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阳城》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此诗内容是鞭笞
吕太后与
审食其淫乱,
汉高祖反封审食其为辟阳侯。不仅谴责宫闱丑闻,且可看出诗人对山雨欲来的祸乱有强烈的预感和隐忧。全诗大半议论,义正辞严。
①辟阳城:《
元和郡县志·冀州信都县》:“辟阳故城在(信都)县东南三十五里。审食其为辟阳侯。”在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东,离淇水甚远,不可能“凌眺”而见。《
水经注·淇水》:“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诗中所谓“辟阳城”当指此。
②清淇:指清水和淇水。清水原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支流,建安九年(204),曹操在入黄河处遏淇水东入白沟,此后清水与淇水均脱离黄河成为海河水系卫河的一段,均称白沟。《水经注》卷九:“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东过内黄县为白沟……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北过广川县东。”
③汉天子:指汉高祖刘邦。此处暗指唐玄宗。审食其:西汉沛县人。初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与吕后同时为项羽所俘,渐为吕后所亲信。后封辟阳侯。吕后时,任左丞相。因得幸于吕后,汉惠帝欲杀之而未得。吕后死,陈平、周勃诛杀诸吕,被免去相位。淮南王刘长伺机杀之,谥幽侯。事见《
史记·陈丞相世家》及《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⑤母仪:人母的仪范。《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春……召禄山入人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按,唐玄宗自废王皇后以来,一直不曾立后,至武惠妃死,杨玉环被封贵妃,位同皇后。
高适于天宝十载(751)春自蓟北归梁宋,途经河淇时作此诗。诗人于上年送兵清夷军时,已见
安禄山治下边塞形势危急,天宝十载春又听说杨贵妃与安禄山苟且之传闻,遂以汉代唐,隐晦地对朝中乱象表达批判和忧虑。
此诗首二句叙事,言归途中经辟阳城,俯视淇水。三、四句即景怀古,引出审食其被封辟阳侯一事。“奸淫”以下八句批评议论,借审食其私通吕后使朝廷蒙羞,却得汉高祖封侯一事,暗讽安禄山与杨贵妃秽乱宫廷却受唐玄宗重用之事,既为玄宗受欺感到惋惜痛心,又谴责杨贵妃位同皇后却不能检点言行而母仪天下,同时斥责安禄山身为臣子却不能恪尽为臣之道,为世人留下笑柄,令人唏嘘叹息。此诗不仅谴责宫闱丑闻,且可看出诗人对山雨欲来的祸乱有强烈的预感和隐忧。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