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即
临淄。民间多称为辛店,而官方称为临淄。现为临淄区所辖同名街道。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
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治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
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地理位置
临淄区位于
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临淄区土地面积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国特大型企业----
齐鲁石化公司坐落于临淄区境内。
发展历程
临淄区历史悠久,曾作为“
春秋五霸之首、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
经权威专家证实,世界足球起源于山东淄博临淄。这一信息表明,如今风靡全球的“第一运动”足球,早在2300多年前就已诞生并流行于中国临淄,成为当时人们喜好的体育项目。
公元前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7人相继统治临淄。
楚汉交兵,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
公元后
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汉建国,以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广县(今青州市地 )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公元356年,前燕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年,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阳县,属高阳郡。上述三郡皆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郡治。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公元605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溡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溡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
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仍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近现代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废道制,隶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该县。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该县。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昌平辛店
位置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辛店村,昌平区县城西约6公里,东接水屯市场,南接神牛环岛,北接南口。
公交
共三辆公交车,村南为昌13路和559路公交车,村北为昌68路公交车且直达居庸关长城。其中559路是于2013年5月新开路线。
辛店村位于昌平卫星城西南,马池口镇中部,座落在燕山脚下,属燕山余脉,东距昌平卫星城6公里,北距军事重镇南口4公里,村南水南路、铁路贯穿于我村范围,辛店村交通极为便利。
辛店村交通便利有其悠久的历史。村南有庙宇名为南庵庙,庙门朝北开,门前有一口古井,古井旁边有一古槐,老辈人相传这棵古槐为唐槐(唐代所植)解放初期此树还在当时树身直径一米有余,树冠茂盛,但树身中部已空,此树早已不在。我国人口居住地历史上均有在门前庙后栽树的习惯,过去常有千年松,万年柏,不敢和老槐摆一摆的口头禅,说明槐树的寿命之长,与人们的居住有密切的关联,辛店村有老古槐的存在历史,说明辛店村在很久之前就有人们居住,并形成了村落。
话转回头,1999年辛店村在开采砂石的过程中挖掘出古代古碑一座,此碑高达一米有余,上面刻有碑文,碑文字体清晰、苍劲有力,十分精致,考古价值高,通过碑文了解是一座石桥一端耸立的石碑,此碑为元代石碑,碑文记载了当初此地为古代驿站。从而证明架桥立碑是古代行人为交通所设立标识,是当初皇帝命人所建,即为驿站。证实了此地有人群居住,并有简陋服务设施、住店、开铺子等等。民间传说元末明初曾有一次大规模移民行动,明世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为了巩固势力扩充实力增加人口,由山西往北京大批移民,据此,我辛店村先祖籍可能为山西人(但没有资料记载),既然有驿站、有店铺、时间长了慢慢演变,可能就叫辛店了。
还有据史料记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改中都路为大都路。昌平县属大都路。元皇庆二年(1313年)县治所迁至辛店(马池口镇辛店村),至正间(1341年到1368年)迁回白浮图城(今昌平镇旧县村),辛店村作为昌平县治,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时间太短,不足20年,所以所留遗迹不多,但这足以说明辛店村在昌平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同时辛店村又作为古代驿站说明了辛店村的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辛店村人们在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继续书写着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文明史,在创建着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创建着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