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总局,位于
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大楼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仍为上海市邮政局和
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所在地。
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三(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率先开始在租界内为自己组织某种形式的邮政服务。沿海各省的信局纷纷来上海设立总号,最多时达90家之多。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驻香港邮政总局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内设邮政代办署,即英国邮,时称“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为上海租界中的第一个外国邮局。而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争相在上海开办邮局。租界中设立的外国邮局,是上海境内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邮政机构。邮政史研究上称这些外国邮局为“客邮”。
清同治五年(1866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
赫德向清政府提出,由海关来承办北京、上海之间的外交文书传递,鉴于当时各地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沿途邮运不太安全,清政府把这事托给赫德。此后在北京、天津、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仿照欧洲试办新式邮政,中国近代邮政正式诞生。
清光绪四年(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对外经营邮政业务的江海关书信馆,开始试办邮政。清光绪五年(1880年)1月11日,改名为“上海海关拨驷达局”(Post的音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第二年正月初一,正式改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地址仍在上海江海关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2月2日,上海的“拨驷达局”改组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大清邮政局”改称为“上海邮政总局”;从江海关试办邮政开始,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的邮政机构均设置在江海北关(今上海海关)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搬迁至英商怡和洋行建造在北京路9号的“新厦”(今北京东路、四川中路东北转角处)。
清宣统元年(1909年)2月,上海大清邮局成立,仍委托海关经营,赫德身兼总税务司和总邮政司两职。宣统三年(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并在北京成立“邮政总局”后,“上海邮政总局”便改称“上海邮政局”,上海邮政局才脱离海关独立经营。
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大清邮政局”又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
民国三年(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随着上海邮政业务的发展,原先办公用房已不敷使用。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为了适应上海邮政业务的蓬勃发展,也为了逐步消除外国人对中国邮权的控制,北洋政府决定开展上海邮政总局新楼的建设。同年,在经过与各国政府的多次协商后,北京政府与外方达成了裁撤客邮、收回邮权的协议。同年12月,上海邮政总局的新大楼在四川路桥北堍破土动工。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史滨生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竣工,同年12月正式办公营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5月28日,上海邮政总局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改称
上海市邮政管理局。
1957年,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成立,翌年迁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办公。
1965年,上海总局雕像被拆除。
1987年12月,沪太路重件处理中心与新客站轻件处理中心先后落成后,重件与轻件处理中心先后迁出邮政总局大楼,邮政大楼不再作为邮政中心处理局承担邮件处理中心和运输中心的功能,转而变成邮政服务网点中的四川路桥支局。
1995年,上海总局雕按原样重铸。
1999年1月1日,新组建的上海市邮政局机关迁入大楼办公,至此,上海邮政大楼从邮政枢纽转变为邮政运营指挥中心。
2003年起,上海市邮政局自筹资金对上海邮政大楼进行恢复性修缮,同时策划在北部的二楼辟出2800平方米用于筹建上海邮政博物馆主题陈列。
2006年1月1日,上海邮政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2024年4月15日起,上海邮政博物馆实施闭馆改陈升级。
建筑特色
建筑布局
上海邮政总局建筑总面积为25294平方米。建筑外形呈“U”字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座用花岗石筑砌,高51.16米(不包括旗杆高度),主楼高四层,转角处高八层,地下一层。大楼正门朝东南,大楼主立面采用11根贯通三层、经简化的科林斯柱式列柱,整体为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四川北路和天潼路转角的主立面,有贯通三层的科林斯立柱8根。北侧是机制红砖墙。北苏州路、四川路转角处的入口上方,建有巴洛克风格钟塔。钟塔顶部曲线形檐部处理以及塔楼的顶部形式,完全模仿欧洲17世纪的塔楼建筑风格。钟楼高13米,其正背两面为平面体,左右两面为弧体,正面镶嵌着直径为3米的罗马数字的大钟,塔楼建在钟楼上面,高17米,是
巴洛克式的四角双圆柱型。在钟楼和塔楼的底部和基座上,分别置有两座火炬台和两组人物的雕塑。大楼外墙以细粒水刷石粉饰,临天潼路的一面为机制红砖墙。塔楼顶部两侧各有一组铜铸“信使”群雕:一组为水星和爱神,水星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信使,爱神表示邮政可以沟通人间的情爱;另一组为三个人像,手持火车头、轮船的铁锚和通信电缆的模型。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共有大小房间187间。底层及地下室为包裹邮政和工作间,为此设计的旋转型楼梯和邮件滑梯构思巧妙。二楼营业大厅位于大楼南翼,宽敞明亮,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以大理石装饰,富丽堂皇。二楼大厅集营业、分拣、投递、转趟、运输为一体,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厅”。大楼主立面的底层分别为国内包裹和大件包裹的收寄部门,底层北面为国际包裹的收寄部门,二层北面为进出口函件分拣封发部门,三层全部为办公部门,四层为高级职员宿舍,地下室为包裹分拣封发部门,大楼天井为装卸邮件场地。
上海邮政总局正门在北苏州路和四川北路的转角处,正门的两旁各有一个边门。在北苏州路一侧设有两个门,还有一个汽车进出的大门。在四川北路转至天潼路一侧也设有三个门。
工艺特点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平面呈“U”形布置,U形的平面留出的内院既保证了建筑的采光,也方便汽车进入内院运输邮件货物,起到客货分流的作用。但与其他两栋建筑不同的是,邮政大楼的内院空间巨大,是当时重要的邮件处理空间。沿内院设有一圈邮件装卸月台,月台上置有木板链轨传送机可将邮件从地下层送至月台装运。天井北侧的货运电梯也用于整栋大楼的邮件运输。天井的二楼平台设有调度空间,调度员可以从窗口观察邮件的装卸作业情况。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地下层主要用于信件的处理及储藏。东北角为信箱间,内部有一批专用的信箱,供银行报社和洋行等租用。租用的单位可根据需要定时到邮局收取信箱中的邮件,邮局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也减轻了邮件投递的工作量,这种互利的业务模式就是从“客邮”的经营模式中学来的。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主入口是东南转角处北苏州路和四川北路的道路交叉口处。主入口转角处的钟楼以其引人注目的高度和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吸引着苏州河畔的目光。这种转角的特殊处理手法让人联想到早期建造的德国书信馆和日本书信馆。早期的德国书信馆和日本书信馆都是典型的古典复兴风格,都以两条道路交界的转角处为主要入口,两条轴线的交界处以圆柱自然地衔接了两个体量,建筑细部的处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富丽浪漫,而立面上则采取古典主义经典的三段式构图。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立面采用科林斯柱式作为装饰,贯通三层的立柱使立面更显庄严,也赋予建筑立面以节奏感。
特色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建筑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
折衷主义式,具邮政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其特点是能根据建筑的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并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一幢建筑中。大楼在外观上仍保留了古典主义建筑特点。在总体平面设计上仍采用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等古典建筑原则。
文物遗存
上海邮政总局馆藏文物主要包括疽子孟姜壶、鄂君启节、阳陵虎符、清代兵部排单、光绪批奏奏折、大清邮筒、中华邮政入局考试试卷、民国挂壁式信箱、邮政天平秤、上海邮务工会徽章、上海军管会徽章、第22届万国邮联特大签名封和纪念邮戳、《近代邮刊》封面印制原铜版、《国邮图鉴》,以及雪龙号纪念封、
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
绿衣红娘”、蟠龙加盖西藏贴用邮票和“
绿衣红娘”等。
主要展览
上海邮政总局由一楼中庭展区和二楼陈列主展区组成。一楼中庭展区面积为1347平方米,原为天井,用于汽车邮运场地。二楼陈列主展厅、屋顶花园和底楼中庭场景展厅四个部分组成,展陈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二楼陈列主展厅面积1500余平方米,入口设在曾被誉称为“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内,分为前厅——朱学范,以及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
陈列主展厅
上海邮政博物馆陈列主展厅共分为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展出反映邮政发展历程各个时期文献、图片、物件以及邮政通信用品用具、邮票等史料实物(复制件)。
专题展览
上海邮政博物馆专设临时展区,主要供上海集邮爱好者的集邮作品展出。
历史文化
选址
在建设初期,上海邮政总局位于火车站和航运港口之间的核心位置。
清光绪四年(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对外经营邮政业务的江海关书信馆,开始试办邮政。
民国元年(1912年)后,邮政业务进入
中华邮政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中华邮政成为
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上海邮政总局被指定为
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
民国六年(1917年),由于邮政业务的扩展,上海邮政总局租用的“新厦”已不敷使用。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适应邮政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为了能逐步消除外国人对邮权的控制,决心自己建造一幢大楼,以取代租用的“新厦”,但是在大楼选址问题上与外国的邮务长发生了分歧。中国政府以运输便利为理由,希望将大楼建造在北火车站(现天目东路)附近,但英籍邮务长李齐(W.W.Ritchie)和西密司(F.L.Smith)却持不同意见,直至民国九年(1920年),希乐思(C.H.Shields,英籍)接任邮务长并兼任建造大楼的总负责人后,由于他力主要将大楼建造在公共租界内,理由是公共租界内地价比较便宜,所以大楼的最终选址确定在上海市四川路桥北堍。
名字由来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为了适应上海邮政业务的蓬勃发展,也为了逐步消除外国人对中国邮权的控制,北洋政府决定开展上海邮政总局新楼的建设。同年,在经过与各国政府的多次协商后,北京政府与外方达成了裁撤客邮、收回邮权的协议。同年12月,上海邮政总局的新大楼在四川路桥北堍破土动工。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史滨生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竣工,同年12月正式办公营业。
“新厦”时的原“上海邮政总局”而已。虽然“上海邮政总局”这个名称在上海区域只使用了12年,却被公众普遍认可接受,“上海邮政总局”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称“上海邮政局”后,社会各阶层仍称之为“上海邮政总局”。而改称为“上海邮务管理局”期间,公众对“邮政”改为“邮务”有抵触情绪。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召开的全国交通会议上,与会者对“邮政”改为“邮务”提出了意见。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再次更名为“上海邮政管理局”。至于希乐思之所以能为这幢大楼定名为“上海邮政总局”,应该是经过当时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确认和批准的。后来邮政业内人员曾简称这幢大楼为“大厦”或“邮政大楼”,但公众时至今日仍旧称之为“上海邮政总局”,这个名称可谓根深蒂固。
机构设置
上海邮政博物馆为国营事业单位,由上海市邮政公司拨款。
文物价值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大楼,也是中国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
时间上,邮政总局的建设位于中国近代邮政创立初期,经历了邮政主权逐步收回的过程,其建设与变迁具有其他邮政建筑所未面临的挑战;空间上,邮政总局是全国重要的枢纽中心,也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其建设变迁过程也反映了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邮政权力的争夺和城市中心的转移,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历史维度与空间维度具有双重的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89年9月,海邮政总局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近代建筑”。
1996年11月20日,上海邮政总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上海邮政总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
周三、四、六、日(国定假日另行公告);
周三、四仅开放二楼展厅,一楼中庭暂停开放;
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免费。
地铁:乘坐上海地铁10号线、12号线到天潼路站下可达。
公交:乘坐上海公交14路、17路、19路、21路、25路、65路、66路、167路、220路、928路、939路可达。
入口:天潼路395号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