,张寒梅,郝晓光:《系列世界地图》上的专题内容,地理空间信息,2003(1)
2.刘国林,郝晓光,薛怀平:InSAR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及其展望,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3)
3.刘根友,郝晓光:GPS单历元阻尼LAMBDA算法在水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24(2)
4.徐汉卿,朱建钢,薛怀平,廖小韵,刘根友,郝晓光: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的制作,测绘科学,2005,30(6)
5.刘根友,郝晓光,柳林涛:粗差检定的两种途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3)
6.薛怀平,徐汉卿,朱建钢,廖小韵,刘根友,郝晓光:雪龙船实时航迹图中的技术处理方法,极地研究,2006,18(1)
7.刘国林,独知行,薛怀平,郝晓光:卡尔曼滤波在InSAR噪声消除与相位解缠中的应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26(2)
8.徐汉卿,薛怀平,廖小韵,刘根友,郝晓光: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图,地理空间信息,2006(5)
9.薛怀平,刘根友,曾琪明,张景发,夏耶,易庆林,涂国宝,刘国林,郝晓光:三峡库区秭归GPS-CR滑坡监测网的建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增刊
10.刘根友,郝晓光,柳林涛:参数约束平差法,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26(4)
11.刘国林,郝晓光,薛怀平,独知行:影响InSAR测高精度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
12.王勇, 柳林涛,郝晓光,肖建华,王厚之,许厚泽:武汉地区GPS气象网应用研究,测绘学报,2007,36(2)
13.张赤军,边少锋,周旭华,方剑,郝晓光,张为民: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及其应用与潜力,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
14.刘根友,郝晓光,陈晓峰,孙保琪,彭碧波,周旭华,柳林涛,胡小刚:对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覆盖范围向北扩展星座方案的探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27(5)
15.王勇,柳林涛,郝晓光,丁克良:准实时地基GPS可降水量的解算方案与可靠性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07,23(2)
16.李毅,柳林涛,薛怀平,郝晓光: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28(1)
17.张为民,郝晓光,郭有光,时文涛,王虎彪,詹金刚:绝对重力仪研制中几种干扰因素的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4)
18.胡小刚,郝晓光: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
19.詹金刚,王勇,许厚泽,郝晓光,柳林涛:我国近海1992-2006年海平面变化的小波分析,测绘学报,2008,37(4)
20.张赤军,边少锋,高金耀,郝晓光,周旭华,方剑:精化大地水准面的一种间接方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1)
21.胡小刚,郝晓光: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9,52(5)
22.胡小刚,郝晓光:2009年3月19日Mw7.6级汤加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3)
23.徐汉卿,薛怀平,廖小韵,刘根友,汪冰,张寒梅,郝晓光:国际航空线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的表示,测绘科学,2009年4月增刊
24.刘根友,薛怀平,郝晓光,郭爱智,易庆林:三峡库区秭归GPS滑坡监测网数据分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29(3)
25.廖小韵,徐汉卿,汪冰,张寒梅,刘根友,薛怀平,胡小刚,郝晓光:北冰洋航海线在世界地图上的表示及相关讨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增刊
27.廖小韵,张侠,徐汉卿,刘根友,薛怀平,胡小刚,郝晓光:北极航道在新编世界地图上的表示,测绘科学,2009年10月增刊
28.冯伟,刘根友,郝晓光:重力场对弹道导弹自由端落点影响的仿真分析,测绘科学,2009,34(5)
29.胡小刚,薛秀秀,郝晓光:IRIS台网地震仪资料出现2010/01/12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25(1)
30.徐汉卿,郝晓光,廖小韵,薛怀平,胡小刚,刘根友:从央视南极航线图看新编世界地图的优越性,测绘科学,2010年4月增刊
31.廖小韵,郝晓光:重拾舆字的地图符号意义,地图,2010(1)
32.徐汉卿,郝晓光:编制世界地图应注意的若干事项,测绘科学,2010年10月增刊
33.胡小刚,郝晓光:2010年美洲地球物理会议,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25(5)
34.廖小韵,郝晓光,徐汉卿,胡小刚,吴鹏飞,刘根友:从藏南地区的流域认识“西门东珞”的民族分布格局,测绘科学,2010年10月增刊
35.胡小刚,郝晓光,薛秀秀:汶川大地震前非台风扰动现象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
36.廖小韵,郝晓光,徐汉卿,胡小刚,吴鹏飞,刘根友:藏南地名佐证门巴与珞巴的民族归属,地理空间信息,2011(2)
出版图书
最大的发明
创新世界地图
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观点。
2003年9月28日,“第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郝晓光携论文“系列世界地图”应邀参加论坛,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12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将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原稿作为藏品收藏。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2: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