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透视法产成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
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来表现物体的
立体感。
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
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
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
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距点 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
视距,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
平行透视 当
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
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
分为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色彩透视论述远离眼睛时不同色彩的变化方式,而隐没透视则解释为何距离越遥远,物体便会显得模糊。
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表现绘画中
空间感的方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形的平面变化,形的繁简变化。
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源一般有
自然光、
人造光。由于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物体的质地不同,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光源的性质不同,物体与画者的距离不同等,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在学习
素描中,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可归纳为“
三面五调”
透视,是
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
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
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
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 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
散点透视”,也叫 “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 朝时代,
宗炳的《
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
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
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 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
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
王维所撰《
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
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 见当时
山水画家都是重视
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