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读作jì),是一个汉语汉字,为汉语一级字,部首为辶,本义为脚印,后引申为踪迹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从辵(辶),朿声。西周金文至《说文》古文以及秦刻石中的迹均以“朿”为声符。秦简中束或写作“夾”形,像“亦”字。《说文》小篆从“亦”声,即是“朿”的讹变。汉以后基本承袭以亦为声符的写法。《说文》或体从足,责声。足、辵为义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责字从贝,束声,故束、责古音同。迹本义为脚印。《说文》:“迹,步处也。”《庄子.天运》:“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引申为行迹、踪迹,或泛指痕迹、形迹。也引申指事迹。迹可用为.动词,义为追踪、寻迹。《汉书季布传》:“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颜师古注:“迹,谓寻其踪迹也。”引申有效法、遵行、推究等义。师寰簋:“弗述我东馘(国)。”即“不遵行我东国之道”。迹字亦见用为“绩”。五年师旋簋:“敬毋败速。”以速为绩。
基本字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𨒏《
唐韵》《
集韵》《
韵会》《正韵》𠀤资昔切,音积。《
说文》步处也。《
广韵》足迹也。《左传·宣十二年》迁大国之迹于郑。《前汉·扬雄传》拟足而投迹。《
淮南子·说山训》足蹍地而为迹。
又凡功业可见者曰迹。《书·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汉·王褒传》索人求士者,必树霸迹。
又凡前人所遗留者曰迹。《庄子·天运篇》《
六经》先王之𨻰迹也。
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书·
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注》仲无所因,故曰迈迹。《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求其踪迹。
又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淮南子·说山训》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书·魏徵传》岂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
又循实而考之亦曰迹。《前汉·功臣表》迹汉功臣。
又《杜钦传》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又风迹,风化之迹也。《後汉·朱浮传》颇欲厉风迹。
又迹射,寻迹而射也。《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
又迹人,官名。《周礼·地官·迹人注》迹之言迹。知禽兽处也。
又与迹同。《文中子·问易篇》心迹之判久矣。
又与迹通。《诗·
小雅》念彼不迹。《注》谓不循故道也。
又叶卽略切,音爵。《陆机·演连珠》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是以
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 《
集韵》或作𨖊、𨒪。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
宝安腔] ziak7 zit7 [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笔画书写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