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草属(学名:Mazus)是
玄参科下的一个属,矮小草本,茎圆柱形,少为四方形,直立或倾卧,着地部分节上常生不定根。叶以基生为主,多为莲座状或对生,茎上部的多为互生,叶匙形、倒卵状匙形或圆形,少为披针形,基部逐渐狭窄成有翅的叶柄,边缘有锯齿,少全缘或羽裂。本属约35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朝鲜,日本,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南到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大洋洲至新西兰。
植物学史
本属的
狭叶组Sect. lanceifoliae Bonati其作为单种模式种的M. lanceifolius,它的四方形的茎是在本属中所未见的,而其多茎生、近全缘而狭的叶也与其它种类多基生、宽阔有齿的叶完全不同,这一种至今未见其发育的花,也有可能不属于本属。
形态特征
矮小
草本,茎圆柱形,少为四方形,直立或倾卧,着地部分节上常生不定根。
叶以基生为主,多为莲座状或对生,茎上部的多为互生,叶匙形、倒卵状匙形或圆形,少为披针形,基部逐渐狭窄成有翅的叶柄,边缘有锯齿,少全缘或羽裂。花小,排成顶生稍偏向一边的
总状花序;苞片小,小苞片有或无;花萼漏斗状或钟形,萼齿5枚;花冠2唇形,紫白色,筒部短,上部稍扩大,上唇直立,2裂,下唇较大,扩展,3裂,有褶襞2条,从喉部通至上下唇裂口;雄蕊4枚,2强,着生在花冠筒上,药室极叉开;子房有毛或无毛,花柱无毛,柱头2片状。
蒴果被包于宿存的花萼内,球形或多少压扁,室背开裂;种子小,极多数。
分布情况
本属约35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朝鲜,日本,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南到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大洋洲至新西兰。我国约有22种,全国各地区除新疆、青海、山西外均有,但比较集中分布于西南同华中地区。
下级分类
高山通泉草 Mazus alpinus Masamune
平坝通泉草 Mazus cavaleriei Bonati
大花通泉草 Mazus macranthus Diels
稀花通泉草 Mazus oliganthus Li
束花通泉草 Mazus wilsoni Bonati
狭叶组 Sect. Lanceifoliae Bonati
狭叶通泉草 Mazus lanceifoliu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通泉草组 Sect. Mazus
琴叶通泉草 Mazus celsioides Hand.-Mazz.
台湾通泉草 Mazus fauriei Bonati
福建通泉草 Mazus fukienensis Tsoong
纤细通泉草 Mazus gracili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长柄通泉草 Mazus henryi Tsoong
低矮通泉草 Mazus humilis Hand.-Mazz.
通泉草 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
贵州通泉草 Mazus kweichowensis Tsoong et Yang
莲座叶通泉草 Mazus lecomtei Bonati
长蔓通泉草 Mazus longipes Bonati
匍茎通泉草 Mazus miquelii Makino
长匍通泉草 Mazus procumbens Hemsl.
美丽通泉草 Mazus pulchellu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林地通泉草 Mazus saltuarius Hand.-Mazz.
茄叶通泉草 Mazus solanifolius Tsoong
西藏通泉草 Mazus surculosus D. Don
毛蕊组 Sect. Trichogynus Tsoong
早落通泉草 Mazus caducifer Hance
毛果通泉草 Mazus spicatus Vant.
弹刀子菜 Mazus stachydifolius (Turcz.) Maxim.
检索表
1茎四方形;叶以茎生叶为主;茎生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种22)。
狭叶组1茎圆柱形或有的稍有稜角,但决不为四方形;叶以基生叶为主,茎生叶较宽。(2)
2子房被毛;茎老时至少基部木质化,直立或有时倾卧而节上生根,但无长蔓的匍匐茎;萼脉10条很明显,萼齿多为披针形,锐尖(种1-3)。
毛蕊组2子房无毛;茎完全草质,直立或倾卧而节上生根,常有长蔓的匍匐茎;萼脉有的不明显,萼齿多为卵形,钝头至短尖(种4-21)。(Sect. Annuae Bonati, P. P. Sect. Stoloniferae Bonati, P. P. Sect. Caespitosae Bonati, P. P. )
通泉草组。
代表植物
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 O. Kuntze
通泉草(原变种)var. japonicus
一年生草本,高3-30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伸长,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多数,散生或簇生。本种在体态上变化幅度很大,茎1-5支或有时更多,直立,上升或倾卧状上升,着地部分节上常能长出不定根,分枝多而披散,少不分枝。基生叶少到多数,有时成莲座状或早落,倒卵状匙形至卵状倒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长2-6厘米,顶端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或基部有1-2片浅羽裂;茎生叶对生或互生,少数,与基生叶相似或几乎等大。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常在近基部即生花,伸长或上部成束状,通常3-20朵,花疏稀;花梗在果期长达10毫米,上部的较短;花萼钟状,花期长约6毫米,果期多少增大,萼片与萼筒近等长,卵形,端急尖,脉不明显;花冠白色、紫色或蓝色,长约10毫米,上唇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稍突出,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蒴果球形;种子小而多数,黄色,种皮上有不规则的网纹。花果期4-10月。
遍布全国,仅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未见标本。越南,苏联,朝鲜,日本(琉球),菲律宾也有。生海拔2500米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及林缘。
通泉草匍茎变种var. wangii
本变种与前一变种的区别为具明显的短距离匍匐上升的匍枝;花少数,3-7朵;植株较矮小;叶边缘近全缘。
产云南南部。生海拔1500-2500米的林间阴湿处。
通泉草多枝变种 var. delavayi
本变种与第一变种的区别为茎多数,常4支以上,并极多分枝;花序伸长,花多数,有花10-20朵,花梗较短。
产云南及四川西部。生海拔1200-2800米的路边及湿润草地。在印度半岛东部,西喜马拉雅地区也有分布。
通泉草大萼变种 var. macrocalyx
本变种与第一变种的区别为茎简单不分枝,几从基部生花;花萼在结果时增大约1倍以上,直径可达20毫米;基出叶柄较长,常与叶片等长或超过。
产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及台湾。生海拔1200-2800米的溪边、路旁、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