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洛·邬达克(Laszlo.Hudec,1893年1月8日—1958年10月26日),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国际著名
建筑设计师、考古学家。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3年)1月8日,拉斯洛·邬达克(Laszlo.Hudec)生于奥匈帝国的匈牙利王国泽尔伊欧姆(Zolyon)省的拜斯泰采巴尼(Besztercebánya,今斯洛伐克共和国境内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邬达克是家中的长子,有四个姐妹和一个弟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9岁的邬达克开始在父亲的建筑工地上打工。此后,邬达克在拜斯泰采巴尼亚上完小学和中学,获得高中文凭,并在上大学前,取得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的证书。
清宣统二年(1910年),邬达克进入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圣约瑟夫理工大学(The Hungaria nRoyal Joseph Technical University)建筑系学习。
民国三年(1914年),邬达克在斯洛伐克的维切尼亚(Vihnye)和寒尔姆斯拜尼亚(Selmecbanya,今班斯卡-什佳夫尼亚BanskaStiavnica)参与了两个乡村教堂的设计和施工。6月,大学毕业,并获得赴意大利游学的奖学金,却因战争爆发而无法成行。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应征入伍。
民国四年(1915年)2月,邬达克随奥匈帝国军队赴俄国前线作战。
民国五年(1916年)6月,邬达克因伯力(Khabarovsk,哈巴罗夫斯克,西伯利亚东部城市)战役失败,头部受伤被俄国哥萨克骑兵俘虏并流放至伯力20千米外的Krasznaja-Riecka战俘集中营。在战俘营期间学习了英语、法语和艺术史。
民国六年(1917年)夏天,邬达克因患伤寒住进了战俘医院。其间,学会了俄语并能书写。同年12月在战俘营不慎摔倒致腿部三处骨折,治疗后留下残疾,被宣布为残疾人。
民国七年(1918年)5月,邬达克被送上丹麦的红十字残疾人专列,因俄国内战,致专列无法西行,使回家无望,决定逃往东方。接受彼得罗夫斯克-扎沃多(Petrovski-Zavod)铁路部门的一位波兰工程师的建议和推荐信,作为残疾停虏前往希洛克(Hilok)铁路部门工作。在那里,搞到一本假的俄国护照,隐瞒了自己的战俘身份,申请前往中国哈尔滨的自由护照。9月,捷克军团出现在希洛克车站,搜寻逃跑的战俘。为避开捷克军团,决定立即向东出发。10月初,逃亡至哈尔滨,一位丹麦路德教牧师收留他,并助他去上海。在隶属俄国的中东铁路管理部门,通过重重手续,把假护照换成了边境通行证。10月26日,邬达克抵达上海。11月初,受聘于设立在外滩4号联合大楼的有利银行(Union BuildingNO.4 The Bund,今中山东一路3号有利大楼)一楼美国建筑师罗兰·克利(R.A.Cury)开设的克利洋行,初为绘图员,后为业务经理、合伙建筑师。11月3日,去俄罗斯领事馆报到,时该领馆从属于
海参崴的白色政府。
民国十年(1921年)2月5日,邬达克通过电报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为奔父丧前往上海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申请一份临时护照。同年4月初至8月底,邬达克第一次回欧洲旅游,途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奥地利。
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1日,邬达克与一位德国富商的女儿吉塞拉·迈耶(Giselle Meyer)结婚。当年,开始着手设计吕西纳路(Lucere Road,又译卢萨恩路,今利西路)17号自宅。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邬达克建立邬达克打样行,地址在外滩24号(24The Bund,今中山东一路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Building of Yokohama Specie Bank,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1924年建成,公和洋行设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天,邬达克与家人一起回欧洲度假,之后回到中国居住地搬迁至吕西纳路17号住宅。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天,邬达克带全家在欧洲度假,途经法国、西班牙、瑞士、德国和匈牙利,同时申请恢复匈牙利国籍。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至5月,邬达克赴美国度假考察,从纽约一直到旧金山,熟悉摩天楼的最新发展。
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搬入哥伦比亚路57号(57 Columbia Road,今番禺路129号)住宅。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天,因为心脏问题,邬达克在德国巴特瑙海姆(Bad Neuhein)温泉胜地的医院进行了两个月的治疗,而后又前往匈牙利。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受战争影响,邬达克将打样行迁至圆明园路209号8楼801室浸信会大楼(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Building,今真光大楼)顶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邬达克全家从哥伦比亚路57号住宅搬至刚建成的自己设计的达华公寓(Hubertus Court,今延安西路918号,达华宾馆)底层一套公寓居住。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邬达克全家受邀前往罗马拜见教皇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Ⅺ),但教皇于约定接见时间前两天的2月10日去世。几乎一整年全家在意大利、德国和匈牙利旅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邬达克买好船票欲乘美国商船去意大利热那亚,遭中国政府官员阻止,未能成行。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上旬,邬达克悄悄携家人乘波尔克总统号(S.S.President Polk)离上海去欧洲,先在瑞士卢加诺(Lugano)小住,后去希腊和意大利罗马旅行,开始潜心于考古研究。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3日,邬达克携妻女前往美国纽约,后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伯克利(Berkeley)短暂居住。
1950年,57岁的邬达克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在
伯克利大学路德教堂作讲座,内容涉及“近期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地下挖掘工作”。
1958年10月26日,因心脏病发作,邬达克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家中去世,享年65岁。
人物经历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
奥匈帝国兹沃伦州(Zolyom)首府拜斯泰采巴尼亚(Besztecebanya)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为
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1914年作为炮兵军官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2年后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却不幸被
俄罗斯军队抓获,送到
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为了谋生,只能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当助手。落魄的邬达克一定才华四射,才在上海这个“
英雄不问出处”的舞台上,为自己赢得了阵阵喝彩。7年后,32岁的邬达克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人物成就
铜仁路上的“
绿房子”、
国际饭店、
大光明电影院、
沐恩堂,这些从上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的建筑,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塑造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成为经典。不论是国际饭店当年的“亚洲高度”,还是
光明戏院名噪一时的“巨大落地窗”,都和一个叫邬达克的匈牙利建筑师相关。
邬达克逝世50年后,匈牙利把2008年称为“邬达克年”,并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建筑师曾经设计的国际饭店里举办邬达克的建筑设计展。
流浪建筑师
上世纪初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邬达克便是被其吸引的冒险家之一,然而,他的冒险却是“被迫”的因素。
拉斯洛·邬达克,1893年出生于
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北部高地,1914年毕业于
布达佩斯工业大学,1916年就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不过,随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位未来的建筑学家很快成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不久,他在战场上被俘,辗转被流放到俄罗斯的远东
西伯利亚地区。由于
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内部的混乱,他又很快从战俘营成功逃脱,乘坐一只日本载重船抵达上海。那年,他25岁,身无分文,流落异乡。
这时,他的建筑教育背景帮助了他。1918年起,他在美国人开的建筑公司
克利洋行里做助手,其间学会了汉语。邬达克的幸运就在于,他在上海的几十年,恰好赶上了上海的建筑黄金时代。当时的上海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国际大都市,来自各国的建筑师和大批的“海归派”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时髦的建筑理论、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上海因此成为展示世界近代建筑风格的大舞台。
在克利洋行的7年中,他谨慎细微,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电影院、剧院在内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
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
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节。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邬达克1925年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从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诸如
国际饭店、
大光明电影院等诸多老上海建筑。邬达克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缔造“上海风”
邬达克往往是作为一个现代建筑派或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大师被人们认识。他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中钢筋水泥的骨架加上实用主义的构造,不过侧重零星的古典点缀又让他与建筑的
折中主义挂上了钩。不过,自从他主持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的建筑明显偏向当时的先锋设计。
“邬达克的建筑作品早期有西班牙和东欧的情节,后来受到美国Art Deco(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显示了先锋性。”同济大学博士、邬达克研究学者华霞虹说道。她把邬达克建筑分为三个阶段,从原先强调严谨、唯美的古典复兴风格到回旋于新旧形式之间,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完全成为一个先锋派的建筑师。
他早期设计的
亚细亚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采用了对称严谨的仿
古典主义,
汇中饭店模仿文艺复兴的样式,英国总会采用古典的
巴洛克风格,这些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然而1933年,邬达克出人意料地以
大光明电影院的设计在上海这个地域中表现出罕见的先锋倾向。这是我国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标志。大光明影院设计简洁新潮,使用大片玻璃窗及玻璃灯柱,室内
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
在这一年之后,邬达克先生再次“先锋”,他设计出了后来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的
国际饭店。雄浑的体量、美国
摩天楼式的造型以及83.3米的高度。国际饭店更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框架结构和
钢筋混凝土楼板,造型高耸挺拔,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摩天大楼的翻版。在国际饭店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上海乃至全国居然没有建成过一座像它那样的摩天大楼。国际饭店也成为邬达克设计的最著名作品。如今,他曾经设计的大光明影院、国际饭店、
沐恩堂和吴同文住宅已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名单。
1947年,邬达克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颗金属钉子的
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他因
心肌梗死去世。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筑据说有124幢之多,这占据他建筑作品的90%多。
成就背后
以优良作品赢得市场
他设计的作品精良,一个设计作品成功了,为另下一个作品打开了市场,羸得了客户信任。
万国储蓄会在四川中路盖联合大楼请他设计,盖
国际饭店又请他设计。教会系统他的项目一个接一个,
息焉堂、
慕尔堂、
真光大楼、新福音堂、
中西女中、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小等。大光明大戏院设计成功,邬达克名声又扬起,电影院业主都慕名请他,浙江大戏院、
卡尔登大戏院、
辣斐大戏院接踵而来。
善于传播西方先进理论技术
他早期的作品大多为文艺复兴风格、中期则变为
折衷主义风格,后期成了
现代主义风格的急先锋,他善于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和技术传播到上海,使上海建筑跟上世界潮流,出现了远东最高建筑、远东最豪华影院、以及号称50年乃至100年不会落伍的别墅。
善于因地制宜设计建筑物
他根据上海地皮昂贵,业主建设用地业狭小和不规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建筑物。
武康大楼用地是块两条马路相交的三角形地皮,他将建筑主立面放在转角处;瑞金大楼处在瑞金一路与
淮海路转角处,他将大楼立面设计成三个面;吴同文住宅处在
北京西路铜仁路口,他将它用圆孤形立面表现。
邬达克设计的作品都集中在上海,在其它城市没有,这是独特现象。他因流亡到上海,开始买了假护照、后来又变更了护照,后来他取得匈牙利护照还是专做上海项目。上海是个包容性很强城市,许多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在上海避难,邬达克也是到上海避难,是上海收留了他;上海又是个
大舞台,上海成就了他的事业,他感恩上海专做上海项目,创造一个个精品,尤其是
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大戏院,成为了
上海大都会城市标志性建筑,成为了上海城市响亮的名片。上海人民正是从这些建筑感受到邬达克对上海的热爱,因此,上海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当他诞辰115周年的时候,上海市规划局和上海城建档案编辑出版了《邬达克建筑作品集》、在他设计的原美国
花旗总会大楼内举办邬达克图片展览。上海以更新的姿态面向世界,更欢迎四面八方杰出人物到上海来,上海是施展才华的
大舞台。
后人纪念
2013年1月8日是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1月8日这一天,上海第一座以建筑师命名的纪念馆在邬达克自宅启幕、《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新书发布,“邬达克与城市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也于2013年1月8日举行。
2021年11月28日,上海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开幕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在上海邬达克旧居举行。纪录片《邬达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策划、创作,全片共5集,每集30分钟,全4K拍摄。是一部讲述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真实故事的纪录片,他人生99%的建筑作品都留在了中国,甚至影响了上海的城市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