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文化
文化术语
邹鲁文化,是周朝礼乐文化与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博大而精深;邹鲁一词,在后世形成一个文化概念符号,代指为礼仪文化现象,而并不是具体地域范围。
文化简介
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为海滨邹鲁;将江南的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 周文化、殷文化遗存后世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博大而精深。
中国儒家文化的奠基者与鼻祖周公姬旦,其思想体系由孔子承袭发扬,后孟子又继往开来,因孔子与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邹国,因此后人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而北宋时期,“海滨邹鲁”就已经被用于描述“潮阳”(今潮州一带)。
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为海滨邹鲁;将江南的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
儒学方面
“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六人,元圣周公姬旦,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六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历史渊源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崇敬周礼,承元圣周公之礼乐之精髓,删《诗》、定《书》、著《春秋》,在周礼乐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
地理位置
《诗·小雅·大东》篇描述这一带“西人”和“东人”的差别及其对立的情景云:“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邾国包括小邾和滥。《韩非子·解老》篇说:“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仁德对人来说既是“所以建生”的柢,很自然,有仁德,即可长寿。“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董仲舒曾经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王之道》)联系《淮南子·地形训》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君子国……其民好让不争”来看,邹鲁地区当有敦厚和平、好让不争的民风。这种民风在“礼失而求诸野”的中国已不可得,但仍为人们所向往,称之为君子之风。甚至于孔子还曾有过“欲居九夷”的想法,他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鄙陋的呢?孔子对邹鲁及其文化是相当尊重的。他曾乘郯国国君来鲁国访问的机会,“见于郯子而学之”;事后十分佩服地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参考资料
邹鲁文化史话.邹城外宣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1 14:14
目录
概述
文化简介
儒学方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