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初
明朝官员
郑一初,字朝朔,号紫坡,揭阳县官溪都蓝桥乡(今榕城区仙桥篮兜村)人,生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人物生平
郑一初,字朝朔,号紫坡,揭阳县官溪都蓝桥乡(今榕城区仙桥篮兜村)人,生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他出于世代书香门第,从小聪颖好学,天资敏悟,在儿辈中是个出类拔萃人物。及长,满腹经纶,品德高尚,又一表人才,很受乡人称誉。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26岁,郑一初上省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名扬梓里。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京参加会试,登进士。翌年,新皇帝登基,改元“正德”。皇帝朱厚照见新科进士郑一初仪表不凡,品德高尚,学问渊博,任职期间重名节,勤政务,正气凛然,十分看重他。召见对策后,御赐银盅二对,盅上书写“飞龙钦赐”四字,以资勉励,十分荣耀。当时朝中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任兵部尚书兼都察御史,他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发展了陆九渊学说,提倡“良知、良能”为中心的理学,成为姚江学派领袖,在儒学界中影响极大,一时从学者甚众。王守仁德高望重,朝野间声誉卓著,弟子甚多,郑一初也拜在其门下。王守仁见郑一初博学多才,满怀正气,品德高尚,办事精干,对学习孜孜不倦,知是有用之才,故也特别看重他。郑一初有了皇帝的信任,王阳明先生的器重,虽为官不久,也小有名气。
高风亮节
当时朝中宦官刘瑾专权,皇帝又十分信任他,忠义之士受到排斥,致朝政日非。王守仁等大臣,多次奏请除奸,都遭皇帝斥责,王守仁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其他大臣便都缄口不敢再言。郑一初官小言微,锄奸无力,阉党则多次笼络,许以高官厚禄,郑一初愤而挂冠,托病辞归故里。他回家后于紫陌山(俗称“鸟木山”)筑一书轩,名为“紫坡台”,潜心讲学,课育后代,过半隐居生活。他于紫坡台自撰一联云:“万卷讲皇王帝霸,格天事物属儒生;四时咏雪月风花,乐地情怀归隐士”。以表其志(旧县志有录)。正是因为郑一初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归居紫坡台,才会使这里以至紫陌山受到世人的推崇,成为潮汕文人视为不畏权贵,高风亮节的圣地,视为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缩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紫陌山并不高大,也无特别之处,就因为有了名人史迹,才能成为揭阳八景之一之“紫陌春晴”。
以身殉职
正德四年(1509),刘瑾伏诛,朝廷重启忠义之士,王守仁官复原职,并推荐启用郑一初。皇帝派员到郑家调查,看郑一初辞官后在家所做何事。到了蓝桥郑家,只见有两间破旧小屋,周际萧条冷落,可见家境贫寒。门边有一老妇正在织蔴,正是一初老母,而郑一初则在紫陌山上讲课授徒。情况回奏后,皇帝便宣召他进京,授予御史之职,巡按云南道。郑一初受命立即奔赴云南,到任后即整肃吏治,清查积案,打击贪官。不数月而地方风纪肃然,政治清明,人民欢声载道。可惜郑一初原以抱恙,任职期间又日夜操劳,加速病情恶化,仅四月时间,便归家养病。途至杭州便与世长辞。时为正德八年(1513),年仅38岁。
紫坡台
郑一初的灵柩后来由其子郑大仑及同朝为官的潮人国舅陈北科扶归,葬于紫坡台后面山冈。朝中兵部尚书王守仁闻之,悲痛不已,为其撰写祭文,高度评价了郑一初的为人与政绩。祭文末尾有:“遥望紫云,有泪如霰,呜呼哀哉,予复何言!”之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又手书一 “陌音如在”四字赠送郑家,寄托哀思(后郑家刻成木匾,挂于堂中,永为纪念,至今犹存)。当年,朝野唁吊者络绎不绝。
郑一初从登进士走上仕途,仅12年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还有近半在紫坡台度过。在这短暂的时光中,他给官场献出了卓越的政绩,留下了千秋的清誉,受到朝野人们的崇敬。他创建的紫坡台,记载着古代的一种文明,几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到此凭吊。虽只有残墙断柱,一片宁静的废墟,但却能给后人无限的沉思与启迪。
郑一初有不少诗文,收录于旧《揭阳县志》艺文编中,《榕城区志》为其立传。他的儿子郑大仑,后来是嘉靖时代的岭东名儒,曾任浙江湖州的教谕,是状元林大钦、翰林郑一统、知州陈宗虞的老师。
参考资料
岭南御史郑一初.揭阳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3 21: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