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坚,男,1932年5月年出生,四川
富顺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文化程度,教授、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曾任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人物履历
曾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天津耀华中学就读。
1950年08月至1952年08月,在
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学习(其间:1951年至1952年在广西参加土改)。
1952年08月至1954年0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
1954年08月至1955年0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员。
1955年01月至1969年01月,在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
1969年01月至1972年04月,下放宁夏回族自治区
贺兰县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04月至1975年02月,在国务院科教组大学组工作。
1975年02月至1976年09月,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
1980年12月至1982年04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理论组副组长。
1982年04月至1987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胡耀邦同志处秘书。
1987年10月至1988年07月,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1988年07月至1992年09月,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
1992年09月至1997年0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2年11月明确为正部长级)。
1997年08月至2002年03月,任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正部长级)(其间: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
担任职务
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研究方向
郑必坚的重要学术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国如何重新加入了世界,适应全球标准,为全球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他也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整理执笔人,参与了1982年后历次中央大会文件的起草,是中特理论的主要专家之一。著有《郑必坚论集》《郑必坚文集》《中国新觉醒》《思考的历程》《中流击水》《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等。
人物轶事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中国人民大学许多老师到一定的时候都进入了政府机关担任领导干部或者智囊。郑必坚离开中国人民大学后,调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1977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郑必坚任该编辑委员会理论组副组长。1981年1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成立,他作为高级理论研究人才被
中央办公厅副秘书长
邓力群赏识,成为
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室务委员、研究员。
1980年初,中央政治局决定起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决议》起草小组,
邓小平、
胡耀邦亲自主持。直接负责^
胡乔木点将郑必坚参与编写。
在《决议》起草的过程中,郑必坚的理论功底和文笔被胡耀邦赏识,《决议》起草工作尚未完成,郑必坚就被胡耀邦调去起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讲话稿去了。1981年6月,在党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从此,郑必坚作为胡耀邦的秘书和助理,主要在文件和报告起草方面协助胡耀邦工作。
郑必坚曾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新话。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是邓小平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就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胡耀邦代表中央委员会做的题为《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就是由郑必坚等人执笔。这是郑必坚担任胡耀邦秘书后参与起草的第一份党代会工作报告。
1984年10月20日,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首次为“商品经济”正名,意义重大。这个《决定》的起草颇费波折,原定的起草班子开始总跳不出“计划经济”的框子,虽几易其稿,邓小平和胡耀邦均不满意。后来,胡耀邦加强了起草小组,决定把参加起草过《决议》的郑必坚加入编写队,另外还增加了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
林涧青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龚育之等人,并将起草小组负责人由
袁木改为林涧青。经过这样的调整,《决定》才突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模式,改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6年底,胡耀邦准备起草十三大报告,郑必坚被任命为起草小组组长。1987年1月,胡耀邦辞职后,中央仍然吸收郑必坚参加
起草小组,并指定他为起草小组的三名负责人之一,郑必坚负责报告的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和第七部分《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的起草工作。这份题为《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的最大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88年,郑必坚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他的理论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之后,郑必坚相继参加了十四大报告(负责《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部分)、
十五大报告(负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部分)、十六大报告(负责《总论》部分)的起草,又参加了这期间各次中央全会的理论性、纲领性决议的起草。有人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干部中参加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文件起草次数最多的一位。
人物言论
相关演讲
郑必坚在美国解说“中国崛起”:中国不是威胁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
郑必坚:中国的崛起对亚洲发展有益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实质是中华文明复兴
理论
《郑必坚论集》
郑必坚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我们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许多重大理论贡献的著名理论家,是理论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任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等。
《郑必坚论集》汇集了郑必坚1981年至2005年的
著述148篇,共分五大部分:
1、“大变动、再认识和世界范围的改革调整潮流”(1981年-1991年);
2、“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2年-1997年);
3、“我们的旗帜和‘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1997年-2000年);
4、“经济全球化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2000年-2001年);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1年-2005年)。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