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知常(
朝鲜语:정지상,?—
1135年),
高丽王朝中期著名
诗人。本名郑之元,
号南湖,
高丽西京(今
朝鲜平壤)人。1114年文科及第。曾任左正言、左司谏、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官职。精通易学、佛典,善诗文、书画,对老庄哲学也很有研究。在文学方面,他反对模仿、因袭,敢于创新,为12世纪高丽诗坛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他的诗重抒情,词似浅近而意深远。他在送别友人时写的“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绿波”(《南浦送人》),几百年来在朝鲜广为传诵。七言诗《西都》通过对平壤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
历史悠久的古都平壤的热爱。代表作品有《题登高山》、《送人》、《春日》、《边山苏来寺》、《灵鹄寺》、《月咏台》等。1135年因受“妙清之乱”牵连被杀。著有《郑司谏集》。
郑知常(
朝鲜语:정지상,?—
1135年),
高丽王朝中期著名
诗人。本名郑之元,号南湖,
高丽西京(今
朝鲜平壤)人。郑知常自幼聪明颖悟,据说在5岁时咏江上
白鹭,作诗道:“何人将白笔,乙字写江波”。1114年(
高丽睿宗九年)参加
科举考试,获
文科状元及第。初授
舍人,此后历任
左正言、左司谏、
起居注等职务,累升至
翰林学士知制诰。
郑知常生性豪放豁达,善诗文、书画,精通
易学、
佛经,一向讨厌繁文缛节的
儒家思想,而喜爱自然旷达、超尘脱俗的
老庄思想,与当权者格格不入,特别是以
金富轼为首的
儒学者。金富轼不仅是他的政敌,还是“文敌”。郑知常后来逐渐对
阴阳秘术感兴趣,并结交西京
和尚妙清及天文官白寿翰等人,与他们并称“西京三圣”。
1122年
高丽仁宗即位,
外戚李资谦把持朝政,五年后又被他的亲信
拓俊京打倒。郑知常上疏弹劾拓俊京,拓俊京即被流放。此举被视为
西京两班击退
开京两班的重要举动。接着,郑知常等西京人士极力主张仁宗迁都西京,仁宗遂下令从开京迁都西京。其后,郑知常请求仁宗“称帝建元”,以压制
金国,但在金富轼的竭力反对下没有成功,仁宗也打消了迁都西京的想法。
1135年(仁宗十三年)正月,
妙清之乱在西京爆发,郑知常当时在开京,并未直接参与这次叛乱,但由于先前与妙清有交往而遭到牵连。仁宗命
金富轼出兵讨伐妙清,金富轼在出征前暗令壮士将郑知常、白寿翰、金安等三人拖出去,于正月十日在开京宫门斩杀,并且“
先斩后奏”。妙清之乱平定以后,郑知常的家属被没为官奴。史书记载“人言富轼素与知常齐名于文字间,积不平,至是托以内应杀之”,郑知常就这样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遗著《郑司谏集》。
郑知常工于诗文,史载其“为诗得晩唐体,尤工绝句。词语
清华,韵格豪逸,自成一家法”。
高丽后期诗人
李齐贤评论他的诗“飘飘有烟霞之想”。他流传最广的作品是
七绝《
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