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下林”系
林姓重要分支之一。源起晋安林十五世林万宠第三子
林昌公所衍
游洋林氏一系。南宋末,游洋林萍传十七代孙林廷玉的第三子林和义,移居
漳浦县东庵路下社,为路下林始袓。
内容简介
晋安林十五世林万宠生三子:韬、披、昌。长子林韬衍”
阙下林氏”,次子
林披衍”
九牧林氏”,林昌公衍游洋林氏一系。昌公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
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林萍于唐
贞元间
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
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
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游洋林家分忠和、忠孝、忠义三大派。
游洋林萍传十七代孙林廷玉(廷玉上十六代祖失考),名奇,生和忠、和孝、和义,林和忠移居
平和县,为洪厝埔袓。林和孝移居
平和县坂仔铜壶,为铜壶派袓。林和义移居漳浦县东庵路下社,为路下林始袓。
路下林始祖林和义,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
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
五寨乡埔坪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
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共16万人丁(不含外迁人口),占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县有104702人,
芗城1800人、
龙海市4318人,
云霄县2375人、
诏安县140人、
东山县9857人、平和县35811人。
路下林各个分衍地迁台者众多,在台湾形成一个个林氏血缘聚落,人杰辈出:清朝兵器专家、台湾水师
副将、台湾
总兵林亮(路下二房,漳浦
绥安镇麦园埔);平和埔坪渡台的
雾峰林家(路下四房,由平和五寨埔坪迁台);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专家
林毅夫(路下四房,由平和
安厚镇龙头迁台
宜兰);清初台湾
淡水厅大甲社大垦主林秀俊——台北板桥
林成祖垦号(路下五房,由漳浦
石榴镇攀龙迁台),国民党副主席
林丰正便是林成祖之后;
郑成功部将“‘林凤营’开山祖
林凤(路下七房,由东山
康美镇迁台)”,均出自该派下。
七个支系
路下林始祖林和义字鸿虞,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
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
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生二子:长福生,分衍桥林;次福留,分衍灶山。
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生子福宛,分衍后巷、东庵、陂束、束昔。
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生济明、济时、宗礼。济明衍桥头。济时长子宗泰分衍
海澄浦贤,次子宗德分衍五都(今束山县)涪垄,称为下林。三子宗礼,生颖德,颖德生质庵,质庵生福庵,居赤土岭之下宫,生七子:长子衍下宫,次子衍束山县港西,三子衍马坪仙都,四子衍下埔,五子衍长东,六子衍马坪后焙,七子衍埔尾。
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生伯元、伯川。伯元生宗嗣,宗嗣生允椿、允槐、允贞、允器。台湾雾峰林家一世祖
林石,是埔坪林第十四世。伯川原配彭氏生日隆、日兴(讳乾泰)、佛生,继娶杨氏生宗泰、宗绍,后裔分衍安厚镇龙头、广东
饶平石壁、诏安县
官陂二都、漳浦县
盘陀镇上洞。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多次回平和县安厚龙头祭祖,是安厚龙头第十九世。
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分衍于饶平、
南靖、台湾大甲、
彰化。台湾板桥垦首林成祖是攀龙林第十二世。现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出自其派下。
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生纪清、丕显、盛宝。纪清分衍于赤湖,在北门建有祠堂,后裔迁返平和,部份住山美。丕显分衍于赤湖田、山尾、西丹;盛宝分衍于湖西尾山,后裔均迁返平和。
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分衍于月屿、下尾、溪仔、北江、塔岭、浦尾、束山后林、东山康美和漳州康山。台南开发第一人林凤,来自东山康美,是子渊之后。为纪念林凤之功绩,郑经将台湾林凤屯兵垦荒的
台南曾文溪北命名为“林凤营”。林凤成为“林凤营”始祖。
由路下传衍的还有古雷的东林、港口、油澳,六鳖的龙美、东洋、山门、后江、下寮、城顶、下营等处。并传衍于广东、台湾,支派繁茂。
总祠崇燕堂
林氏家庙崇燕堂:始建于明朝,址在东庵村路下自然村,祀奉着开基始祖“大用公”夫妇神主和其七子之神位,至今保存完好。祠堂前原有一组旗杆石,现仅存底座。据称开路下祖之时,请一位“三元地理大师”经过几年寻龙找穴,发现丹山(灶山)下脉,俗名叫“龙脐下脉”、“龙脐乾方。水从东南巽方而出,从乾方下龙到山尾浮山起峰,顺流庵下吴到路下社北赤架顶再起峰,直至路下大祖凝聚,前有大塘聚水,大祖厝坐辰向戌“雷泽姐妹卦”,向“风山渐卦”左右叉手朝拱,前岩山做案,摆成“回龙顾祖”之势。“崇燕堂”三开间二进二厢一天井的土木结构,悬山顶,燕尾脊,建筑面积约265平方米,沿中轴线由正堂、天井庑廊和前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深一间加前廊,明间后部以木栅栏隔断,内设神龛,奉祀祖先;左右次间均为实间,正面开一大门二小门,俗称“三仙门”;前廊青石六边形柱础,石柱接木柱承重,瓜形座斗,精雕石麒麟抱鼓;前堂抬梁木架结构,六檩卷棚式,圆鼓形青石柱础,圆石柱接木柱承重,瓜形座斗,明间作门厅,大门螺纹门鼓。凡鹭厦子孙登科出仕者,必到宗祠挂匾,竖旗祭祖,因此祠堂里挂满牌匾。正中有:“三世尚书”甘肃巡抚林日瑞、林而兴;“父子总镇”林亮、林朝翼;“四世大夫”、“四代一品”“雾峰林”抗法抗日四忠烈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林正亨;“瑞应重熙”五代同堂林敷功等。
“大用公”陵园
路下林氏开基始祖
址在东庵村丹山“岛地旗”(深土供电所后面)穴名“亦云坂”,乾方下龙,巽方出水。祖墓坎山坐“永地比卦”向离山“火天大有卦”,成为“一六共宗”的天地定位之格局。2011年重修,建有石雕、石马、狮象、麒麟等吉祥物,并配套凉亭一座,旗杆二座。
路下世系
漳浦路下林世系
路下林氏各宗支
二房子贵守祖路下
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生子福宛,分衍后巷、东庵、陂束、束昔。
漳浦绥安镇麦园埔“世德堂”
麦埔林氏祖祠世德堂:位于麦埔社,始建于清代,近代建筑。祠堂坐东北朝西南。宽12.4米,深15.05米,建筑面积186平方米,以门楼、围墙、天井、正堂组成,悬山顶,屋脊燕尾,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加前廊,前廊圆鼓形柱础,圆木柱承生,正堂天井,三面围墙,正面门楼,悬山顶,石门竖。
林亮(1661—1726),字汉侯、汉臣、涤侯,福建漳浦麦园埔村人,曾任台湾总兵,
定海总兵。清
顺治十八年(1661)生。林亮少时失去父母,孤苦伶仃,但性情豪迈,勤习骑射击刺。长大后有雄心壮志,喜欢结识江湖朋友,讲求韬略,留心海务。当时沿海动乱,战事频繁,他毅然投军,捍卫海疆。
林亮不仅战场勇猛,沙场上阵,战功不断,更是以仁慈爱民,两袖清风而深受民众爱戴,同时自幼聪明好学专研,也是当时有名的兵器专家,研究制造炮舰和母子炮。在康熙年间统一台湾,立下战功,授台湾水师右营
把总。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台湾农民
朱一贵率众数十万起义,林亮率领六艘兵舰攻入台湾险隘
鹿耳门,又乘胜攻占了安平镇。第二天鏖战
鲲身,大获全胜。
蓝廷珍大军赶到,连日四战四捷,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七日内恢复全台,受康熙帝嘉奖,授台湾总兵。
雍正五年(1727年),林亮调任浙江定海总兵,卒于任所,享年六十四岁。
长房子亨支系
子亨居七都桔林、苦竹(今赤土镇),分衍灶山东平、大水堀、园头,支分沙西五社、古雷五社。
漳浦沙西镇涂楼“奉先堂”
元朝末年,天福公从路下传衍园头,公生三子。据祖辈上下相传,长子随父回传
兴化(今
仙游)。第三子定居港口,成为大族。二房发展尤快,今沙西五社已有上万人口。留在园头山上守祖的,也不下数千人。先后从沙西五社传衍于古雷、云霄、广东
海陆丰(今
汕尾)的后裔,总人口比沙西五社还要多。旅居台、港和其他各地的,也不在少数。
明朝初年,四世祖骥、广二公从园头移居沙岗。七世祖森公建本仁堂家庙。森公生五子,椿、松、柏、桧、涂。涂楼、丹洲二社都是长房椿公子孙。
涂楼原为海边冲击之沙洲也。我九世祖馨公建楼以居,名为凤楼,老祖庙边之大园乃其旧址也。因全是涂墙,不久自行坍塌,后来的涂楼社名或与此有关。清代属漳浦县十四都四图港底堡中仓社。现在还有许多村名习惯称涂楼为仓里、仓尾,不无根据。至于何时定名涂楼,因无史可据,不得而知。
馨公生二子,曰成才、茂才。成才子孙建追孝堂于头墩。茂才子孙建奉先堂于仓里様树脚。据祖辈流传当年有好几棵様树和十多株臭茶树。现様树已不在,尚存一棵臭茶树。树龄已有五、六百年了。一九四八年,本仁堂重修庆成,各宗祠十世以上的神牌都归入大祖。故以后各社私宗供奉的神牌都是十世以下祖先。丹洲建社早于涂楼,当时都是异姓杂居。清代中叶,奉先堂子孙先后迁入,异姓日渐消亡。现在丹洲一百几十家村民,除一家沙岗迁入和数家枋林迁入的亲人外,全是奉先堂各房派的子孙。事实上,二社本是一家,无彼此之分。
通过对园头大祖的多次重修、西吴历次祭墓以及同东西林亲人的相互串连,涂楼跟园头和东西林的血缘关系,一目了然。
再看看祖联,涂楼的祖源就更加了如指掌了。这些祖联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子子孙孙都不能忘记。
园头祖庙懋德堂:九龙传芳,总总林林分路下而衍派。独麟发脉,原原本本镇源头以开基。
沙岗本仁堂:探本寻源,三千年前遁石室。居仁由义七百载上肇沙岗。
沙岗漳金堂:漳江水有源,饮水思源寻路下。金浦林多荫,植林成荫畅沙岗。
涂楼奉先堂:奉叙本原,由路下面传园头,根深蒂固。先营宗庙,从沙岗以开仓里,瓞衍瓜绵。
三房子贤支系
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生济明、济时、宗礼。济明衍桥头。济时长子宗泰分衍海澄(今龙海)浦贤,次子宗德分衍五都(今东山县)涪垄,称为下林。三子宗礼,生颖德,颖德生质庵,质庵生福庵,居赤土岭之下宫,生七子:长子衍下宫,次子衍东山县港西,三子衍马坪仙都,四子衍下埔,五子衍长东,六子衍马坪后焙,七子衍埔尾。
桥头林氏家庙“五衙堂”
桥头林氏家庙“五衙堂”(原堂号不详,重修时立堂号,如有发现旧堂号以旧堂号为准)位于漳浦县旧镇桥头村,坐庚向甲,背靠五衙笔架山,面向九曲桥头溪,有虎踞龙盘顾祖之势。明初建置,三开间三进石木砖结构。左、右两旁排屋成行相拥,巷道宽敞有序。门前有倒吊莲崎阶引路石,分上、下两广场,上广场左右两旁各有一尊石狮坐对石舂臼。下广场两旁竖立六座石盘旗杆。(原始旗杆在文革中被毁。2008年7月根据残存旧料组合重建),正前方筑一戏台。祠堂后面有一株六百多年古榕树,五枝分权,枝繁叶茂(毁于1984年飓风)。
龛位奉祀子贤公,济明公及三、四世祖考妣神牌。(原始神牌在文革中被毁。于2008年7月重建,此次重建依据子贤公前后三世立神牌,设立大用公,子贤公,济明公、济时公考妣神主,共八位。)子孙遵循春秋两祭。堂上挂“进士”、“文魁”、“武魁”等匾于2007年7月重立。还有辈序联和楹联。
桥头林氏祖源来自路下林,大用公之三子子贤,至正年间迁居七都(今旧镇)桥头,妻康氏生济明、济时。济明守祖居桥头,衍过田、径口、南门坑社,后裔五世大茂公移居九都后姚坑边,传衍前埔、石路头、下堀。桥头裔孙兴盛发达,后裔布遍闽南各地,有的迁徙广东汕尾,有的远渡台湾、南洋各埠。
漳浦赤土乡下宫(霞间)“继德堂”
下宫林氏家庙“继德堂”位于漳浦县赤土乡下宫(霞间)村,宗庙建于明代,经历数百年风雨,据传记得民国38年的一次整修,至残缺破损严重。今逢盛世,宗亲为怀念宗功祖德,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宗亲无私奉献,踊跃捐资,于二O一一年四月初十动工,历经半年多,现已竣工。如今家庙面貌焕然一新,为二进三开间石砖木构造。左昭右穆大凹寿,崎阶倒吊莲,埕前数座旗杆,更显雄伟壮观,富有闽南古建特色。
下宫林氏祖源来自漳浦路下林,为大用公三子子贤的后裔。子贤生二子:济明、济时,下宫奉济时为祖,其子孙后裔遍布闽南等地,有的还远迁广东、台湾及南洋等地。济时长子宗泰分衍
海澄(今
龙海)浦贤,次子宗德分衍五都(今束山县)涪垄,称为下林。下宫林氏弘扬祖德,承先启后,激励后辈子孙奋进,现枝繁叶茂,且人才辈出,已成一大望族。
漳浦马坪镇仙都“世德堂”
大用公第三子子贤生二子,长子济明,次子济时。济明居桥头七都,济时居霞间浦贤、港西。济时后裔一人,于明朝初期定居前亭镇过港村后段社。据传后裔蕃衍一百年左右,出总兵一人,因被奸人所害,子孙分散。大房守祖后裔徙居台湾;二房徙居龙海市港尾镇世林社;三房徙居仙都;四房居前亭镇中山洛运,后裔到台湾定居;五房居镇海御史桥社(牛屎桥社),后裔分居厦门虎头山。
仙都林姓属漳浦“路下林”,先祖居深土东庵,明初,徙居前亭过港后段社。后裔有兄弟二人,兄林景亮,移居港尾(今属龙海市)世林社;弟林源亮,于明正德间移居仙都社,为仙都林氏始祖。林源亮生四子,长、次、三子后裔传今仙都林氏,第四子移居华安,后裔兴旺,所居地也命名为仙都,即今华安县仙都镇一带。仙都林氏祖祠为“世德堂”,灯号为“世首都督”、“文武世家”。辈序原有24字,据传乌石探花林士章再添8字,共32字,依次为:祖宗沃泽,悠久无疆,启衍良发,世永维功,庆有馀裕,亿万斯联(年),赞诸成章,接协绵长。今在世人属18世至24世。
四房子慕支系
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生伯元、伯川。伯元生宗嗣,宗嗣生允椿、允槐、允贞、允器。台湾
雾峰林家一世祖
林石,是埔坪林第十四世。伯川原配彭氏生日隆、日兴(讳乾泰)、佛生,继娶杨氏生宗泰、宗绍,后裔分衍安厚镇龙头、广东饶平石壁、诏安县官陂二都、漳浦县盘陀镇上洞。世界银行副行长
林毅夫,多次回平和县安厚龙头祭祖,是安厚龙头第十九世。
平和五寨乡埔坪林氏大宗
林氏大宗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 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992年重修,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29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由门楼前厅、两侧走廊和正堂组成。门楼前有大坪和戏台。门楼和正堂均为面阔3间加左右耳房,悬山顶,木构梁架。门楼进深1间, 草架,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对单步梁用三柱。两侧走廊为七檩卷棚式。正堂进深十七檩。明间梁架为悬山顶抬梁式,五梁架对前后三步梁前带二步廊用三柱,其 檐柱、金柱、老檐柱均为八角菱形石柱。梁枋和瓜拱上残存众多精美的彩绘图画,梁架木雕精细。正堂和门楼前厅挂有
同治二年“四代一品” 、同治三年“太子少保”、雍正年间“文魁”等众多牌匾。前厅门窗以镂空图案组成。门楼两侧各有一只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戏台左侧竖有两夹旗杆石。五寨林氏家庙1985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寨林氏始祖林子慕于元末自漳浦鹭下迁居五寨埔坪村。清代中期已成为五寨旺族。有乾隆举人林长蕃;乾隆进士、抚威将军林永遇等。
传裔孙十四世林石,于乾隆十九年渡台,居台中大里村。至今在台已传十一代,人口众多,成为全台有名的雾峰林家。在台湾建培远堂一座。十八世
林文察官至福建陆路
提督,其子
林朝栋光绪十年(1884)于基隆大败法军,以战功钦加二品衔,后为抚垦局长。林朝栋第三子
林祖密迁居厦门
鼓浪屿。追随
孙中山,任闽南军司令,陆军少将,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大本营参议等。
近年来,台湾雾峰林家后代又曾多次到五寨祭祖省亲。其中有林祖密第六子林正利,台中林氏董事会会长林钦浓等,往来频繁,并向有捐修了林氏大宗。
平和安厚镇龙头林氏家庙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南靖、漳浦县地置平和县,属漳州府。龙头村在明清时期地名为平和县新安里三图安厚约(旧称庵后)龙峰头(龙峰堡)或者平和县新安里和平社四田保龙峰头,地名几经变动,龙头一直是和邑龙峰头林氏(个别书写错误写成“和邑龙凤头林氏”)繁衍生息的家园。
在平和县安厚镇
龙头村与美峰村之间的旷野间,有一座坐东南向西北的闽南传统宗祠,名之曰“林氏家庙”。别看它其貌不扬,宏伟不具,却是海峡两岸龙头林氏心中的“共同家园”。
龙头“林氏家庙”始建于明
嘉靖乙未年(1535),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虽经清代及民国多次重修,庙堂不高,格局不变。 1999年,迁台裔孙林旺松出资重修,按旧址翻新,格局基本保留,许多清代石构件继续发挥砥柱作用。
龙头“林氏家庙”为大宗建制,呈四方形“
四点金”格局,两进
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占地面积约计382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主体面阔三间, 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中部为水泥面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内外墙面抹灰,绘于壁 画。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祠室内铺设红砖。前厅前廊隔墙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次间墙裙下置波纹剔雕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制安四扇木件彩 绘隔扇窗,门前有门墩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主堂金柱下置石柱础,雕工精细,为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 月梁,拱为扁束拱,坐斗为瓜斗,拱斗为方斗。前厅五檩两架梁,主堂架九檩,进深第二间两架梁;过水廊房七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人物、花草纹、香草 龙纹花板和雀替装饰较为繁缛。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 脊饰。正堂上悬乾隆、
嘉庆、
光绪年间和1986年及2000年的“长发其祥”、“进士”、“博士”等多方匾额。
既称“林氏家庙”,当然是龙头林姓家庙。安厚林姓,源于一代名臣比干,因其遗腹子居长林,周武王赐姓林,比干之子名坚,故天下林姓乃以林坚为始祖,距今 3070余年。福建林姓多是
林坚后代林禄的子孙。东晋
太宁年间林禄入闽,带来了林姓在闽的繁衍发展。元
至元年间(1335~1340)林和义之裔孙子慕由漳浦县深土路下迁居五寨埔坪,生2子。长子伯元之后裔分居于东楼、侯门、新塘、前岭、横溪、溪头等地;次子伯川之后裔日隆开基于安厚龙头,其子孙繁衍于 龙头一带。安厚龙头林氏从明清时期,便陆续向外寻求发展,不少人定居于东南亚各国,更有不少人移居台湾,在台湾垦荒辟土,建立了无数血缘聚落,并以家乡祖 祠模样建起了林氏祖祠。龙头林氏三房第九林世良、第十世林院于康熙年间移居入台;第十三世林怕于乾隆年间移居入台,他们成为台湾宜兰、南投、淡水、鸡笼、 等地的林氏始祖,至今已传十代,人丁兴旺。兼之二、三、四房迁台裔孙二百余人,总数五百人左右。台湾裔孙人数已超过祖地,达到18000以上。目前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林毅夫,就是龙头林氏迁台后裔,在台湾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林毅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满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平和县安厚镇龙峰头(今
龙头村)林氏始祖日隆公(1416-1446)系埔坪子慕公之孙,伯川公长子。伯川次子日兴(讳乾泰),迁居广东省饶平县石壁村。伯川三子佛生,迁居诏安县官坡二都。伯川继室所出四子宗泰、五子宗绍,迁居杨柏寨。
据龙头林氏七世孙月川明万历年《龙峰始祖由来衍派》记载:时兄弟三人同往漳浦县内教读。公心慕耕田,独居县外二十里警心埔住家,取刘氏为妻,居十数载,生三子。公殁,刘氏思子叔俱幼,兵贼往来,岁无宁日。遂负翁、夫二骸,同二小叔率三男,逃(于)矾山第三峰下,筑庐一座,耕田而食。延至明初,天下大治,刘氏心慕平洋广土建立宗基,于
景泰二年(1451年)同二小叔从水而下,至马塘,地形鼎金,非住两木之地。因往龙头,仰见龙势踊跃飞腾,处处生节,节节生枝,蜂腰鹤膝,开屏列账,知为亿兆聚族之蓛,故营居于是焉。公享年31岁,与父伯川公(子慕公次子)合葬于矾山。妣刘氏,葬在龙头城内鲤鱼抛梭。历五百五十余年,已传25代(详见《平和龙头宗谱》),人口13850人<2008年>(不含外迁)播居在安厚镇龙头、龙门、汤厝、三龙、美峰、田径等行政村及街道,五寨乡前岭、新美行政村,
文峰镇黄井行政村,
山格镇平寨、白楼行政村,
南胜镇龙心行政村,
坂仔镇东风行政村,
小溪镇金光、内林、岩板行政村和镇街道。外迁裔衍芗城、南靖、
华安、
长泰、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
龙岩、
厦门、
三明、
福州等市县区和台湾、巴蕃(今地址不详),广东、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以及新加坡等地。
漳浦旧镇镇东厝宗支
据《漳浦县东厝宗谱》(漳台族谱对接网),记载:东厝古称“东泗”,人本乎祖代有传,人不可忘者之本、水之源。始祖源出鹭下大用公之四子,即子慕公,于元末(公元1353)肇基于平和五寨埔坪开族,生有伯元、伯川二子传宗,长子伯元公分衍于乌门,其长子宗嗣返迁于漳浦后戴守祖。据《上洞林氏宗谱》记载,有四子传宗:即长房允椿子孙分衍于后戴古石黄等;次房允槐子孙分衍于霞美公路西岩仔林(今无社),子孙分衍于广东,尚有一部分分衍于六鳌;三房允贞子孙早定居下吾,四房允器子孙建居吾东厝。
东厝始祖纯儒公同弟纯璧公俩兄弟系为允器公之孙。据吾东厝旧家谱载:“纯儒公同弟纯璧二人为浦邑军营籍居在坊三图与西街魏、谢、象墩徐同班”。至明代
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开基东厝,至今已有550年,传21世。
埔坪一世祖子慕公在村里种下了一棵榕树,由于其子分两支,一支留埔坪,一支迁往安厚龙头村,所以榕树留下两根杈,后来奇昂公的后代林石迁台(台中雾峰林),林姓宗亲就将榕树偏生的树杈又再留下粗壮的一根。三根树杈象征着三个林姓家族,在祖宗的庇护下根深叶茂,兴旺发达。
认亲的最后一道内容是对辈序,辈序是路下辈数序:
祥景邦顺长,道世学顺崇,绳日志绅士。庆华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
广东省饶平县石壁村双桂堂
据平和县安厚镇龙峰头林氏族谱记载,龙头林氏始祖日隆为埔坪二世伯川公长子。伯川次子日兴(讳乾泰)往广东省饶平县石壁居往,为饶平石壁祖。伯川三子佛生,迁往诏安官坡渡堂。(由于饶平石壁始祖乾泰据考为南宋末年生人,日兴公为明朝生人。此处有歧异,待考。)
“双桂家声远,九龙世泽长”。饶平县林氏大宗祠“双桂堂”对联:“唐宋元明十二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侯。”林氏大宗祠位于老县城
三饶镇东巷,背靠大金山,前仰尊君峰,是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该祠肇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饶邑林氏宗亲崇宗敬祖的圣地。
林氏大宗祠建筑面积423平方米,积淀着丰源的文化遗产。泥塑,木刻,壁画精工维妙,古朴辉煌。
潮汕林氏入闽之远祖,以林禄公(公元289—362年)家世荫,匡扶晋室,受
合浦太守。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
晋安郡(今福州)遂迁家居晋安,成为开闽一世祖。二世祖林景公,三世祖
林缓公均有战功,相继封为
桂阳郡(今湖南
郴州)南平侯,双桂源出于此,是饶平一座古迹文化遗产。
林厝祠还为饶平革命斗争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1926年4月,饶平县第一届农民协会在林厝祠成立,同年在此祠成立中共饶平县党支部,农民协会会长及党支部书记均为林琮璜(河口乡人)。沧海桑田,蹉跎岁月,解放后,地方政府接管了祠宇。尔后,租人居住,而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台湾饶平石壁林氏宗亲提供的
字辈资料: 惟均仕克宗伯文 子端庭起际明君 斯时举家期逢振 昌传世远益长春 澜环秀石方成印 山列尊星高接云 朝选阶升三百级 攀麟修凤足超群
台湾雾峰林家花园
园内有景薰楼、蓉镜斋、宫保第、二房宅第、莱园、祠堂、墓园等建筑群。其中宫保第规模最大,有三个庭院,房舍众多,所有石料、木料等都从大陆云南、福建运去,精工部门均出自大陆的名匠之手。门前广场宽敞,有大榕树三棵,又置石狮、石羊等。该宅第整体为四进“回”字形四合院,其主要建筑前三进是客厅兼公堂,第四进才是住宅。宫保第门面宽达十一开间,据说是全台最大的官宅。距宫保第约1公里的山坡上的巨大园林,就是莱园。莱园依山环水,结构宏丽,布局典雅,在捣衣涧、林棉桥、荔枝岛、夕佳亭、小习池、万梅庵、五桂楼、望月峰诸景,亭台楼榭精巧,山水花木清幽,既有人工之巧,又得自然之趣。昔日莱园曾被列为台中十二胜之一,称为“莱园雨雾”。莱园还曾经是台湾抗日文人聚会之地。
梁启超因
戊戌政变流亡日本途经台湾时,就住在莱园五佳楼中,写下《莱园杂泳》十首。
雾峰林家,是台湾省
台中市雾峰区知名的望族,集政、军、农、商的势力而兴旺约100多年,以占地广阔的家族三合院建筑(雾峰林家花园)闻名。与
基隆颜家、
板桥林家、
鹿港辜家、
高雄陈家并列为台湾五大家族。
据史书记载,雾峰林家的祖籍源自闽南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路下林四房子慕公后裔,1746年渡海到台定居。最早的一辈名叫林石,从
林甲寅开始,移居阿罩雾(今雾峰)生活。其后,林家分为“顶厝”和“下厝”两支,发展初期主要由下厝系发挥影响力,家族以武力发迹;后期则顶厝系抬头,以艺文、社会运动知名。雾峰林家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列为“台湾五大家族”。
雾峰林家从第五代林文察开始,成为清代著名台籍将领,曾协助平定
小刀会,并于闽、浙、赣等地领军对抗
太平军,最后战死于漳州
万松关。
林文察在世时,得清朝赏赐全福建省(包含台湾)的樟脑专卖权,林家从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林文察之子
林朝栋,曾参与
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击败法军,还协助
刘铭传在台办理新政,于
甲午战争后支持筹组“
台湾民主国”抵抗殖民统治,他率领的部队也成为台湾抵抗日本的重要力量,后因寡不敌众,举家迁至厦门,病死于上海。
雾峰林家第七代
林祖密,长期追随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深受其赏识,和蒋介石同时被授予
陆军少将军衔,还被孙先生亲自委任为闽南军司令和大本营参议兼侍从武官。1925年他不幸被反动势力杀害,年仅48岁。
后人将林文察、林朝栋和林祖密称之为雾峰林家的三代民族英雄。
五房子华支系
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分衍于饶平、南靖、台湾大甲、彰化。台湾板桥垦首林成祖是攀龙林第十二世。现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出自其派下。
漳浦石榴镇攀龙龙山堂
南宋末,
晋安林禄的三十一世孙林和义迁到漳浦,生子林大用,定居于深土路下,林大用生七子:子享、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逢元末战乱,七子分散,其中第五子分居于漳浦县西部的车田,现称石榴镇攀龙村。明万历九年(1581年),攀龙林姓建造了祠堂,称龙山堂,又经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2003-2004年由台湾宗亲再次重修。
林氏家庙位于攀龙村东侧,坐向朝东,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土木结构,外墙夯筑,祠面宽12米,深25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大门素面石堵,浮雕龙纹柜台脚,上部灰面墨画,团菊门簪,门两边青石方形门墩;祠门对联为“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门厅九檩三架梁,狮形托斗,原来均作圆木柱,2004年重修后全部改为青石磨光圆柱带柱础。天井墁板石;正堂十三檩加前后廊,前轩作卷棚式,方形浮雕卷叶纹垫斗,镂花卷草纹通随,螺旋纹肥束,前轩趄瓜筒,浑圆如球,步通无通随。悬山顶,门厅屋面作三山顶,明间正脊、垂脊做剪瓷雕龙凤团花和戏剧人物。堂前设大埕,立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及2004年重修碑记。
在攀龙村流传着“凤凰渡台”的美丽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20年)攀龙林氏第十二代孙林秀俊(号成祖,又号天成),移居台湾淡水厅大甲社。林成祖到台湾后,招募人员开荒造田,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农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几年间在台北盆地开垦出农田数万亩,年收租谷达十多万石,成为当地的大垦主。此后,林成祖又投巨资开凿大甲圳、大安圳、永丰圳等沟渠,总长度达数十里,引水灌溉农田万余亩。由此林成祖家族兴旺发达,富甲一方,其事迹被载入《台湾通史》。林成祖作为攀龙林氏六世祖凤公后人,被两地族人尊称为“凤凰”。此后凡是攀龙林氏后人都被称为“凤凰”。目前在台湾有攀龙林氏裔孙二万多人。主要散居于台湾的台北、台中、彰化、苗栗等。
台湾前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的祖籍地也是攀龙村,林丰正是攀龙林氏的第十九代孙,他把自己和台湾的攀龙林氏宗亲都称作“攀龙人”。台湾攀龙林氏后人热心祖地公益事业,曾先后捐资重修攀龙“龙山堂”以及捐助村老人活动中心、村小学等公益活动,两地宗亲往来交流密切。
林前林氏家庙“孝德堂”
林前林氏家庙“孝德堂”位于漳浦县深土镇车鳌村林前社。祠始建于清代,后挪用为林前小学,年久失修,宗亲感念先祖功德,捐资于二OO三年修建。坐东南朝西北,建筑二百余平方米,沿中轴线以正堂、天井、庑廊和前堂组成,为二进三开间石砖木构造。为林前、张厝、下林、古石黄等社林氏崇祀先祖之祖祠,每年十一月初六为祭祖日。
林前林氏祖源来自路下,林大用开基路下传裔闽、粤、台等地,附近“东五社”现十八个社;并传下林、前林、古石黄、张厝、下吴,称“西五社”。“孝德堂”宗裔传裔近二千人,宗亲团结,郡望西河,祖德流芳,启发后贤,促进族人,精诚团结,见前裕后,世世永续,盛世修志,入编为记。
台湾台北板桥林成祖垦号
现有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攀龙村大批先民渡台垦荒,后裔繁盛,目前在台湾有攀龙林氏裔孙2万多人。
林成祖原名林秀俊,漳浦人,清康熙末年出生于农家。年轻时胸怀旷达,有远大志向。雍正间,大批漳浦人到台湾谋生,他也想到台湾开拓荒土,干出一番事业。雍正十二年(1734年),林成祖偕同乡亲到台湾淡水厅的大甲居住。大甲有大片荒土,泥黑土肥,水稻一年两熟,是一个发展农业耕作的好地方。。大甲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林成祖一边开垦土地,一边租贷耕种,由于他的勤劳,收入逐年增加,家庭也日渐富裕。林成祖在开发土地的同时,重视水利灌溉,有的田地缺水,林成祖就雇工耕作、开渠,先开凿一条大甲圳,引水灌田,一年收谷上万石,拓地也渐广。乾隆十五年(1750年),林成祖大力开垦淡水的兴直和摆接两堡的荒地,招募佃户耕种,每甲收租谷8石。此处常患干旱,林成祖开凿大安圳,长10多华里,引内山三叉河水灌溉田地。大安圳常被山洪冲毁,林成祖毫不馁志,苦心经营多年,终于建成这一复杂而巨大的水利工程,使大安寮等庄的万亩田地得到灌溉,每年收谷数万石。不久,他又开凿摆接堡的永丰圳,用来灌溉枋寮庄的2000多亩田地。当时,佃户常受到少数民族的袭击。林成祖为了保护佃户,向清政府呈请设防自卫,获准后,即自筹粮饷,招募丁壮,设置隘寮,日夜守望、巡防,从此,少数民族也不再进犯,众多的佃户安心耕作。后来,林成祖定居在枋桥城外的深丘庄。他所开垦的农田取名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等,每年收谷10多万石。林成祖经营农垦事业,与劳工同甘共苦,大力发展水利,使大片荒土变成良田,凭自己家庭的财力,开拓农田数万亩,一时称为巨富,为开发台湾作出贡献。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发生
林爽文起义事件。起义失败后,在台湾板桥开垦的漳籍垦首林成祖受到牵连被逮捕到京城。为了营救父亲,林成祖的儿子林海门从台湾到北京,向同乡嘉庆
帝师蔡新求助。蔡新相信林成祖的无辜,不但将林海门留居在自己的家中,还向朝廷仗义执言,使林成祖得于赦免。朝廷还把土地财产发还给林成祖,使林成祖在台湾的开垦事业没有受到影响。在营救林成祖的过程中,还成就了一段佳话,蔡新赏识林海门的孝道,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林海门为妻。对这件事,《
台湾通史》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林爽文之役,彰、淡林姓多株连,成祖亦逮京讯问。次子海门素有才,携巨金,入京谋救。漳浦蔡新为
太子太傅,方重用,海门以乡人礼见,蔡嘉其孝,留之家,妻以女。成祖得免,还其产。”
林成祖卒后,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开垦。大安圳的兴修,带动板桥平原农事大兴,日园兴旺,也给林家带来滚滚财富。但是,水圳的维修花费也相当浩大,成了林家一项沉重的负担。林成祖的长子林海筹为维修大安圳,不惜倾钜资,有时甚至典卖土地筹资修圳,到了林家第四代孙林步蟾,维修工作终于无力继续,只好将水圳的所有权转让给
林本源家族。板桥林本源家族,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先祖为卖油郎的
林应寅,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携子
林平侯渡海来台,于今日台北县
新庄市原台湾客运公司车站附近落脚。林平侯应林成祖之邀,在板桥另觅良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弼益馆,作为居住及存放租谷的地方。
咸丰三年(1853年)建三落旧大昔,并举家迁往板桥居住。板桥的发展,进入林本源时代,造就了台湾五大家族的之一的“
板桥林家”。
《台湾通史》记述林成祖事迹,并写道:“成祖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至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
七房子渊支系
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分衍于月屿、下尾、溪仔、北江、塔岭、浦尾、束山后林、东山康美和漳州康山。台南开发第一人林凤,来自东山康美,是子渊之后。为纪念林凤之功绩,郑经将台湾林凤屯兵垦荒的台南曾文溪北命名为“林凤营”。林凤成为“林凤营”始祖。
漳浦霞美镇霞康祖庙
霞康祖庙“孝思堂”坐落在霞美川字形中央位置(中社村),坐东向西(坐乙向申兼辰戌),南有霞美溪,北有耙齿潭和古塔,西双旁有目镜埕,祖庙北角约十余步有四方形小古井一口,东临江边西望梁峰,具有“面梁瞻凤起,枕海乘龙飞”之雄姿,按原古建筑(地平增高二尺),造型为立体二进式顶下厅,中留天井,(内砌长方形石板十四条)顶厅有风火巷(套房两间),整座前后用二十支圆形大杉木下垫圆石墩,支撑屋顶,从堂内仰望,有重重叠叠,数以百计大小不一,纵横直竖,交错承接的圆形、弓形、方形、禽形、兽形组成的檩梁斗拱屋架,更体现古建筑木匠师对几何学、力学原理运用技巧,顶托梁楹直角,结构严密,格式奇特,加上朱漆金粉描绘梁、栋,使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三面墙壁用双道石墙,中空填塞泥沙碎石,统一规格长方条石砌成,外面磨光,坚固美观,大门下双旁安置约四尺高车轮形石墩,下用四方形石垫经磨光精雕各种图案,中左右配圆形樟木篆刻“福禄”二字,外套四方形雕刻成花纹的虎目窗二个,下有青石板浮雕,张牙舞爪的双龙戏珠、凌云直上、形态逼真、威猛雄壮的双狮抢球,堪称工艺上乘、匠心独具,四边还套有花纹的青石板、增添秀色,走廊南北相对,套石壁凹雕花鸟山水屏玲珑雅致,巧夺天工。用樟木雕刻的“霞康祖庙”四字横匾高高地悬挂在大门上方,更能体现出古色古香建筑工艺。
屋顶前后覆盖着碧瓦琉檐,屋脊装饰五色彩瓷,延请东山名匠粘翅膀的双凤穿牡丹,立体松鹤、展翅的孔雀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其花鸟、古玩、盆景,各具特色,枚不胜举。门前的石阶下,石埕上有旗杆座左一右三,底座用雕有双凌双圈浮雕的四方形石板砌成,每座旗杆底座的中间矗立着两片乳白色约五尺高的长方形顶部尖尾的板材石旗杆夹。顶埕用四方形大石砖铺砌而成,下埕用长方形条石砖经石工粗磨向西延伸,东由庙阶,西至坛岸长为86.2米,南至大祖埕石砛北至路宽为26.5米,西面埕下有流水渠道,由南至背横流,西岸有祠堂潭一口,梁峰斜影,山川钟秀,人杰地灵,展现了霞云献彩文章焕,康庄列第诗礼传”一派气象。这座庄严肃穆的古建筑,屹立于霞美川字形中央地位,富丽堂皇、雄伟壮丽。
漳浦霞美北江“永孝堂”
北江村现有林、柳、许、何、陈五个姓氏,其中林姓是主姓,其他四个姓氏是小姓,只有百十户不等,据传,村中原来还有蔡姓村民,现已不存。明代之前,北江村原为柳姓人的聚居地。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十里内的居民内迁,柳姓以及陈、蔡等原住民内迁他乡,所有田园荒芜,房屋拆除,成为无人区。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后,仅有一小部分人回到故乡,其中多数柳姓人已定居于
云霄县陈岱中江后坑一带,也有一部分飘洋过海,定居于台湾
嘉义县竹崎乡。界内初复阶段,沿海地区人口较少,原住在现霞美镇区林姓人便前往距离五公里的北江浅海处放桁仔,拾小海,有一位家住霞康中巷(今霞美镇中社村)村民林孔,娶当地柳姓之女为妻,生子文强。清
雍正七年(1729年)仲冬,林孔携妻柳氏及长子文强,由霞美中巷村搬迁至北江,寄居娘家,后自建草屋安家而定居,成为北江村林姓开基祖,在北江又生下三个儿子(次子文贤、三子文贵、四子文德),四个儿子分列四个房系,至2012年已传衍第十二世六十四孙,有285年历史。开社的柳姓日渐式微,目前仅存不足300人口,而林姓人则迅速发展到40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据2013年由村中退休教师林两佳、林育连、林定枝及林艺民等人编撰的《北江林姓族谱》考证,北江林姓属路下林,属“丕”至“克”字辈,即属于24至27辈。
林氏永孝堂建于清
乾隆初期,占地面积208平方米,建筑物长度16.58米,宽度12.52米。祖祠有一道前墙,高度3.62米,祖祠设一厅二房,土木结构,室内深度6.34米,走廊台阶宽1.24米。中厅走廊台阶下有一天井,长度2.62米,宽度3.9米,深度0.37米。林姓家庙辈次联:祥景邦,顺长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士;庆华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厅联:永念祖宗,千秋隆祀典;孝传孙子,百世荐馨香。内联:贰季采频隆祀典,四时表物荐诚心。楹联:脉自坤方来永远,水从乙口出尤奇。
东山康美镇康美林氏家庙
林氏家庙占地2224亩,建筑面积244平 方米,东北向,为土木结构,由庙前埕、旗杆座、门厅、左右两廊、天井、正堂组成,面阔三间。祠正面作”榻寿”式,明间内收,开中门,两侧开小门通左右次 间,次间正面做水车堵,灰雕戏剧人物。石门竖,方石柱,束腰石础,一对青石放旋纹门鼓。素面石堵,上为灰雕开光纹墙面。抬梁式木结构,九檩三架梁,三组瓜 形坐斗,雀替,束随镂花较为清瘦,花岗石质方形檐柱和廊柱,束腰柱础。正堂六方形前檐柱,圆梭形金柱配青石鼓形柱础,十五檩加前后廊,台梁式结构,前轩卷 棚式,卧狮坐斗,正堂瓜形坐斗,鱼形雀替。方形或八角形叠斗。木结构上全部施以金彩。悬山顶,门厅屋面作三山顶,铺橙色琉璃半圆瓦。屋脊叠剪瓷雕龙凤花卉 人物,极尽繁缛。
厅正堂明间置祖公龛,供奉始祖至五世祖灵牌,图案繁复,均鎏金沐彩,富丽堂皇。龛上悬“百世瞻依”匾,左右又有“两世乡贤”,“三世尚书”,”父子文魁 “,“岭南方伯‘,“陇西中丞”、等匾。正堂左右悬联:“康山接三台气势春容巩奠千年国族,美水朝九曲机神活泼滋育百代人文”、“前龙潭后羊角精英特结行 看千百世子孙蛰出无穷,右凤髻左虎婆灵秀独钟长卜亿万年甲第蝉联勿替”。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郡远更绵”等。
元末明初,子渊公(路下开基祖大用公第七子)称建康公为云霞关镇守经防卫,居漳浦下尾(今称霞美),夫人周氏生德宣、德和、德庆三子。时德宣公兵乱外逃,夫人张氏携子随二叔自游洋逃难赤岭,辗转南澳,后至康美“掘井三尺,见泉,遂家焉”而定居。德宣、德和、德庆三大房族遂成康美一世祖。三大房族各建宗祠,以示传衍源宗。德宣公建“楼内”的“林氏家庙”、德和公建“中甲”的“林氏宗祠”和德庆公建“楼口”的“林氏祖祠”,其衍支堂号有:忠孝堂、周士堂、五美堂、孝敬堂、孝思堂、永思堂、永锡堂、追远堂、四德堂等,至今已传24世。
东山县康美村林氏,属漳浦深土路下林派下,自路下迁霞美,再于元未明初自霞美迁到东山康美村,分德宣、德和、德庆三房,又分衍到全县以及云霄等地,多数建有祠堂家庙。
康美林氏家庙位于东山县康美镇康美村。“康美”原称为“坑尾”,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海岛小村。元末明初,林德宣在此开基,成为东山康美林氏的一世祖。康美村有一个城堡,俗称“楼内”,土堡或相传称“木杨城”,是明朝郑成功部将万礼所建,面积有九千多平方米。林氏家庙就位于康美城堡的正中央。
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由朱元璋部将丕英督建,村人捐资献工兴建而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八世
林日瑞(万历年间进士,敕赠
资政大夫、
兵部尚书,谥“忠简”)重修。1958年,林氏祠堂遭火灾,屋顶倒塌。1991年在本村台胞林木树、林福池倡导下重修。家庙现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传统抬梁架构悬山顶结构形式,有前厅,两侧走廊、天井、顶厅,内挂牌匾十四块。顶厅神座奉一世至五世祖,共二十七位神位。正门门槛地面有二十块认祖牌,作为远徙他乡裔孙认祖的标志。1985年6月10日公布为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家族在历史上都有忠义正直、热爱祖国的传统。明朝末年,康美六世祖
林大辂任河南
归德府推官诰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此后,七世祖林而兴任河南归德府推 官南京
户部主事,加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八世祖林日瑞官至甘肃
巡抚、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敕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十世祖林凤鸣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功加 左
都督。康熙二年在台湾考中
武举人,任大武镇总兵。
康美林氏六百多年以来,除了分衍到附近的乡社外,还远涉澎湖、台湾、新加坡等地,其中最早的是“明万历年间,八世林角、林睿、林抱等往台湾”。清顺治十八年(1661),十世祖林凤(又名:凤鸣、凤明)随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在那里屯垦拓建了“林凤营”,为当地的开山始祖。清乾隆年间,康美林加安父子外渡南洋,开创康美人出洋之先河。单从民国期间起至解放前夕,康美去台人员就有153人。林氏家庙正门门槛地面就有二十块“认祖砖”,暗藏标记,作为远徒他乡裔孙认祖的证据。家庙外左边有一口水井称“祖妈井”,提醒子孙饮水思源之意。
郑成功死后,林凤又与
施琅的一支军队收复台湾淡水,不幸阵亡,胞弟将其骨灰带回家乡东山安葬。林氏家庙内挂有“元戎”、“忠义”两块匾额,是朝廷为表彰林凤鸣的功绩所赐予的。清雍正七年,朝廷下旨祭祀八世祖林日瑞忠义祠。如今,康美村林日瑞纪念堂仍名为忠孝堂。
据康美林氏族谱戴,明清期间,林氏计有四十多人赴台,分居台南、台北、嘉义、基隆、澎湖等地;二十世纪中,国民党军撤离大陆时,全村又有一百五十二名青壮年去台。如今,康美林氏宗族在台湾仍有四、五千人。台湾宗亲对祖地故土的眷恋依然如故。每逢农历四月初四林氏太师公神诞,在台湾的林氏子孙都聚在台北市
士林区文昌路五楼康美联谊会,朝拜太师公。有的台胞克服种种困难,返回东山祖地,聚集于林氏家庙,参加一年一度的祭典活动。如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台湾康美宗亲三次组团回来祭祖;其中有澎湖参议员林素妹女士,嘉义市林丽锋一行,彰化县林树、林清豪一行三十人等,两岸交流频繁。康美林氏亦为此专门设置了四方台湾宗亲认祖纪念匾,悬挂于家庙中。
漳州芗城区芝山镇康山村林氏家庙耕礼堂
康山林氏家庙耕礼堂,位于康山社西北面邻近岭下自然村。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天启四年(1624),经皇帝恩准重建祠堂,祠堂为宫殿式风格,前后两进,中有天井,两侧为8间厢房,4排护宅。内进厅堂悬“进士”“参将”匾,双柱镌对联“进士道台功德备,武官参将勇忠全”。祠堂座西向东,宽18.6,进深21米、建筑面积39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傍水,雄伟壮观,祠堂前大埕立有一对石旗杆。该建筑为漳州市文物点,编号:039。
康山村开基于元代末年(1368),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康山属于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28年(1939)属龙溪县铁凤乡,新中国成立初属龙溪县五区,现属芗城区芝山镇,林姓为村中大姓,人口约950人。康山林氏来源目前存在几种说法,据村中老人协会提供的资料称,康山林氏为元朝末年由漳浦县路下村(路下二房子贵后裔)来此开基,另一说是由漳浦县霞美村(路下七房子渊后裔)迁徙而来。林氏主要居住在康山社,林氏枝繁叶茂,后裔众多,芗城区宝珠园、龙海市紫泥镇金定村等林氏均出自康山。今康山尚存清同治甲戌年(1874)《康山林氏族谱》传世。
康山乡贤名人
林曾(1573-1646),字明愚,号斗枢,为康山林氏五世祖。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句容县知县,后官至贵州主考,补户部主事,北直沧州盐运道。林曾为官,政声颇著。崇祯十三年(1640)林曾以年老致仕回乡。回乡后,林曾舍金济众,兴修水利,修路造桥,修建祠堂,得到乡里百姓的拥戴。康山先民建有“惠乡碑”亭,赞林曾的功德。
林文焕(1605-1646),为康山林氏五世祖,官至仙霞关参将。林文焕为官尽忠尽责,明隆武元年(1646)秋,因坚守关隘而不幸阵亡。
林梦龙(1594-1652),康山林氏六世祖,林曾之长子,明隆武元年(1646年)授恩贡生。
林安(1615-1671),康山林氏七世祖,清康熙二年(1663)授通判候选。
林昌言,康山林氏十一世祖,官至太学士,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康山林氏族谱》。
漳州龙海市紫泥镇金定村正本堂
林姓全村共有1767人,顶寮林姓由康山四世林君彩开基,至今已有400多年。
林氏祠堂———正本堂 位于顶寮角落。始建于明末,1990年再次重修。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主祀康山四世祖(金定开基祖)林君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