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飞机
航空遥感的各类飞机
遥感飞机泛指用于航空遥感的各类飞机。如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飞机;固定翼或旋翼式(直升)飞机;高空或中、低空飞机等。遥感飞机主要作为遥感平台,装载各种传感器。通常是在机腹设置不同的窗口,便于对地观测。如安置航摄用的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以及各种扫描仪、辐射计、测高仪等。除进行遥感试验和生产作业外,遥感飞机还用于各种星载遥感仪器的模拟试验,为检验和改善星载仪器收集数据。其性能依目的不同略有区别,如遥感侦察要求升限大、速度快。一般遥感目的主要性能是稳定性好,续航时间长,具有多个仪器窗口,能提供较大的设备空间和能源供应等,对于侧视雷达遥感,还要求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
项目简介
中科院两架“奖状S/II”型遥感飞机,是1986年由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小型公务机改装而成的专业科学试验飞机。飞机的改装设计,在经过国内外全面调研基础上,立足创新和高起点发展。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小型飞机上建成了在国外大型飞机才能够实现的综合性航空遥感平台。
两架遥感飞机具有较强的作业能力,在我国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遥感飞机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完成了重要的航空遥感监测任务,完成了多项重要的环境监测、灾情报告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遥感监测任务,为国家生态环境变化与恢复评估、灾后重建等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两架遥感飞机在国家遭遇重大灾害的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去,以最快的速度对重灾区进行了超负荷的大规模遥感飞行,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出色完成了重灾区的航空遥感应急监测,为国家抗震救灾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目标
遥感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遥感飞机先进的技术性能与我院研制的机载遥感技术系统配套组合,形成科学院机载空间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的综合优势,为国家和产业部门及地方提供广泛的航空遥感技术与应用服务。发挥遥感飞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高科学院航空遥感技术在国内外的地位和水平。
对地观测中心下设的航空遥感中心是负责遥感飞机的运行与管理的机构。遥感飞机的空地勤人员由海军航空兵配备一个飞行中队的建制,保障飞机的飞行。北京良乡机场是遥感飞机的停放与日常保养维护的基地。
两架遥感飞机中,一号机重点用于光学遥感,可安装多光谱扫描仪、航空相机等传感器;二号机侧重于微波遥感飞机,安装了合成空径雷达及微波辐射计等专门设计的天线罩,同时可兼顾遥感摄影;遥感飞机还可安装大气采样挂架、GPS接收机、机-地实时传输系统。
遥感飞机的运行负责人由航空遥感中心主任王尔和高级工程师担任。
工程进展
1985年,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院引进两架奖状型高空遥感飞机。
1986年,遥感飞机完成技术改装,投入运行。一架遥感飞机以光学、红外遥感实验为主;另一架遥感飞机以微波遥感实验为主。基地设在北京良乡机场。
1987年,遥感飞机为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探测路线。1988年5月5日,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运动员从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成功登顶。
1990年,遥感飞机在险恶的条件下完成了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科研试飞,并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1998年,中科院电子所、遥感应用所向国家防总主动请战,出动装备着我国自行研制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微波成像雷达的奖状Ⅱ型遥感飞机,监测长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记录了受灾最严重的洞庭湖、鄱阳湖5万平方公里洪灾区的微波成像数据。
2000年,遥感飞机在1800米高空对北京老山地区进行了50多分钟的机载彩色红外遥感探测。经过技术处理于6月13日制成1∶5000的《北京市老山汉墓遥感成像图》。
2001年,遥感飞机开始为中关村科学园区建设提供动态空间信息的飞行,机上同时装载了两套高精度航空相机,完成了1:15000比例尺的彩红外和天然彩色遥感飞行。为满足重点地区高精度成图要求,增加了1:5000大比例尺的航空摄影,用于编制1:1000的系列专题图。遥感飞行获取的成果,将直接应用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奥运场馆建设规划,用户包括:中国奥委会、建设部、北京市、科学院、中关村建设股份公司等。
2002年,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成像飞行试验首次成功。其试验研究成果对国防建设及国家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3年,遥感飞机上的主要传感器光学航空相机完成了升级改造。升级后的RC-30型航空相机配备陀螺稳定平台并具有像移补偿系统,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遥感飞机配备了POS系统和GPS计算机导航设备,先进的机载设备构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体系,可承担高精度的数字城市、基础测绘、公路选线等遥感应用工程项目。
2005年,遥感飞机完成1号飞机的GPS天线的改装,采用双频接收系统提高飞行导航精度,将一个光学窗口改造为红外窗口,可满足红外遥感实验的需求,成为国内唯一可安装红外传感器的高空飞机。
2006年,遥感飞机完成海南北和辽宁朝阳地区无控制点航空摄影测量项目的数据获取。利用利用高分辨率航空相机,同时辅以机载GPS和姿态测量系统(POS),获取了40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航测影像和姿态及定位相关数据,对该地区进行无控制点航空摄影测量。
2007年,科学院支持的“多模态数字航空相机研制”项目在遥感飞机上进行综合试验,获取了大量试验数据,为进一步完善多模态相机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遥感飞机飞赴地震灾区,对汶川地震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将为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2009年,飞机(机号B-4101)进行了加装FJ-10G飞参记录系统后首次功能性试飞,4月14日,飞机(机号B-4102)进行了加装FJ-10G飞参记录系统功能性试飞。
2010年,对地观测中心的高性能航空光学遥感飞机圆满完成了玉树地震灾区遥感监测和汶川地震二周年灾区环境变化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遥感监测任务,顺利返京。
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机组受命飞赴灾区。
参考资料
项目简介.中科院.
科学目标.中科院.
工程进展.中科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2 16:56
目录
概述
项目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