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人的行为由硬变为软的原因归之于软化因素,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软化效应。
现象的产生
“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问世的,“软化效应”也是随着“硬化效应”而诞生的。最近几个世纪来,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拔地而群起,遮蔽了人们的视野和有限的阳光,大片大片的绿地被旧城改造而吞食,代替它的是大面积的水泥地面和沥青公路和
街道。
中世纪幽雅的田园风光已鲜为人知。这种城市环境的变化就称为“硬化”。硬化所造成的灰色基调,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压迫感、压抑感,甚至厌恶感,并导致人们行为的“硬化”,以及粗暴斗殴等行为的增长。这种破坏性的情绪化行为作用于“硬化”了的环境现象被称为硬化效应,换言之,人的行为由软变硬主要由硬化因素造成的,反之,它又反作用于这些硬化环境。这种硬化效应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因此,人们便想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即软化效应术。使之硬化效应消除或得到防止。
产生
为什么软化效应术能防止和克服硬化效应呢?其原因如何?研究认为,软化效应的产生有赖下列因素。
与绿色的颜色效应有关
据研究,绿色具有如下心理软化效应。一是令人朝气活力;二是令人安静平和;三是令人轻松舒适;四是令人安详娴雅;五是悠闲清新。通过绿化的软化工作,可以使硬化效应达到最低程度。
与美化的心理效应有关
美,总是给人以愉悦,使人的心情陶醉于美境美色之中,没有舒畅,根本不会产生冲动、生硬、好斗的行为倾向,而是与人为善、友好、和睦,使人的行为得到了软化、柔化。
与净化的心理效应有关
产生硬化效应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污染严重,有色彩污染、噪音污染、秩序污染、环境污染等。这些污染对人的心情破坏十分严重,使原有的心境变得情绪化、生硬化。而净化工作可以使人的心情得到安宁、舒适、清新、空旷,使人的行为不再生硬、冲动、情绪化。
对策
硬化效应在学校同样存在,有时甚至更为严重。因此,软化效应术在学校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为了使学校有更多的软化效应,学校教师应努力运用以下对策。 首先,
教师要积极支持学校求得社会的配合,即扩大城市绿化的面积,除去不必要的混凝土面积和围墙,种上花草树木,涂上浅绿的颜色,画上自然风景,使学生走出校园,犹如走进公园,感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心情舒畅,愉快轻松。
其次,美化、净化、绿化
校园,使它成为绿色的“天堂”。校园内种植树木花草,能使学生有美的享受,还有镇定、安静等感情上的融洽作用,并能使他们意志振作和奋发向上,对“软化”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情绪行为有一定意义。室外应尽量种植常绿树木和花期较长的花草,室内盆景除讲究造型外,还应有季节感,一年四季都能使学生在室内外体验到自然界变化的活力和生机。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培植绿色的草坪与草地,因为它比起水泥地面更受学生的欢迎,那里可以成为学生们“冒险活动”的乐园。学校的校舍尽可能是低层建筑,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阳光和更广的视野。在教室外墙上也可以种些爬山虎或画上一些恰到好处的壁画,墙上秀丽的山川树木和柔和的绿色,会引起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起到某种“软化”行为和心灵的作用。
第三,学校教师还可以运用音乐来软化学生的心灵与行为。在课余休息或活动时,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的神经与肌肉松弛下来,得到积极的休息。要禁用紧张、节奏过强、噪音成分过分的乐曲,因为它不仅没有软化校园氛围,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心理紧张和烦躁的强度,容易导致过于激烈的活动。
第四,学校教师还要支持学校重视净化校园工作。净化校园主要是清除废物、废水、废气和减少噪音。一个校园净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它也是产生软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教师、学生的穿着服饰也是软化环境重要内容。教师宜朴素、大方、整洁、得体,不宜花枝招展、奇装异服,学生宜穿得整洁简朴,充满朝气的服装,不宜穿灰色调的、成人化了的衣着。总之,穿着让人感到朝气蓬勃,柔和舒适,活泼可爱。
总之,通过绿化、美化、净化这三级“软化”工作,使校园成为一个绿色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得到柔化、软化,起到软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