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兜古村的闻名,不仅仅因其“古”,也不仅仅因其得了揭阳名胜“紫陌春晴”的“地利”,最主要的是得了几位古代名贤的“人和”。
地理介绍
篮兜社区南临仙桥河,是揭阳著名侨乡之一,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达2万多人,村民中约有50%属于侨眷。
社区大约有2000户人家,10000多人,辖区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仙马路,即远近闻名的罗马铁街约有一半贯穿社区境内,榕华大道榕池路绕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个体私营企业有100来家,主要以经营废铁、铝制品、五金、塑料等为主,上规模公司有8家。
2008年,社区工业总产值超4亿元,人均年收入5876元,综合经济实力强。拥有丰厚的人文景观,社区西侧有景点紫陌春晴,是揭阳古八景之一;紫陌山北侧的紫坡台是明翰林郑一初讲学处;寨中有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郑一初故居和御史家庙,庙中有兵部尚书王守仁、林大钦等题匾3块。
2009年度被榕城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历史变迁
古村900余年的人文积淀实在太深厚,我们就从郑氏家庙保存的“金马玉堂”、“柏音如在”、“泽永苕流”3块明代名匾为线索说开去吧。
篮兜村文化积淀深厚,前贤郑大仑培育了一代文魁林大钦,林大钦手书“金马玉堂”四字回报郑氏原始称谓的“蓝兜”古村名。北宋绍圣元年(1094.)郑氏始祖郑伯舆进村,创编《蓝桥家乘》,自此开始该村的文化史。今。仍可见该村建于明代的东寨门“蓝桥亨衢”四字为证。据上世纪80年代参加编修《篮兜乡志》的郑祖逊老人介绍:篮兜村始祖郑伯舆(1023~1097),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里后埭,进士出身,初接梅州推官,宋元丰八年(1085)擢广东潮州府通判。晚年定居篮兜村,长子郑淑文居篮兜。次子郑淑武移居今潮安淇圜村……三子郑淑成创古邑揭阳城东椟松村,海内外裔孙10多万人。
名胜古迹
郑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初为一堂两房,清代咸丰年重修,扩建为三进三门五开问的宏大规模。清朝乾隆宰相董诰书题“郑氏家庙”门额,揭阳梅冈乾隆元年进士、直隶总督郑大进书联一副并赠祠门全副石料,其雕琢之精工,全潮汕罕见。更为珍贵的是悬挂于家庙大堂上的三块赠匾。匾为明代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题赠揭阳县官溪都进士郑一统的。长1.8米,宽0.6米。“金马”、“玉堂”,汉代官署名。“金马玉堂”匾意为郑一统科场连捷,又入选翰林院编修。
金马玉堂匾被入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华名匾》一书。在篮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这部重达lO余公斤的宏篇巨著。书中介绍:“‘金马玉堂’行楷书匾,行笔用圆转之笔,腕力充足,势奇反正,敛其锋芒,抑扬顿挫之致,足见这位状元公行书技法之精熟。”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谈谈这位潮汕科举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与进士郑一统情浓于血的文缘墨谊的故事。这故事在篮兜村,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明朝正德年间,揭阳蓝桥村有个姓郑的员外,数次发现买回家做菜的冬瓜上有着字体娟秀的诗句,他年方1 2岁的儿子郑一统非常聪明好学,想结交这位“冬瓜诗人”,便央求父亲带着他找到卖瓜人,并循踪寻到海阳县山兜村(今属潮安县)一户姓林的瓜农家里,获悉瓜上之诗是其9岁的儿子林大钦看瓜时所题刻的,而大钦的学问却是因家贫上不起学,偷偷地从书斋门外听来的。郑员外爱才心切,有意接济林大钦完成学业,便把大钦接到揭阳郑氏私塾“仰斗书斋”,与儿子郑一统一同授业于名儒郑大仑。两人情同手足,互勉互励,学业一日千里。嘉靖十一年,郑一统经与恩师和父亲商定,让家贫的林大钦先应试,兄弟分期在科场夺魁。果然,林大钦在壬辰科状元及第。3年后,郑一统上京应考也登进士第,入选翰林院编修。兄弟双双成名,同朝为官。嘉靖十七年,林大钦、郑一统一同离京返乡。林氏在祖籍山兜村兴建“状元府”,郑一统也拟在蓝桥修建“翰林府”,林大钦便手书”金马玉堂“四字,作为翰林府门额相赠。林、郑的深厚友谊,成揭阳文史上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