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是国家一级档案馆,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馆之一,为省委办公厅管理事业单位。承担档案资料保管、整理和地方志编纂等职能,是全省档案史料的主要保管基地和服务利用中心、省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
历史沿革
1954年8月6日,成立东北区临时档案保管处。1956年,东北区临时档案保管处改称国家档案局沈阳管理处。
1958年初,改称“辽宁省档案馆筹备处”。同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辽宁省档案馆。
1960年7月1日,根据中央通知精神,辽宁省档案馆成为党政合一的档案馆,开始接收和保管省级党群机关的档案。
1969年1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撒销东北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成为一个党政合一,历史和现行兼有的大型的、综合性的地区档案馆。
1995年5月,根据省委七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规定,辽宁省档案局与辽宁省档案馆合一设置,为省委、省政府负责档案保管、利用和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由省委办公厅管理,履行全省档案保管、利用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
2008年,省档案馆(省档案局、省社会档案寄存中心)机构名称调整为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省社会档案寄存中心)。
2018年10月,省档案局(馆)更名为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由省政府办公厅所属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所属辽宁音像资料馆(省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省文联所属辽宁图片资料馆、省民政厅所属省民政档案资料馆5个单位整合组建,机构规格相当于正厅级,为省委办公厅管理事业单位。
截至2018年,辽宁省档案馆保管辽宁及东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档案资料160.74万卷(册、件)。
2020年10月,辽宁省档案馆从馆藏抗美援朝档案中精选出部分辽宁人民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档案,首次向社会全文公布,共计131件。
初步统计,2011年至2021年的11年间,辽宁省档案馆已经修复了包括清代《诰命》《黑图档》等历史档案76万页,其中仅2021年就修复近10万页。
主要职责
接收、征集、整理、保管、编纂各类档案资料与文献;研究、开发、设计、展览各类档案资料与文献,开展对外宣传与交流活动;开展工业文化理论研究,承担辽宁
工业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开发与再利用工作;为驻辽中直及省属破产企业档案保管、寄存提供服务;承担省委办公厅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机构
局(馆)内设机构:办公室、综合法规处、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处、人事教育处、历史档案一部、历史档案二部、东北大区档案部、省级机关档案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部、技术部、现行文件服务部、电子档案保管部、保卫部、机关党委。所
属事业单位有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兰台世界》杂志社。
馆藏珍品
辽宁省档案馆是国内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馆之一。现馆藏档案192万卷,档案种类多,内容丰富。馆内保管档案在时间上上至公元714年,下至20世纪末。语种以汉文为主,并有大量的满文、日文等档案。其中唐代、明代档案是我国现存档案中的珍品。唐开元二年(714年)的六件档案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在档案馆的纸质公文档案。明代洪武到崇祯年间辽东都司、山东都司的文书和抗倭名将戚继光批阅的公文等十分珍贵。馆藏清代档案、奉系军阀档案、满铁档案等较为系统。其中,唐代开元年间档案、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戚继光任钦差山东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时亲笔批阅的公文、清代玉牒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唐代档案
唐代档案共6件,形成于开元二年 (714年) 距今已有1200余年,是我国档案馆中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堪称稀世珍品。
明代档案
明朝在辽阳设立以军治边的机构--
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统辖东北的大部地区。本馆所藏明代档案,主要是辽东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档案。年代从洪武到崇祯, 延续200多年,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居多。还有少量系明兵部和山东备倭都司的,总共1081卷。内容涉及军事、 民族、 马市、驿站、赋役、司法、民政、官吏、 涉外、 文教、其他等十一大类。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档案大都残缺,但对研究明史和清前史仍有着重要价值。
清代档案
盛京( 即现在的沈阳 )是清朝的发祥地,是清朝开国两代皇帝的都城。清入关定都北京后, 这里被称作 “陪都”。按照当时的定制,清朝形成的一些重要文档,要抄录送盛京一份保存,有满文老档、实录、圣训、玉牒等。现分别藏于本馆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但更多部分则是属于清代盛京地方档案,计28个全宗,约16万卷。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旗务档: 八旗制度是清代独有的军事、政治制度。?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靠“八旗”起家得天下的。清王朝建立后,又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完善八旗制度。本馆保存有盛京内务府、三陵总管及其它管理旗务的官署档案;有盛京内务府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的户口册;有记载官庄、旗地的地亩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馆藏有盛京内务府和北京内务府及盛京五部的往来满汉文书抄存本1149册,称之为“黑图档”,它年代早( 顺治四年始 ), 跨度大( 咸丰十一年止),文件完整,内容丰富。二、行政官署文书档:这部分档案比较多,重要的完整的全宗有军督部堂(即盛京将军和东三省总督衙门)、
奉天交涉总局、奉天交涉司、奉天开埠局和蒙荒总局等。
民国档案
这是本馆历史档案中的主体部分,数量大, 范围广,系统完整,内容丰富。 共有110个全宗, 90余万卷(册),包括原东北和热河、辽宁省级机关及其所属的外交、警务、司法、海关、盐务、土地、财税、文教和各道、 府、 厅、州、县等机构的档案,时间从辛亥革命起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在东三省和奉天各职能机构以及各府、厅、州、县的官属机关档案中,也都散存有数量不等的清代档案。
伪满洲国和“满铁”档案。因日本帝国主义者在1945年8月投降前夕,下令把伪满政府系统的档案全部销毁,故这部分档案存世较少。本馆现存的日伪档案有三个部分:一、奉天维持会、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军队、警察、宪兵、法院和高等检察厅的档案。二、“满铁”档案。“满铁”是“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1907年4月将总部迁到我国大连。它除了经营管理南满铁路和从中国政府手中逐步并吞过去的10条铁路线、煤矿、铁矿各种产业外,还是一个侵略东北的前哨和基地。本馆保存的 “满铁” 档案包括其会社内部的总体、地方、经理、兴业、产业、计划、商事、铁道、调查等九大部以及十条铁路线的档案,共有14091卷。主要是日文。三、溥仪秘档。这部分档案是时任伪满执政府秘书长胡嗣瑷收藏的溥仪与关内各军阀等来往的密信及给胡嗣瑷的密旨,共有98卷。另有日文资料近4万册。
国民党档案
1945年9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运兵东北,对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统治,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分属于东北行辕、东北行辕政委会、东北保安司令部、辽宁、安东、热河省政府等69个全宗。这部分档案约2万余卷。
革命历史档案
该馆所藏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1945 --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在辽宁地区的 (
中共中央东北局、
东北行政委员会;辽东、辽北、辽西、辽南、辽宁、安东省)党和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前我党及人民政权机关在辽宁地区进行党和政权建设; 开展对敌斗争; 实行土地改革;剿匪锄奸防特;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巩固革命根据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东北等。这部分档案共98个全宗,11101卷。
东北大区档案
东北大区档案主要由东北行政委员会(
东北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全宗组成。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6年8月正式成立,1949年8月改为东北人民政府,为适应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于1953年1月又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8月撤销。东北大区档案真实地反映了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全东北人民进行政权建设、土地改革、锄奸反特、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和全国解放后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及
抗美援朝运动等光辉历程。东北大区档案还真实地记录了林枫、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东北工作的不朽功绩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东北工作的讲话、批示。东北大区档案共计113个全宗,13.5万卷。
建国省级档案
建国后省级党政群机关档案是本馆档案的又一主要部分, 包括两个时期, 即辽东、辽西时期 和辽宁时期,共有456个全宗,约23.5万卷。年代一般是从1949年至1985年,少数撤销机关有到1986年至2002年的。 档案完整,内容齐全,涉及到政治、 经济、文教、卫生、民政、司法、党务等方面。一、辽东、辽西时期档案。这一时期档案全面记载了辽东、 辽西党政领导机关从1949年至1954年并省前这段时间,领导两省人民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以及进行镇反 、“三反”、“五反”、
抗美援朝等各项政治运动情况。共有85个全宗,5.3万多卷。二、辽宁时期档案。包括三个阶段:1、1954年8月至1967年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省人委)及所属工作机构及部分群团组织形成的档案。2、1968年5月至1976年10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和辽宁省五七干校及部分群众组织形成的档案。3、1976年10月至1985年,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和省人大、省政协及省级群团组织的档案。部分临时机构、 撤销机构档案到1985年以后。共有档案174个全宗14万多卷。
辽宁省档案馆已开放档案90多万卷、建立了全省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档案特藏室工作已初具规模、建立了互联网主页,并通过信函咨询、电话预约、网上目录介绍等方式,主动开展对外服务。
地址
地址: 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二街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