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是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内涵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相关定义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货币政策判断的第一阶段,货币政策可分为稳健和非稳健,其中非稳健又分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内涵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适度宽松”主要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刺激需求,而后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渐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强调要‘适度宽松’,说明货币政策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发展历程
2008年11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复苏。同时提出《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措施》。此政策延续至2009年和2010年。该时期,央行大幅降息。2008年9月-2008年12月,央行5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基点。
2009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出当前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201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局面。这标志着政策基调的重大调整。
2011年之后,货币政策均为“稳健”,也成为了一直以来货币政策主基调。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施方式
改善金融调控
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保持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如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优化信贷结构
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新增信贷资金,加大“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区域协调发展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保证资金渠道畅通
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形成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的信贷支持作用的同时,规范和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防范风险前提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各类金融企业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配合,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和资本约束。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危机监测应对机制,确保国内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防止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处理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在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继续加快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使金融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与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能力相适应。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
传递信息
货币政策取向再次改为“适度宽松”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将有力提振各方信心,助力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是货币政策性质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是有效提振内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举措,是防止经济大幅下滑、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保证。
从“稳健”改为“适度宽松”,变化的是货币政策松紧,直接关系实体经济的资金血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等,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民生消费等领域,促消费、扩投资,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从“稳健”改为“适度宽松”,不变的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2024年以来,货币政策已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尽管今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健”,但整体来看,货币政策在执行上灵活适度,市场普遍感觉我国货币政策已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能更好体现“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二者相配合将进一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社会评价
社科院世经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2025年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的条件已经成熟。宽松基调需满足中国内经济压力大和中国外处于宽松周期两大条件,2025年前述两大条件均满足。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教授苑德军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包括三重含义:其一,这是“适度扩张”而非“完全扩张”的货币政策。其二,这种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三,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类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应该是放松的,尽管它们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程度会有差别。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十四年以来首度重提。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2025年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40—60个基点,累计降准150—250个基点。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认为,在“适度宽松”的定调下,货币政策或更注重内部平衡,2025年降准降息可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2025年汇市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动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实施意义
货币宽松政策旨在通过降低名义利率和增加资金供应,将金融市场的实际利率推至低于自然利率,以刺激企业固定投资和住房投资等经济活动,这是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渠道。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再次改为“适度宽松”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将有力提振各方信心,助力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适度宽松”是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更是结合了对2025年经济工作的谋划考虑,“宜松则松,宜紧则紧”的适时调整,将为2025年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他国家相似政策
日本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在所谓“失去的30年”中,日本央行一直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货紧缩。
日本央行在漫长的与通缩抗争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政策工具创新来克服零利率下限带来的挑战。第一阶段(1999-2000年),日本央行实行零利率货币政策,1999年2月将无抵押银行隔夜拆借利率降至零附近,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流动性以追求货币宽松效应;第二阶段(2001-2006年),日本央行引入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2001年3月,日本央行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第三阶段(2010-2013年),日本央行推行全面量化宽松政策,2010年10月,日本央行在决定引入全面的货币宽松政策;第四阶段(2013-2016年),日本央行引入质化量化宽松(QQE)政策,2013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政策组合,即质化量化宽松,在这个政策框架下,央行将主要操作目标从利率转向基础货币;第五阶段(2016-2024年),日本央行引入收益率曲线控制下的质化量化宽松,日本央行在2016年9月推出了“收益率曲线控制的质化量化宽松”。
美国大萧条时期,物价总共暴跌了近30%,相比之下,从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里,日本的消费价格总共只下降了4.1%。
欧元区
2014年12月,欧元区通胀率初值为负0.2%。2015年,欧元区通胀率已连续多月处于历史低位,陷入技术性通缩。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行长宣布,欧洲央行行长宣布欧元区逾1万亿欧元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以应对区域内持续的通缩压力并促进经济复苏。同年3月,欧洲央行正式开始量化宽松政策。3月5日,欧洲央行宣布,将从当年3月开始每月购买600亿欧元资产;12月3日,欧洲央行宣布将量化宽松政策延长6个月至2017年3月,维持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规模不变;2016年3月10日,欧洲央行宣布,自当年4月起将每月购债规模从600亿欧元增至800亿欧元;同年12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按照当前每月800亿欧元的速度继续购债至2017年3月底,从2017年4月起至2017年12月底,以每月600亿欧元的速度继续。新增的9个月增加了5400亿欧元的购买额度;2017年10月26日,欧洲央行宣布量化宽松政策再次延长9个月,从2018年1月起,每月购债300亿欧元,直至2018年9月底;2018年6月14日,欧洲央行将购债延续到2018年年底,2018年9月至12月的三个月,每月购债规模降低至150亿欧元。2019年欧洲央行将停止净买入,这意味着4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时代终结。实施近4年,累计购债总规模约2.6万亿欧元。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评价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时,将其形容为“此次复苏的唯一驱动因素”。欧洲央行公布的声明表示,自2014年以来实施的货币政策措施对企业和家庭的借贷提供了持续性的支持,整个欧元区的信贷流动增强,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保障。自2014年初以来,私营部门贷款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10月非金融企业贷款年增长率为3.9%,9月份为4.3%,而住户贷款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为3.2%。
美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不良资产数量迅速上升。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也发生困难,流动性出现危机。从2008 年10月至2010年4月,美联储开始第一次量化宽松(QE1)。2010年3月,第一次量化宽松结束。美联储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资产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1.725万亿美元左右。在此轮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纳斯达克股指由2008 年12月的8675点调整到2010年2月底的10400点左右,涨幅近20%,避免了美国经济迅速滑坡。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美联储执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此次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大量货币流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政策自保。两轮量化宽松之后,美国的经济依然低迷,就业指数等经济数据持续走低,复苏无望。美联储在2012年6月底前购买4000亿美元6年期至20年期国债,并将在同期出售相同规模的3年期或更短国债。第三轮量化宽松虽然有利于美国政府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主权债务危机,但同时也会刺激企业中长期投资和房地产的消费愿望。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在连番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美国经济逐渐复苏,通胀、非农就业等数据好转。同时量化宽松已经渐渐实效,在此背景之下,美联储不断释放加息信号,以退出金融危机后所使用的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同时还宣布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其中购买美国国债5000亿美元,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