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外相,是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人眼所感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在
HSL色彩空间和
HSV色彩空间中,H指的就是色相,是以红色为0度(360度);黄色为60度;绿色为120度;。
色相
从 RGB 计算色相
Preucil描述了一种色彩
六边形,类似于Evans, Hanson和Brewer所描述的三线绘图,它可以被用来从RGB计算色相。红色放置在 0°,绿色在 120°,而蓝色在 240°,可以解:
他还是用了极化绘图,他称为色圆。使用R, G和B而非 Preucil使用的R, G和B密度,可以用下列方案计算色相角度: 先确定处在R, G和B胜出的六种可能排序中的哪个接着应用下表列出的适当公式。
从 Preucil圆计算出来的色相角在30度的整数倍上一致于从Preucil六边形计算出来的色相角,在15度(基于圆公式)的奇数倍上二者分歧最大,大约差1.2度。
转换RGB颜色到HSL色彩空间或HSV色彩空间的处理通常基于六段分段映射,把HSV圆锥当作六棱锥,或把HSL双圆锥当作双六棱锥。 使用公式是上表中的。
色相环
“色相环”是将不同色相的颜色依序排列成环状以方便使用。
色度
指得是色彩的纯度,也叫饱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属性”之一。如大红就比玫红更红,这就是说大红的色度要高。它是HSV色彩属性模式,孟塞尔颜色系统等的描述色彩变量。
从广义上说,黑白灰是“色度=0”的颜色。在各种色彩模型中,对色度有不同的量化模式。
孟塞尔颜色系统
称为Chroma,并以黑白灰为彩度0点,将各种彩色按照表示“差别多大距离”而分级,导致各种颜色最鲜艳的彩度级别不一样。如色相5R (红)最高的彩度可以达到14,而色相5BG(青绿)最高的彩度只有8。即使同样是彩度6,各种颜色的鲜艳程度并不是和人的感官直觉很一致。
HSV色彩属性模式
中这个指标称为Saturation,即饱和度。
日本PCCS系统中,这个指标汉字写作“彩度”,但是翻译成英文是称Saturation,即饱和度。将无彩色的黑白灰定为0,最鲜艳定为9s,这样大致分成十阶段,让数值和人的感官直觉一致。
色度由光线强弱和在不同波长的强度分布有关。最高的色度一般由单波长的强光(例如激光)达到,在波长分布不变的情况下,光强度越弱则色度越低。
明度
明度指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
“明度”(Brightness)原来用做光度测定术语照度和(错误的)用于辐射测定术语辐射度的同义词。按
美国联邦通信术语表(FS-1037C)的规定,明度只应用于非定量的提及对光的生理感觉和感知。
一个给定目标亮度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引起不同的明度感觉;比如White错觉和Wertheimer-Benary错觉。
在RGB色彩空间中,明度可以被认为是R(红色),G(绿色)和B(蓝色)坐标的算术平均μ(尽管这三个成分中的某个要比其他看起来更明亮,但这可以被某些显示系统自动补偿)
明度也是HSB或HSV色彩空间(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中的颜色坐标,它的值是这个颜色的R,G和B三者中的极大值。
色调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色调,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如果都是不一致的小色块,总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统一的色调。
颜色
颜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物理
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长范围内(约312.30纳米至745.40纳米),它被称为可见光,有时也被简称为光。假如我们将一个光源各个波长的强度列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个光源的光谱。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人接收为同一个颜色。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个颜色定义为所有这些光谱的总和,但是不同的动物所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个定义是相当主观的。
一个弥散地反射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白色的,而一个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黑色的。
一个虹所表现的每个颜色只包含一个波长的光。我们称这样的颜色为单色的。虹的光谱实际上是连续的,但一般来说,人们将它分为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每个人的分法总是稍稍不同。单色光的强度也会影响人对一个波长的光所感受的颜色,比如暗的橙黄被感受为褐色,而暗的黄绿被感受为橄榄绿,等等。
单色和混合色
大多数光源的光谱不是单色的,它们的光是由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混合组成的。人眼将许多这样的混合光的颜色与单色光源的光的颜色看成是同样。比如上面表格中的橙色,实际上就不是单色的600纳米的光,实际上它是由红色和绿色的光混合组成的(显示器无法产生单色的橙色)。出于眼睛的生理原理,我们无法区分这两种光的颜色。
也有许多颜色是不可能是单色的,因为没有这样的单色的颜色。黑色、灰色和白色比如就是这样的颜色,粉红色或绛紫色也是这样的颜色。
颜色与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是用来描写光的方程,因此通过解波动方程我们应该可以得到颜色的信息。在真空中光的波动方程如下:
utt = c2(uxx + uyy + uzz)
c在这里是光速,x、y和z是空间的坐标,t是时间的坐标,u(x,y,z)是描写光的函数,下标表示取偏导数。在空间固定的一点(x、y、z固定),u就成为时间的一个函数了。通过傅里叶变换我们可以获得每个波长的振幅。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光在每个波长的强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波动方程获得一个光谱。
但实际上要描写一组光谱到底会产生什么颜色,我们还得理解视网膜的生理功能才行。
颜色的感受
尽管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讨论过光和颜色之间的关系,但真正阐明两者关系的是牛顿。歌德也曾经研究过颜色的成因。托马斯·杨在1801年第一次提出三元色的理论,后来亥姆霍兹将它完善了。1960年代人们发现了人眼内部感受颜色的色素,从而确定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人眼中的
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都能感受颜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种不同的锥状细胞:第一种主要感受红色,它的最敏感点在565纳米左右;第二种主要感受绿色,它的最敏感点在535纳米左右;第三种主要感受蓝色,其最敏感点在420纳米左右。杆状细胞只有一种,它的最敏感的颜色波长在蓝色和绿色之间。
每种锥状细胞的敏感曲线大致是钟形的。因此进入眼睛的光一般相应这三种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被分为4个不同强度的信号。
因为每种细胞也对其他的波长有反映,因此并非所有的光谱都能被区分。比如绿光不仅可以被绿锥状细胞接受,其他锥状细胞也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信号,所有这些信号的组合就是人眼能够区分的颜色的总和。
如我们的眼睛长时间看一种颜色的话,我们把目光转开就会在别的地方看到这种颜色的补色。这被称作颜色的互补原理,简单说来,当某个细胞受到某种颜色的光刺激时,它同时会释放出两种信号:刺激黄色,并同时拟制黄色的补色蓝色。
事实上,某个场景的光在视网膜上细胞产生的信号并不是完全被百分之百等于人对这个场景的感受。人的大脑会对这些信号处理,并分析比较周围的信号。例如,一张用绿色滤镜拍的白宫照片——白宫的形象事实上是绿色的。但是因为人大脑对白宫的固有印象,加上周围环境的的绿色色调,人脑的会把绿色的障碍剔除——很多时候依然把白宫感受成白色。这被称作现象在英文中被称作“Retinex”——合成了视网膜(retina)和大脑皮层(cortex)两个单词。梵高就曾使用过这个现象作画。
人眼一共约能区分一千万种颜色,不过这只是一个估计,因为每个人眼的构造不同,每个人看到的颜色也少许不同,因此对颜色的区分是相当主观的。假如一个人的一种或多种锥状细胞不能正常对入射的光反映,那么这个人能够区别的颜色就比较少,这样的人被称为色弱。有时这也被称为色盲,但实际上这个称呼并不正确,因为真正只能区分黑白的人是非常少的。
颜色的心理作用
不同的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从细节上来说这些感受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即使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也往往有同样的感受。比如红色使人心情激动,蓝色使人安静。对艺术家、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和广告制作者等来说颜色的心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人对颜色的感受还有许多特别的效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假如一个画家在绘画时只使用少数几种颜色,我们的眼睛会试图将灰色或其他中立的颜色看成是缺乏的颜色。假如一幅画中只有红黄黑和白色,那么我们就会把黄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种绿色,把红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种紫色,而灰色会显得有点蓝。
亮度的效果
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亮度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眼睛中除了有锥状细胞外还有可以感光的杆状细胞。杆状细胞虽然一般被认为只能分辨黑白,但它们对不同的颜色的灵敏度是略微不同的,因此当光暗下来的时候,杆状细胞的感光特性就越来越重要了,它可以改变我们对颜色的感觉。
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颜色的定义有时会少许不一样。比如在有些文化中中国的青色被看做是蓝色的一种。
有一种理论认为最基本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应该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一致万能的。这个理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论证人对基本颜色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
光源的影响
人在看颜色时总是试图补偿光源本身的颜色。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光源下看到的同一种颜色实际上是不同的。
动物对颜色的感受
不同的动物感受颜色的细胞各不相同。有些动物有更多的感受颜色的细胞种类,比如鸟,有些动物感受颜色的细胞的种类比人少,比如大多数其它哺乳动物。有些动物可以感受到人看不见的颜色,比如蜜蜂可以感受紫外线。
红绿蓝三元色 (RGB)
发光的媒体(比如电视机)使用红、绿和蓝加色的三元色,每种光尽可能只刺激针对它们的锥状细胞而不刺激其它的锥状细胞。这个系统的色域占人可以感受到的色彩空间的大部分,因此电视机和计算机荧光屏使用这个系统。
理论上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他颜色作为元色,但使用红、绿和蓝我们可以最大地达到人的色彩空间。遗憾的是对于红、绿和蓝色没有固定的波长的定义,因此不同的技术仪器可能使用不同的波长从而在荧光屏上产生稍微不同的颜色。
青、洋红、黄三元色 (CMYK)
理论上,青色、洋红色和黄色半透明的颜料涂在白色的底上,颜料会结合而吸收所有光线,然后产生黑色。然而实际上会产生很暗的棕色。所以除了青色、洋红色和黄色之外,还会加入黑色以平衡色彩的偏差。
色彩文化含义及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传统白色是丧色,而在西方国家白色往往代表纯洁。传统上,中国人穿着黑色、白色、素色等丧服参与丧礼,相反,西方国家以白色作为婚礼的礼服主色。中国人喜欢红色为吉祥,但西方认为红色为邪恶的象征。
白色表示朴素、纯洁、干净、光明。黑色表示低沉、庄严、肮脏、黑暗。红色在中国表示吉利、幸福、兴旺;在西方则有邪恶、禁止、停止、警告。蓝色有忧郁、专业的形象,表示天空、海洋、水,也有节约环保的意味。在美国则有色请的意味。黄色表示色情的意味,也有金钱和明亮、不耐。金色表示贵气、财富、坚硬。绿色表示植物,环保的标志。在西方则有通行的意思。
透视
透视分三种: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
线透视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
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透视画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几个要素为: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灭点包括四种:焦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焦点消失;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余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余点集中消失,余点有许多个,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余点。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
中国画是
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
空气透视
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也就是所谓的“近实远虚”。
隐没透视
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构图
构图是在艺术中常用的技巧和术语。特别是绘画与摄影中经常用到构图这个字。一个好的构图,可以将平凡的东西变得无与伦比,一个不好的构图,则会将一个有魅力的主角变得俗不可耐。
构图可说是安排与组合的经验手法。将对比的东西分为主体与客体,或是前景与背景。将协调的物体用三角轴或是斜线来排列,将光与影变成有情感的组合,这些都是构图的手法。在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构图当中,以不同的透视点来安排物体,是典型的构图风格。
写生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一般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外光派画家”。
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以写生来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则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有的画家也“临渊摹笔”,但绝大部分古代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主要也是因为中国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现代的中国画家也重视写生,应用现代的速写工具搜集素材。
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速写
速写,指快速绘画。大部分的速写都是快速的素描,仅勾勒出轮廓,形体,而不加绘肌理,光影的细节。对于学习艺术的入门者来说,速写是大量练习的技巧,也是观察和美感培养的日记。对于设计师来说,速写更是记录与说明创意的重要表达工具。
人物速写是观光区常见的职业之一,以麦克笔勾勒观光客的轮廓,加上幽默的图案,并在15到30分钟内完成,这就是人物速写。
虽然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艺术大师的速写多半是单色,使用钢笔、铅笔或炭笔等所画出的作品。事实上也有很多速写是用色块来表现的。
素描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或少量色彩绘画材料描绘生活所见真实事物或所感的绘画形式,其使用材料有干性与湿性两大类,其中干性材料如:铅笔、炭笔、粉笔、粉彩笔、蜡笔、炭精笔、银笔……等,而湿性如:水墨、钢笔、签字笔、苇笔、翮笔、竹笔、圆珠笔……等。习惯上素描是以单色画为主,但在美术辞典中,水彩画也属于素描。
以表描表现的目的而言
素描一般用作学生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绘描练习,或作为创作前的整理或局部草稿练习、素材的搜集方法,并练习物体形象、动态、量感、质感、明暗、空间、色彩、比例、构图、变化统一、疏密等。大多数的画家在从事一幅油画或壁画之前,便先有绘画雏型出来,而这个简单几笔的雏型画,便是素描,素描很少用来制作为成品,但也有画家使用这种方式制作,而这样的成品画和画稿有所出入,因为此类的素描是在画完雏型的基本功外,再添加细部光影变化的描绘。而这样素描的目的也在于作为画家视觉的记录。
以表现的技巧而言
素描有别于水彩、油画的,便是重于线条表现方式,以线条的粗细轻重来描述物体的明暗深浅,并且不须顾卢物体细节的色调色值,画面借由明暗光影的衬托来突显主题,但是也由于失去了彩度的考量,素描在明暗的阶调上,分层的很详细,在不同的微细的明暗变化中,都能展现物体的立体感。
法国古典主义油画家安格尔因为和浪漫主义观点不同,认为色彩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因此创作了大量素描和单线作品。中国画家王式廓的著名作品“血衣”,也是以素描方式创作的。
著名的素描大师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拉菲尔·桑乔;中国的徐悲鸿(1895-1953 );伦勃朗、彼得·保罗·鲁本斯以及伊利亚·列宾等也是素描大师。
素描同时是一种造型艺术,他的目的是在两维的纸面上创造三维的立体形态。造型的准确和内在结构的科学是最为重要的。
铅笔素描
铅笔素描常是素描练习的开始,不论是精细素描或是速写,都可以由易于修改的铅笔开始。并练习运用不同标志的铅笔,铅笔标志B表示质地软,前面标志的数字越大,质地越软,可用来画较暗的部分。H表示质地较硬,前面标志的数字越大,质地越硬,可用来画较光的部分。
铅笔素描的画纸可选用纸面较粗的画纸,如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纸,以软质橡皮为佳。
常见的素描习作可以静物写生、风景写生来作练习。
木炭素描
木炭素描的炭条通常是用柳条烧制而成,画纸可选用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纸,可用软橡皮、馒头、面包等作擦拭修改。
木炭素描常以石膏像作为练习的对象,因为石膏像为纯化的物体,无色泽,无强烈的纹理变化,经由光线照射后,可产生清楚的明暗对比。初学者常由头像入手。
绘画术语大全
中国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丹青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画工
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称“丹青师傅”。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从工种来分有: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绘画从作者到作品,画工及其作品均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等,东汉卫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随王玄策到印度摹绘佛像)、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画的创制者),北宋赵大亨,南宋箫照,元代马君祥与其长男马七等及朱好古门人、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 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清代张文辉、张太古、粱廷玉等。年画方面,有杨柳青的张聋子,戴立三、高桐轩、杨续、阎文华等,桃花坞的跷老钱等。近代我国画工,大致分“京式”(北京地区)和“苏式”(苏州地区)两大类,京式彩画以装怖图案见长:苏式彩画,以绘制花鸟画为特长。所取题材,除山水、花鸟外,人物画多用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及小说。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能自制颜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
无声诗
亦称“有形诗”。绘画的一种别称。因画意和诗情相通,故有此称。北宋宋迪有《潇湘八景图》,人谓之“无声诗”,诗僧惠洪曾为《潇湘八景图》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以为对举。黄庭坚《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又张舜民《跋百之诗画》: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帛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古代绘在丝织品上的图画。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墓帛画三幅:一幅四周绘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称“缯书”;次幅绘一长袖细腰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搏斗的凤、龙;第三幅绘一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驭一巨龙,龙身若舟。建国后陆续发掘出土的西汉帛画有:1972年 1月湖南
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区的3号汉墓;均为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作“T”形,名为“非衣”。画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1976年5月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为长方形旌幡,内容和上二图相同,只是“人间”部分比重增大。三图均属西汉初期作品。当时厚葬之风很盛,这些帛画即为随葬品。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写实和装钸工巧相结合,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显示当时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绘画现实主义传统的发轫。后来的北魏司马金尤墓中漆画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与之一脉相承。
漆画
绘画的一种。是用油漆所绘成的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图画。商代已有漆器工艺,战国时这种工艺趋于发达。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长沙阳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纹工细,有的漆奁,描绘舞乐、狩猎情景,富有生趣,湖北云梦城关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纹样精致,线条流利,状态生动,其中漆盂一只是现存唯一的秦代漆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