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2002年3月11日),出生于
吉林省海龙县(现
梅河口市),1969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
湖南省委副书记,中共十三至十五届
人大代表。
人物生平
1943年7月23日,郑培民出生于
吉林省海龙县海龙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50年至1962年,郑培民就读于海龙县城关小学和第四、第五中学。
1962年9月,郑培民以优异成绩考入
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担任系学生会主席。
196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至1970年3月,郑培民到
辽宁省3275部队锻炼。
1970年3月,郑培民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先后担任厂革委会组织组干事、厂子弟中学(
湘机中学)党支部书记、厂团委副书记、厂党委办主任、厂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1981年2月至1982年8月,郑培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研究班学习。他在学习期间关注企业,为企业的党的建设和业务发展实施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1983年6月至1992年10月,郑培民先后担任
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在市、州工作的接近10年时间里,他致力于公务,勤奋工作,频繁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密切关注民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经济。
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郑培民担任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他在分管教育工作时,注重调查研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汛救灾、水利建设、扶贫、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1995年10月,郑培民出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后,推进改革创新,对湖南的广播电视、出版、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全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方面均有所贡献。
2001年1月,郑培民担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同年11月起,郑培民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担任职务
中共十三至十五大代表。
人物事迹
湘西扶贫
1990年5月,郑培民由湘潭市委书记职务调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湘西地区是全国知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他上任后全面走访了全州218个乡镇。为应对下乡时可能遇到的住宿问题,他的车内常备有一床棉被,有时因工作至深夜无法返回吉首,便选择在车内过夜。同年,自治州开始推广“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实现了全州粮食的自给自足。
在湘西任职期间,郑培民深入基层,密切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他坚持亲自审阅并处理群众来信,下乡调研时深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与伤残司法干部曾令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每次通话都耐心等待对方挂断电话后才结束通话。
抗洪英雄
1998年,常德地区面临洪水威胁。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亲临抗洪一线,在安乡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成功保护了安乡县城、书院洲溃口和北大堤的安全,有效阻止了洪水对常德市的侵袭。在抗洪期间,他坚守在堤边,以简单的盒饭为食,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为官清廉
郑培民为官清廉,集邮是他唯一的个人爱好,但他对此严格保密,以避免他人借此讨好。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湘西,他都选择在清晨未上班时低调离开,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人情负担。在湘西工作时,他坚持自费返家,拒绝办公室提供的车辆和报销服务。他曾写道:“对待身外之物,应持铁石心肠的态度。”
所获荣誉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对当官一事,我比较淡薄。但党和人民的信任,仍是激发我永远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动力。所以,我决心进一步增强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好工作,一切交给党安排,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我坚持每天早上逛菜市场,走大街小巷。反正谁也不认识我,我可以多听一听老百姓说的真话,为他们做点什么,也安排好我的工作。”
家庭成员
妻子:杨力求,湖南省新华书店的普通职工。
人物影响
2002年3月,郑培民逝世,其骨灰运回长沙之际,众多干部群众自发前往机场,排成长队以示哀悼;逝世消息传至湘西,当地群众亦自发遵循传统风俗,为他举行了路祭。
2003年3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深入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胡锦涛指出: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批示中深刻总结了“培民精神”: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人物评价
个人评价
只要是真正亲民爱民的人,才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也才能自甘清贫、廉洁从政……郑培民立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条。(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理论著作《之江新语》 评)
郑培民的先进事迹,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央党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紧密结合郑培民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学员中深入开展党性修养教育,造就更多郑培民式的优秀领导干部。(时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进修部主任
孙庆聚 评)
郑培民是我们党千千万万个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落实“两个务必”、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典范。我们要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按照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处的具体部署,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
莫文秀 评)
郑书记的那种为民、爱民的精神,这种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奋斗的初心,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湖南省委办公厅的党员干部宁建君 评)
媒体评价
郑培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最终累倒在为党工作的岗位上。(中国访谈网 评)
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郑培民同志多次变动工作岗位,都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评)
郑培民同志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 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为民书记郑培民》是2003年4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里/陈新,这本《“为民书记”郑培民》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的有益读物。
《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是2003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介绍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逝世于工作岗位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平经历,收录中组部中宣部学习其事迹的通知、媒体的报道、亲友的回忆文章等。
纪念展陈
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于2023年7月建成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并全新开放,由火炉坪村郑培民事迹纪念馆修缮拓展而成。2009年,郑培民事迹纪念馆被评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艺术形象
《
郑培民》是郑洞天执导的剧情片,由修宗迪、黄梅莹、姚安濂等主演,于2004年9月14日上映。该片讲述了郑培民同志从1983年起在湖南工作时廉洁从政、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为湘西父老办事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