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鱼纲(学名:Chondrichthyes),演化自
棘鱼纲,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
鱼类是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是长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一般分无颌和有颌两大类。鱼类的食性通常分为4种类型:滤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某些鱼类如食蚊鱼等可消灭疟疾黄热病等传染媒介,有益于人类健康。软骨鱼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海洋中,偶尔有栖息于淡水的。这类生物无任何真骨组织,外骨骼不发达或退化,体常被盾鳞。脑颅为原颅,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梅氏软骨组成。鳃孔每侧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或鳃孔1对,被以皮膜。雄鱼腹鳍里侧鳍脚为交配器。肠短,具螺旋瓣。心脏动脉圆锥有数列瓣膜。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卵大,富于卵黄,盘状分裂,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全世界约有800种,中国已知的有200多种。
由于软骨鱼纲的骨骼为软骨,在地层中除保存有牙齿和棘刺外,其他部分的
化石极为稀少,而牙齿又多呈分散状态保存,难于了解其排列组合形式。许多古生代的属种仅是以个别牙齿或残片为代表,从形态上进行分类,故对一些主要类群的发展历史及彼此间的亲缘关系仍不清楚。
软骨鱼纲的化石出现于
早泥盆世晚期,繁盛于
石炭纪 ,一直延续到现代。在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淡水沉积中普遍存在的异棘鲨(肋棘鲨)类,且有保存完好的个体。它代表从海水侵入淡水的一支。现今的
赤魟亦可溯
西江到达南宁。自
古生代以来软骨鱼纲在淡水沉积中出现,也不乏例,所以软骨鱼纲源于何处,尚是个疑问。
软骨鱼纲的进化亦分为鳃类和全头类两个方向,且两者早就各自分别地发展 。一般将
板鳃类的历史分为3 个阶段 :①原始的
裂口鲨阶段主要在
泥盆纪,延续到晚古生代。②
弓鲛阶段约始自早石炭世,到
三叠纪。③近世阶段自
侏罗纪始直到现在,发展出后来的鲨类及其亲族 。然而3阶段并不是衔接的直接关系。
软骨鱼纲的第二条进化路线以全头类为代表。这可从现代的
银鲛类经由中生代的多棘鲛类追溯到颊甲鲛类。它们几乎全是底栖的,具有替换缓慢的
齿板,基本以带壳食物为食,用齿板研磨。
全头类于石炭纪达到极盛期,侵占了原来被
盾皮鱼类占据的环境,并取而代之。全头类中有两类齿型:即“鲨”型和“齿板”型。在“鲨”型中有像在
板鳃类中那样分开的连续牙齿;而在“齿板”型中,牙齿愈合成替换缓慢的研磨齿板。
软骨鱼纲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组成。它们的骨骨骼全系软骨,
椎体双凹型,
脊索残留,呈念珠状。上、下颌均有牙齿,成为捕食和攻击的武器。各种鳍都存在,活动灵便。
尾鳍多为歪
尾型,特化者有的呈鞭状。鳃裂单独外露,唯现生
全头类的银鲛有一总皮膜覆盖所有4对鳃裂。皮肤表面覆以木
盾鳞,其形态构造完全不同于
硬骨鱼类的
硬鳞和
骨鳞。木盾鳞是一种原始性质的鳞,其基底是一块骨质的板,内有髓腔与真皮相通,基板埋于皮肤内,上面是齿质的刺,向后倾斜,露于皮肤之外。软骨鱼纲发育了真正的偶鳍,即胸鳍和腹鳍,其构造是分别由肩带和腰带及其连接的基鳍软骨、辐鳍软骨和皮质鳍条组成。
骨骼分为头骨、脊柱和附肢骨三部分。头骨分为颅骨和
咽骨两部分。颅骨是由几种软骨要素融合而成的一软骨块,称做原颅或
软颅;咽骨由上颌的腭方软骨和下颌的梅氏软骨组成。其后为舌颌软骨和舌软骨前者系连接咽骨和颅骨之用,后者为连接鳃弧之用。
软骨鱼纲发育了完善的上、下颌。上颌骨与颅骨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上颌骨有两个关节连接在颅骨上,一个是眶后关节,紧挨在眼眶后边,另一个关节在头骨的后部,在头骨后部关节区舌颌骨在上颌骨后面和颅骨之间形成一个连接杆,这种连接称
双接型(amphistyly),这是一种原始的连接方式;二是舌接型(hyostyly),上颌骨依靠舌颌骨与头骨的后部相连接,这种类型颌的悬挂方式使颌的活动性得以增加,较双接型进步;三是
自接型(autostyly),上颌骨与颅骨愈合在一起,软骨鱼纲
全头类和较高等的
脊椎动物具有此种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