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侠者》是唐代诗人
钱起创作的一首
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遇侠者的情景,前两句通过
荆轲、
剧孟等历史侠士的典故,表现侠者言行中透露出的不凡气质,后两句刻画与侠者言谈不尽而夕阳下侠者离去的场景,进一步升华了侠者的英雄形象。诗中展现了侠者的慷慨激昂、不慕名利的形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对侠义精神的崇敬与向往。整首诗诗句简短,结构紧凑,声韵昂扬,读来令人振奋。
作品原文
逢侠者⑴
燕赵悲歌士⑵,相逢剧孟家⑶。
寸心言不尽⑷,前路日将斜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侠者:即剑客,又叫游侠。古时指那种重信誉、轻死生,勇于帮助别人的豪侠之士。
⑵燕赵:均是战国时的国名,在今河北省以及山西省东部一带。悲歌士:即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古时燕赵之地,侠客剑士比较多,如荆轲、
聂政等。其事迹带有慷慨悲壮的色彩,故称“悲歌士”。
⑶剧孟:西汉时洛阳人。以任侠闻名,常仗义疏财,拯人危难,在中原一带影响较大。
⑷寸心:人们的心。因心只有方寸大故言寸心。这里指倾心的意思。
⑸前路:前面的路途。日将斜:夕阳已经西斜,指天色将晚。
白话译文
来自古燕赵地区的行侠尚义的壮士,在汉代的大侠剧孟的家乡洛阳相逢。
方寸之心道不完乎生遇到的不平事,直到夕阳西下,这才分手各奔前程。
创作背景
从诗意可知,钱起在洛阳道上与一个侠客相遇,因互相倾慕,意气投合,便在临别时作这首诗相赠。传统的游侠诗具有虚构的特色,这首诗可能也沿袭了这一手法,所以侠客相逢的场面大概是虚拟的,目的在于借颂扬游侠而感慨时事。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路逢侠者,意气感发;短章抒情,激昂慷慨。读后使人肃然起敬。游侠这类人物,自古有之。虽然,先秦的墨家思想和侠义精神,从汉代以后只能成为民间的信仰与活动,但侠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长期生活在台阁,写惯了应酬之作的钱起,在描绘侠客相遇时,也不由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燕赵悲歌士”,诗人说,他这次在旅运中邂近相遇的侠者,是上古燕赵地区的慷慨悲歌之士。提起燕赵悲歌之士,读者自然就想到
司马迁在《
史记·
刺客列传》里描写过的荆轲和
高渐离。荆轲刺秦王,临行时
燕太子丹送行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慨。对于这位侠者,诗人并没有记他的姓名,也没有写他的形容。如果这样记了写了,那就说明不是一个侠者。侠者是不喜欢留姓名和形迹的。诗人用荆轲等侠义之士的形象来照映眼前这位侠者,其手法是高超的。
“相逢剧孟家”,这一句诗,其实不过是说他和这位侠者在洛阳相逢。但如果仅说明相逢在洛阳,句子太浅泛,因而顺便点出中原大侠剧孟,显得这位侠者之所结交,都不是庸凡之辈。而与侠义之士逢于名侠之所,英雄际会,诗人自有千言万语要诉说。
“寸心言不尽”,这位侠者,分明是一个怀抱独行,不合当世的忿忿之士。他的方寸之心,竟有如此多的不平之鸣,竟然是说个没完没了。当面输心,披肝沥胆,倾诉不平,毫无顾忌。侠者的风声气,凛凛然如生。
“前路日将斜”,谈话谈得投机,所以忘记了时分早晚。在彼此分手道别时,日色已经向暮。应该留心的是,这末后一句诗,是一个描写句子,而不是一个叙说句子。“前路”,指的是这位侠者离去的方向。“日将斜”,在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中离去,似乎可以看见这位侠者跨大步扬身而去的身影。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时分是不宜登程的。但在侠者却无所谓,他正好趁此启行,去干他的勾当。侠者此夜的行侠情节,必定可歌可泣,读者可自由想象补充,可谓引出无穷意味,令人吟咏不尽。
这首五言绝句,在歌颂游侠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迈胸怀。其结构上是一意直下的章法,和
金昌绪的《
春怨》同类。诗句简短,声韵昂扬,读来令人振奋,油然产生一种钦敬爱的感情。
名家点评
明代
高棅《
唐诗正声》引吴逸一:多少感慨,不是莽莽作别者。
明代
许学夷《
诗源辩体》:钱五言绝“燕赵悲歌士”一篇,颇类盛唐人语。
明代
钟惺《
唐诗归》:下二句之妙,却根于此三字,人但知下二句妙耳。
明代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明代周敬:惟其相投,不自知其话之冬。妙在第三句。
清代刘邦彦《
唐诗归折衷》引明代吴敬夫:抱难吐之情,而值萧飒之景,真有易水悲歌气象。
清代
徐增《
而庵说唐诗》:“燕赵悲歌士”,出江淹语。以燕赵悲歌之士,乃相逢于剧孟之家。匆遽相逢,又手一揖,即便倾词,义风可敬。但寸心之事,言不能尽,陡看前路,日又将斜。欲尽言,则不能去;欲去,又不能尽言。描写义侠匆遽相逢行径如画。旧解为谢绝他,非是。
清代吴烶《唐诗直解》:末句全根于“剧孟”二字来。
近代
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亦豪勇,亦缠绵。后二句神韵不尽。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
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
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
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
钱考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