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青
汉语词语
返青即返青期,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定义
返青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锄划松土:这是促麦苗提早返青、健壮生长的重要措施。因为疏松表土,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条件,可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由于切断了毛细管,可阻止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起到了保墒的作用。此外,锄划松土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可溶性养分的释放。锄划松土的次数,一般从返青起至拔节共锄划2-3次, 松土深浅应先浅而后逐次加深。高产田,苗多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必须在起身前后进行一次深中耕。
(二)追肥:返青肥要因苗追施。对于冬前长势较弱的2-3类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麦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抢墒追施(顶凌施肥)。一般每亩可追施碳酸氢铵20千克左右,缺磷麦田应混合追施过磷酸钙每亩15千克左右。有条件的最好施磷酸二铵每亩10一15千克。返青肥对于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增加亩穗数有重要作用。但对于苗数较多的一类苗,或偏旺而未脱肥的麦田,则不施返青肥。应推迟到起身时追施,以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的目的。
(三)揭被清垄:冬季盖被的小麦,必须在返青后适时揭被清垄,以利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为了防止倒春寒的危害, 清垄应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在返青后一周左右;第二次在返青后半月左右,把土全部清完(但不能使分蘖节外露)。对土壤水分高的低洼地,要严格掌握在土壤返浆前清完;较干旱的麦田,可适当推迟,以防冻害。
(五)化学除草:麦田化学除草,用工少、效益高。常用的除草剂和施用方法:若用72%2,4-D丁脂,每亩用量40-50克,兑水15-20千克;若用20%二四甲氯水剂,每亩用量 200-250克,兑水15-20千克喷雾。一般喷药时间在返青后至拔节前,选晴朗天气,无风、无露,气温较高时喷药较好。
返青期管理
返青后立即施分蘖肥,使肥效反应在盛蘖叶位,如分两次追施蘖肥,第二次蘖肥最晚在6叶期(以水稻为例)前施用,以免肥效反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位之后。
分蘖期要注意抢晴施、浅水施肥,尽量使土肥混合,以提高肥效,施肥后约一周不排不灌,减少养分损失。
深水护苗扶苗返青
当温度过低时,低于13°C,插秧后池内要灌深水,水深标准为深不没稻心,浅不漏稻根,当发现水稻返青后马上把水层撤至寸水管理,促进水稻早扎根、快扎根、早分蘖、多分蘖。
如果温度高于13℃,水层保持在3-5cm,水稻移栽后,根系受到大量损伤,吸水能力减弱,这时候如果田中缺水,就会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叶片丧失的水分多,导致入不敷出。情况轻的造成返青时间长,情况严重的造成卷叶死苗。
护苗水在秧苗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1.对于寒地水稻来说 ,春季相对气温不是很稳定,倒春寒现象时有发生,插后上护苗水之后,可以利用水的热熔性大这个特点起到良好的保温和抗寒的作用。
2.可以减少昼夜温差过大对秧苗造成的不利影响。秧苗在移栽到本田之后,由于机械致伤和根系生长量上的不足,白天的蒸发量过大,导致植物 过度失水,夜间温度过低,还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去抵抗低温,因此会出现大缓苗现象,因此在插后及时上水。
3.可以促进早返青、早分蘖。插秧之后水分可以在隔田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缓冲层,给秧苗生长提供一个相对稳和平衡的生长环境,利于根系的早生快发。
4.有效的提高根系活力。根系活力主要源于泥温,泥温主要靠水温来提供,水温一方面由气温决定,另一方面由水层深浅来决定。
如何确定是否返青
移栽后,晴天中午50%的植株心叶打开或者早晨叶尖吐水植株发新根。
早返青的好处
早返青1天,结实期抢回积温20℃以上活动积温,有利于水稻安全抽穗。
草原返青期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草原返青期是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指示器,草原返青期影响草原合理放牧期间、全球碳循环以及地表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的季节性交换特征,是气候对草地植被生长状态影响评估的重要参考,因此有关草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时空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环境因子,温度和降水等对草原的返青期具有重要影响。
草原返青期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耦合影响,地表气温和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对像元的统计分析发现,内蒙古草原区不同站点间的草原返青期的差值最大为46 d,内蒙古草原2001—2011年90%以上的站点的返青期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在时间序列上,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会促进返青期的提前,返青期与气温在24%的站点呈显著负相关,平均值-0.29,与降水量在50%的站点呈显著负相关,平均值为-0.40.在湿润以及春季降水量增加较快的地区,返青期提前的速率较大,返青期与春季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1)。气温升高为草原返青期的开始提供热量,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干旱的胁迫;而降水量的增加会促进草原的返青。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28
目录
概述
定义
返青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