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博物馆(Shanghai Postal Museum),原名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市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上海市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侧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省级邮政行业博物馆。
历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
赫德向清政府提出,由海关来承办北京、上海之间的外交文书传递,鉴于当时各地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沿途邮运不太安全,清政府把这事托给赫德。此后在北京、天津、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仿照欧洲试办新式邮政,中国近代邮政正式诞生。
清光绪四年(1878年)8月24日,中国邮政第一枚图案为龙的邮票在上海发行。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颁布创办国立邮政上谕,派赫德兼总邮政司,在上海设立邮政司办事机构。最初,邮务办事处设立在上海江海关内。
清宣统元年(1909年)2月,上海大清邮局成立,仍委托海关经营,赫德身兼总税务司和总邮政司两职。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上海邮政局才脱离海关独立经营。
辛亥革命(1911年至1912年初)后,中国邮政事业发展迅速,上海作为中国邮务中心,业务量日增。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上海邮政总局的新大楼在四川路桥北堍破土动工。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史滨生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竣工,同年12月正式办公营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5月28日,上海邮政总局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改称
上海市邮政管理局。
1957年,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成立,翌年迁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办公。
1999年1月1日,新组建的上海市邮政局机关迁入大楼办公,至此,上海邮政大楼从邮政枢纽转变为邮政运营指挥中心。
2003年起,上海市邮政局自筹资金对上海邮政大楼进行恢复性修缮,同时策划在北部的二楼辟出2800平方米用于筹建上海邮政博物馆主题陈列。
2004年10月20日,
江泽民为上海邮政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上海邮政博物馆”。
2006年1月1日,上海邮政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2024年4月,上海邮政博物馆实施闭馆改陈升级。12月1日,上海邮政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和调整更新,正式复馆。
建筑布局
综述
上海邮政博物馆建筑总面积为25294平方米。建筑外形呈“U”字型,高51.16米(不包括旗杆高度),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大楼正门朝东南,正门的东南两侧均为细粒水刷石粉的主立面,并有十九根贯通三层的科林斯立柱不对称地分布环绕,北侧是机制红砖墙。正门的上方建有钟楼和塔楼。钟楼左右两面为弧体,正面镶嵌着直径为3米的罗马数字的大钟,塔楼建在钟楼上面,是
巴洛克式的四角双圆柱型。在钟楼和塔楼的底部和基座上,分别置有两座火炬台和两组人物的雕塑。
上海邮政博物馆由一楼中庭展区和二楼陈列主展区组成。一楼中庭展区面积为1347平方米,原为天井,用于汽车邮运场地。二楼陈列主展厅、屋顶花园和底楼中庭场景展厅四个部分组成,展陈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二楼陈列主展厅面积1500余平方米,入口设在曾被誉称为“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内,分为前厅——朱学范,以及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
陈列主展厅
上海邮政博物馆陈列主展厅的展示面积为2800平方米,共分为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展出反映邮政发展历程各个时期文献、图片、物件以及邮政通信用品用具、邮票等史料实物(复制件)共计140余件。
专题展览
上海邮政博物馆专设临时展区,主要供上海集邮爱好者的集邮作品展出。临展区定期展出集邮爱好者在国内外各类评比中的获奖邮集、集邮及书画等。
展馆特色
上海邮政博物馆建筑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
折衷主义式,具邮政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上海邮政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其中黑便士和大龙邮票这两个展柜运用了凹面镜科技手法,通过光学原理形成这两枚邮票的虚像,游客看到的是逼真的立体邮票,但用手一摸却是空的。展区内的
RFID邮件分拣样机是高科技的产物,它会演示邮件的分拣处理过程。
网络与科技展区内,是一幅运用光电技术的上海市中心城区邮政支局分布示意图。上海市邮政自办营业服务网点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30处增至2003年的584个邮政支局所,从中可以感受到邮政的迅速发展。
馆藏文物
综述
上海邮政博物馆文物藏品和国内外各类邮票主要来自上海邮政公司内部的收集、征集,社会各界的捐赠和集邮公司的库藏。据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上海邮政博物馆现有藏品211件/套、珍贵文物25件/套,举办展览13个,教育活动30次,参观人数40万人次。
展厅藏品
上海邮政博物馆陈列主展厅馆藏文物共计140余件。主要包括疽子孟姜壶、鄂君启节、阳陵虎符、清代兵部排单、光绪批奏奏折、大清邮筒、中华邮政入局考试试卷、民国挂壁式信箱、邮政天平秤、上海邮务工会徽章、上海军管会徽章、第22届万国邮联特大签名封和纪念邮戳、《近代邮刊》封面印制原铜版、《国邮图鉴》,以及雪龙号纪念封、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蟠龙加盖西藏贴用邮票等。
重要藏品
上海邮政博物馆馆内展陈有世界第一套邮票——
黑便士、清光绪四年(1878年)中国第一套邮票——
大龙邮票以及“
绿衣红娘”等邮票罕品和珍品。邮票展区内播放的视频短片以生动有趣的木偶戏形式讲述了黑便士诞生的故事。
世界各国第一种邮票(前50位)展板详细罗列了前50种邮票的发行时间,发行国或地区,面值等基本内容。另外还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特殊邮票的展示框。在特殊形状邮票的展示框中,会看到法国的心形邮票、中国的
三角形邮票。特殊材质邮票展示框则陈列着波兰的丝绸邮票、瑞士的木头邮票。而在特殊工艺邮票展示框,则有瑞士的巧克力香味邮票。
邮票与集邮展区还集中展示了清代海关邮政邮票,包括
小龙邮票和为配合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而发行的万寿邮票等珍品,以及大清邮政邮票,中华邮政邮票,解放区邮票和新中国邮票。
其他展品
上海邮政博物馆中庭内有一辆标有“大清邮政沪局”字样的马车模型,右侧是于民国六年(1917年)购置的第一辆邮运汽车实体模型。一架墨绿色的用于上海第一条定期航空邮路的飞机模型悬在空中。
上海邮政博物馆屋顶花园建有巴洛克风格的钟塔,钟塔的两侧铸有雕塑,一组为三人持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模型,象征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一组为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和爱神,象征邮政是沟通人间情感的使者。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观景平台欣赏苏州河及浦江两岸的美丽景色。
文化活动
2004年,在上海邮政博物馆筹建期间,先后接受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土耳其和日本邮政部门赠送的邮政信筒。美国国家邮政博物馆曾将从“泰坦尼克”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邮袋、邮政工人佩戴的金(怀)表等珍贵遗物以及美国邮政发行的整套珍贵邮票来沪展出。
2008年5月18日〜24日,上海邮政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了《世界奥林匹克邮票收藏展》。
2008年7月13日,上海邮政博物馆联手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等联合举办了《百年邮政,辉煌奥博——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大型民间文化征集巡展》。
上海邮政博物馆还先后举办过《青少年邮票设计画展》《上海特艺大师与书画家首次联展》《迎奥运体育集邮展》《中国2009世界邮展全国60城市巡邮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集邮展览》等。
2017年8月,上海市依法治市日主题活动
O2O法治沙龙——邮票中的法治故事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
所获荣誉
1989年9月25日,上海邮政总局列入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单。
1996年11月20日,上海邮政总局被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7年12月2日,上海邮政总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文物保护
上海邮政博物馆在“邮票与集邮”展区内设有温度常年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保持在40〜55%,采用无紫外线的光纤灯的'‘珍邮馆”。
作用价值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大楼,也是中国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
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省级邮政行业博物馆,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建筑——上海邮政大楼内,记载了上海邮政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以及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作出的贡献;记录了先进劳模为邮政事业鞠躬尽瘁的业绩;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业务)产品及其发展;展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邮票。上海邮政博物馆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于一体,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宣传邮政服务理念和产品的管道,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基地,国内外宾客游览观光的景点,展示上海邮政的风采的窗口。
机构设置
机构性质
上海邮政博物馆为国营事业单位,由上海市邮政公司拨款。
人员编制
截至2013年,上海邮政博物馆有26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讲解人员3人、设备维护人员2人、其他人员14人。
参观信息
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
每周三、四、六、日9:00〜17:00(法定假日另行告知)
免费。
地铁:乘坐上海地铁10号线、12号线到天潼路站下,出2或3号口出站,沿天潼路往东步行约3分钟可到。
公交:乘坐上海公交14路、19路、25路至天潼路河南北路站下即到;或乘65路、305路[夜宵线]至天潼路四川北路站下,步行约4分钟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