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州
古属巴地
邻州,古属巴地,因盛产盐和铁而兴盛繁华。
辖地
辖地相当于今天的邻水、大竹、垫江等县地。
资源
邻州的辖地是川东平行岭谷地带,是一个集4条平行山脉、丘陵、河流、槽谷、平坝等多种独特地理环境的地区,有丰富的关乎当时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如盐、铁、煤炭、天然气等。至今,邻水县、大竹县、垫江县仍保留有大量的生产官盐的作坊和官铁的铁厂遗迹。此外,邻州还盛产美酒、醪糟、夏麻布、竹制品,这些邻州特产都曾被官家作为进贡的物品选送进皇宫。
交通
古代邻州交通十分发达,据考究至少有三条官道在邻州交辐,即:南北方向有两条,第一条是黔地和重庆通往长安的官道,经长寿沿邻水河和渠江支流铜钵河北上连接达州、金州(今安康)并连通京城长安、洛阳;第二条是著名的专为杨贵妃开凿的荔枝古道,由涪陵入垫江穿越明月山进入邻州,再穿越铜锣山经大竹县城沿渠江支流东柳河北上连接当时的宕渠郡、巴州、汉中(梁州、山南西道首府)并连通京城长安;第三条是东西方向的封门古道,起点是长江边的忠州港,经垫江进入邻州,连接蜀中地区各个时期的省会城市如成都、梓州(宋代川峡四路之一、治所在今三台县)、阆中(巴国首都、清朝前期四川省会)等城市,大致是今天的沪蓉高速线路。另外邻州城还有一条水路通往重庆,即沿邻水河南下连接长江边的长寿港、涪陵港、重庆港等港口城市,历来舟楫云集、船来船往,十分繁华。
历史背景
邻州盐铁资源丰富,有储盐丰富的卧牛盐井(今大竹县石子镇盐井坝)、官井湾盐井(今邻水县兴仁镇古邻村)、盐井沟古盐井(今大竹县童家镇盐溪村)和铁厂沟铸铁作坊(今邻水县冷家乡、龙安镇、太和乡铜锣山脉深处均有分布)等遗迹。
先秦时期为巴人(古賨人)的聚居地。
秦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辖地。
自两晋至南齐并为夷獠所据。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县始置邻州,辖邻山、容川二郡,邻山郡治金城,辖邻山县、邻水县(寄理邻州城);容川郡辖垫江县(县治今桂溪镇)。
西魏废帝时,撤邻州入渠州,置邻山郡,辖邻山、邻水二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析临江县地复置垫江县,属容川郡。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垫江县名为魏安县。
开皇元年(581),邻水县驻地由原邻州城移至岳池溪(今邻水县城北镇关门石)。三年(583),邻山郡、容川郡省入渠州,邻山县省入邻水县,邻水、魏安俱属渠州。十八年(598年),魏安县复名垫江县。大业三年(607),改渠州为宕渠郡,邻水县、垫江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废宕渠郡复置渠州,改邻水县为潾水县,属渠州隶。是年,又分潾水、垫江县地置潾山、盐泉二县,设置潾州。二年(619),邻水县驻地由岳池溪移至今理(今邻水县鼎屏镇)。八年(625)潾州废入渠州隶属于通州都督府,盐泉县省入邻山县,垫江县改属临州(今忠县)。久视元年(700年)析宕渠之东界置大竹县,属蓬州 。天宝元年(742),改渠州为潾山郡。至德元年(756年)大竹县改属潾山郡。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为渠州,仍辖潾水县、潾山县、大竹县。宝历元年(825),潾水县、大竹县并入潾山县,大中元年(847),复置潾水县、大竹县。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复置潾州,仍辖潾水县、潾山县、大竹县。公元934年,改潾州为渠州,仍辖潾水县、潾山县、大竹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征服四川,改潾水县、潾山县为邻水县、邻山县,邻水、大竹、邻山三县具属渠州。乾德三年(965)邻山移县治故邻州城(今邻水县兴仁镇),乾德四年(966)邻水移县治昆楼镇(今邻水县城南镇)。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渠州分置广安军。宋咸平四年(1001),三县俱属梓州路渠州。景佑三年(1036年)大竹县省入流江县(今渠县) ,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大竹县 。重和元年(1118)升梓州路为潼川府路,三县俱属潼川府路渠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水、邻山二县因编户不足而并入大竹县,改名邻水镇、邻山镇,属四川行省顺庆路渠州。置广安府,府治渠江县,领渠江、岳池二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广安府为广安州,隶顺庆府,领渠江、岳池二县。洪武九年(1376年)撤渠州,改流江县置渠县,广安州增领渠县、大竹二县。洪武十年(1377),废渠江县,其地并入广安州,州领岳池、渠县、大竹三县。成化元年(1465),析大竹县南复置邻水县。二年(1466),在今鼎屏镇建邻水县治。邻水、大竹俱隶顺庆府广安州 。
公元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大西。1646年,清灭大西政权。
顺治四年(1647),清军灭大西政权,广安州归入清朝版图。但州城尚为人所据,治地迁于来苏寨。顺治八年(1651),治地由来苏寨迁竹山寨。顺治十七年(1660)邻水县、大竹县、渠县、广安州属川北道顺庆府。康熙四年(1665),广安州治地迁回浓洄镇,领岳池、渠县、大竹、邻水四县。七年(1668),废岳池县,其地并入广安州,其余三县划属顺庆府,州遂为不领县的散州。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嘉庆十九年(1814年),大竹、渠县改属绥定府。宣统三年(1911),蜀北民军占领州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宣布广安州脱离清政府,作为军政府驻地。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大汉蜀北军政府”,广安州隶川北宣尉使署。民国二年(1913),改广安州为广安县,广安县、邻水县、岳池县隶川北道。撤绥定府,渠县、大竹直属川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为嘉陵道,广安县、邻水县、岳池县随属之。川东道改称东川道,渠县、大竹县属之。民国五年(1916年),大竹护国军一度宣布大竹独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省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大竹、广安、邻水、渠县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区治大竹)。岳池县、武胜县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区治南充)。
1949年12月,大竹、邻水、广安、渠县、垫江、梁山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1953年3月,大竹专区撤销,邻水县、大竹县改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68年改称地区),垫江县划归涪陵专区;广安县划归南充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1993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安地区,邻水划属广安地区。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1998年,广安撤地设市,邻水县属广安市。1999年6月20日,撤销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渠县、大竹县属达州市。
文化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宋朝的大诗人陆游和范成大都曾经到过邻州,并由此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杜甫的《山寺》、陆游的<<邻山县道上作>>、范成大的<<邻山县>>。
山脉
古邻州境内有四座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属于大巴山余脉川东褶皱山系的一部份,自西向东分别是华蓥山(古宕渠山)、铜锣山(古邻山)、明月山(古容山)、精华山(古梁山)。四座山脉背斜经流水不断侵蚀形成四个槽谷地区。古老的邻州文明就是在这四山三槽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河流
四座山之间的三个槽形谷地,有三条主要流,分别是:东槽的高滩河,中槽的大邻水(今大洪河),西槽的御临河(古代叫小邻水)。
高滩河:发源于梁平县,在高安镇与其他两条河交汇,经长寿区注入长江。
大邻水:或称浧水(今大洪河、东溪),因发源于邻山山脉(今铜锣山)而得名,流经周家、高明、石子、四合(邻山故城)、护邻、兴仁、丰禾等经渝北区大洪岗注入长江。《四川通志》卷二十四:浧水在县东,《寰宇记》在邻山县东二十步自忠州清水县界流入即东流溪(东溪)也。
御临河:古代叫小邻水,因传明朝建文皇帝避难于此而得名,流经清水、庙坝、欧家、太和、龙安、冷家、合流、坛同、在子中乡穿越铜锣山进入中槽,再南向经渝北区大洪岗注入长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20:03
目录
概述
辖地
资源
交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