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巾,即道教徒所戴的帽子。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纶巾;受中极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冲和巾等。早期道教黄巾的形制,有可能源自林宗巾与远游冠;或是受其启发,并根据自身教义加以改制、定型而成。
起源发展
巾是中国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
以黄代苍乃是道巾之源。黄巾是道教兴起之初最为显著的服色标识。史料表明,黄巾系早期道教两大派别——太平道和正一道并用之正式首服。早期道教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或“赤气久衰,黄家当兴”的口号,其表现在服色标识上,即为:以黄巾代替苍头(青巾)。这一服色之变,实质上象征着下层民众摆脱了奴仆或庶民的卑贱身份,成为种民,从而可获上天拯救,学道得仙。黄巾成为早期道教的服饰标志,其直接根源乃在于对苍头的取代。道巾形制源自林宗巾。林宗巾前头叠有椭圆形的折角,后演化成三梁,即头巾前部叠成三条凸起的折边。而这个叠有三梁的头巾,就是学道者所着头巾。三梁象征“三统得所”之义,则恰恰符合《太平经》“当合三统”之教义。东晋道书《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载,“黄巾者,似远游冠之状也,貌如婴儿,有无长短”。远游冠的形制特征为“有展筩,横之于前”,有“三梁”。所以,早期道教黄巾的形制,确有可能源自林宗巾与远游冠;或是受其启发,并根据自身教义(正一道“三天说”,太平道“三统说”)加以改制、定型而成。六朝以降,随着道教的 正统化和多元化发展,道教法服开始走向了规范化、类型化、多样化的设计和制作,如《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
六朝时期,道教极为重视葛巾。上清、灵宝派都把葛巾作为正式的修道法服。葛巾本为六朝社会流行的头巾,并非为道教专用。然而道教所制葛巾,似与世俗流行样式不同。《汉书·礼仪典》载,张鲁降曹入洛后,进行了服色改制,采用士人流行的幅巾样式改制,是一种以葛布为面料,颜色黑,并采幅巾样式为形制,主要用于修道科仪活动的道巾。此外还有鹿皮巾,系以鹿皮为面料制作的头巾。是六朝道教灵宝派、上清派的主要首服,用于较为正式而隐秘的山林修道、 科法活动。乌巾,则因系以巾之颜色而命名。六朝时期,乌巾主要为道教三皇派的修道首服。
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记载有:纯阳巾、九转华阳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网巾等等。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明遗臣金之俊为缓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被朝廷默许。其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之条,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中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至于道教的九巾之说,来源于清代中叶道士闵小艮的《清规玄妙说》。按照该书的说法,当时的九巾,有以下几种: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著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历史上的道巾,事实上远远不止九种。道经和史书上还记载有:角巾、紫荷巾、紫阳巾,雷巾、莲花巾、九转华阳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纯阳巾、逍遥巾、网巾、纶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专戴的,如庄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巾和现代的道巾已经有所不同了。
制作工艺
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也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现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另有帽顶部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混元巾在中国台湾称为网巾、角冠。
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帽前正面镶有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 年老,头发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庄子巾的。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庄子巾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也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正派道土多戴此巾。
九梁巾,又称九阳巾。九梁巾形状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 一样的九条缝。道教中,九为最大数,又为阳数,代 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体现出《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现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浩然巾,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该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见。里面絮以棉花,以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在冬日风雪天气使用此巾。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后士人皆仿效之,故称为浩然巾。亦称作“大风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御风雪,二是纪念先贤。
逍遥巾是一块方形或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另有一种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曳,显得潇洒自如。有些道观的老道长认为戴用此巾有失庄重,因而废止。
三教巾,应该是体现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现在没有实物留下。其形状已不可考。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编纂的《道教全真必读》记载,只有受过中极戒者才有资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估计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的时候所制。
一字巾,是用一根束发用的带子。其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天的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中部隆起的地方为三角帽形,太阳帽中间隆起的则为圆形。该巾和明代的遮阳大帽十分相似,不但此巾现只有湖北一些地方还在使用,其他地方已 不多见。
文化特征
道巾是道教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着深邃的宗教思想和厚重的服饰美学意蕴。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缎所做。道教认为,黑色在五行中对应水,水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万世不竭。至于道巾的式样,也同道教的教义教规有密切联系,“一双凤眼观前后,万法收来在内藏,七宝玲珑皆有迹,昆仑顶上放毫光”。道巾的作用不仅在于防风御寒,突出道人特征,而且还有采天地灵气,纳日月精华,包罗人间万象的特别功能。
历史价值
道巾中的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征的巾服之一。道巾不仅是标志着道教徒的帽子那么简单,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教教理教义,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遥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还说明了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与中国的民俗生活确实是息息相关。道巾乃是留给人们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