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南部新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北麓鄂豫两省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5′—114°55′,北纬31°31′—31°40′,总面积10580公顷,是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及其栖息地和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连康山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河南新县连康山白冠长尾雉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地理分区属2.14.5和1(1)4A。面积2000公顷,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4°45’-114°48’,北纬31°36’-31°41’之间。
气候
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般坡度为30—40度之间。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均温15.1℃,1月均温——2℃,7月均温27.6℃,极端低温—17.3℃,极端高温42.5℃,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4822℃,无霜期大于等于225天。年降水量1248毫米,相对湿度76%。
地貌
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为在花岗岩基岩上发育形成棕色森林土,厚度多在25—30厘米以上,肥力高,pH值5.5—6.5之间。连康河贯穿全境,将保护区分成东西两部分,流入陡山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森林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
落叶阔叶林类型,为河南省典型的综合性森林生态类型,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
拥有珍稀濒危植物44种,分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和河南省省级保护植物两大类,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9种,Ⅲ级保护植物15种,占河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47.5%;河南省保护植物20种,占河南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的51%。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约2000种,其中木本植物75科159属300种。地带性植被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仅存黄山松和马尾松与栎类的天然次生林,覆盖率达70%,区内主要树种有麻机、桂皮烁人株、郴砾、青冈栋龙山松、马足松、油松等。
混生例种有枫香、橡木、棺木、白擅、黄连木等。竹类有计竹、毛竹、水竹等。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有旧大陆热带成分的天兰桂、紫柄。
又有温带的栎类、野大豆、特有成分如黄山松、河南鼠尾草等也不少。植物区系分属1E11(b)。属国家保护的植物二级有杏果树、银杏等,三级有金钱贼、青松、楠木、厚朴、人生桂、延龄萨、八角连、天麻、野大豆等。
动物资源
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哺乳动物有30多种、鸟类有100多种。动物地理分区属VIA。属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金钱豹、白冠长尾雉、金雕等。二级有麝、水狲、八色鸫、大鲵等。经济动物主要有野猪、狐、狼、猪獾、果子狸、山兔、环颈雉、蛇类等。
保护对象
一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白冠长尾雉是世界濒危物种,也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头顶银冠,身披金羽,两枚长长的尾羽高高翘起,全身色彩斑斓,十分美丽。
二是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植物群落。保护区按照植物生活型和建群种进行分类,共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38个群系,210个群丛。有植物24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银杏、红豆杉共2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大别山五针松、香果树、楠木、浙江楠、榉树、野大豆、天麻、中华结缕草等17种;保护区动物数量为2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34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金钱豹、金雕、白鹳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豺、水獭、穿山甲、小灵猫、拉步甲、白冠长尾雉等31种;有昆虫986种,世界上没有描述过的昆虫新种13种,如新县长突叶蝉、黑缘长突叶蝉等,河南没有记载过的新纪录49种。
三是亚热带北部边缘常绿阔叶林群落。连康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分布有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
四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及生态屏障。保护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长江、淮河众多一、二级支流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极好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文观测区域。
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4700hm2,缓冲区面积1520hm2,实验区面积4360hm2,占保护区面积41.2%,主要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历史文化
连康山是古老的军事教科书。明嘉靖
《光山县志》载:“三国时连康在此立寨”。据传:连康是个刚烈勇猛、武艺高强的青年,为反抗压迫,在此举起义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光山县志约》载:“连康寨外,有三关,甚险峻,关外有练兵场(东教场),传为连康练兵处。”山上有“摩旗尖”(今扯旗尖),系连康树义旗处,今尚存插旗杆的石眼,深尺余,方六寸;“擂鼓台”,传为连康当年擂鼓练兵处。关内奇峰突起,怪石参差,上有瀑布泉(今名娃娃凼),中段隐入石峡中,泉水忽从两石中喷出,有如白练缠绕。此外还有“太子床”(连康亦名太子)、“马槽”、“棺材凼”等
遗迹。连康山是幽深的佛教经典。
南宋端平年间,高僧大士航来此山修一大庙(今称“老庙”,遗迹尚存),并于庙侧掘塘种莲,以供观赏,称莲塘庙。后广收门徒,又于四周纵横数十里的七十二个山头上修建七十二座小庙,后人称之为“七十二莲塘”,并以此闻名于世。昔有七十二庵,今尚存二十余庵。连康碑、云溪碑,星罗棋布的和尚圆寂塔。
旅游信息
连康山
又名莲塘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人文古迹遍地可见。《光山县志》载“三国时连康在此立寨”,
三国青年连康反抗
朝廷暴政在此占山为王,留下扯旗尖、尖刀石、羁马石、东西教场、一关、二关、三关等优美传说故事,并保存众多人文景观景点。
连康河
绵延20余公里,发源于莽莽林海之中,水质甘甜醇厚,富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为一类饮用水标准。河谷盘折通幽形成落差100余米的峡谷,上游奇峰突起,怪石参差,下游一段峡谷成“U”形,常绿阔叶林高达数十长,郁郁葱葱,如一只
天鹅伸开双翅抱住鹅蛋,有“天鹅抱蛋”之称。
交通
京广、西宁铁路、京九高速、南信叶线107国道均至信阳,
京九铁路、阿深高速、
106国道、南信叶线、1655线均在新县建站通过,距信阳120公里、武汉天河机场160公里、新县县城2公里。
科研价值
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组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历时数年,出版了《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同时,保护区长期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调查、昆虫调查等,共发表论文33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科技进步奖12项。
1997年,李大明、王金平(信阳林业学校、信阳师范学院)通过三次到新县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调查分析了该区木本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特点及其与其它几个邻近地区的关系。2001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赵建成等,受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前往该地区进行
苔藓植物考察与采集,保护区所产的
光萼苔科(Porellaceae)植物2属8种,即
光萼苔属Porella(7种)和
多瓣苔属Macvicaria(1种)。讨论了它们的生境、识别特征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并编制了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光萼苔科植物的分属、分种检索表。
管理现状
基础建设
2005年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分别向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申报了基础设施工程和能力建设工程,有的工程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情况如下: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了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工程总投资1164.24万元(中央财政投资693万,自筹471.24万元),建设完成科教综合用房652.5㎡,局址业务及辅助用房668㎡,保护站1862m2(5座),检查站555m2(5座),瞭望台268m2(3座),确立标界,购置办公设备,改善了给排水、通讯、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
2006年环境保护部批准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工程,总投资120万元。建设完成道路维修28km,防火设备仓库100㎡,防火林带12km,巡护步道30km,购置巡护用车一辆。
2008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了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工程总投资612万元(中央财政投资490万,自筹12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管理局站址附属工程(含围墙、地面硬化和绿化等)、保护点6个600㎡、监测站3个260㎡、访客中心(含辅助用房)700㎡、野生植物保护牌1000个、固定样地10个,宣传牌14个,自流井6眼;购置巡护车1辆、保护点办公设备、监测设备、宣教设备、管理(局)站采暖设备、供水及通讯设备等。
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总投资212万元(中央财政投资200万,自筹1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保护管理点6座600㎡,植物病虫害监测站1座200㎡,人工洞穴1个,维修道路21km,标志门1座,小型修缮1200㎡,购置巡护及保护管理点配套设备。
科研监测
保护区组织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聘请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及河南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多次到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各种成果、论文30余篇。
在专家的支持指导下,自然保护区完成并出版了《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同时,保护区与多所科研院校联合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调查、昆虫调查等。现实施的科研项目有珍稀树种培育项目、大别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等。
管理情况
实行局站两级管理,保护区权属清楚,总面积10580公顷,其中国有土地9733公顷,集体土地847公顷,并设立了界桩,与原国有林场合并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岗干部职工共计240人,每年收入约290万元,其中财政事业费120万元,国家公益林补偿67万元,旅游门票等收入100万元。
保护成效
保护区面积从原有的2000公顷增加到10580公顷,使河南省内分布的50%以上的野生植物,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河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自然保护区涵养了水源,调节了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几年来,保护区所在地新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卫生县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保护区通过实施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及能力建设工程,彻底改变了办公、科研、管护能力,大大改善了干部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了保护区对外形象。
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资源不断增长,主要保护对象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明显增长,巡护人员随时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森林覆盖率由91%增加到96%,森林蓄积量由45万m3增加到55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