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性倾向
跨性别性倾向
跨性别性倾向即跨性别者的性倾向,是指跨性别者在性欲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吸引。跨性别性倾向是以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为参照基础界定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与顺性别者一样,跨性别者存在多种性倾向,如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等。
定义
跨性别性倾向涉及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和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两个层面的概念。
跨性别者是指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的人。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对于某种性别的强烈归属感,或意识到了可以真正地描述自己的性别标识。被指派性别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依据第一性征(生殖器官的外形和构造特征)而被医务人员、父母和社会的约定俗成所分配或指定的性别。这种分配或指定,通常体现为在出生证明、身份证件等上面的性别标记。由于中国各类法定证件或文书上的性别选项仅有男女两类,因此可以认为,在中国,被指派性别只能是男性或者女性。跨性别者包括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跨性别酷儿等。跨性别男性指被指派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Female-To-Male,缩写FTM)。跨性别女性指被指派性别为男性,性别认同为女性(Male-To-Female,缩写MTF)。跨性别酷儿指强调自己既认同跨性别者又认同为性别酷儿的个体,有些性别酷儿并不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跨性别酷儿不论被指派性别是什么,其性别认同与被指派性别不同,但又在男女两性的二元结构之外,他们可能把自己的性别界定于男性和女性之间,或者用完全不同的概念来界定,这些人的性别认同可能是无性、中性、双性、流动性别等。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是不同的概念,性倾向是个体对某种性别的人产生持久的情感和/或性吸引。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就像顺性别者中有异性恋、同性恋等一样,跨性别者也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等多种性倾向,在这一点上,跨性别者和顺性别者没有明显的区别。
历史上,研究者曾以被指派性别为参照基础来界定跨性别者的性倾向。但大部分跨性别者并不认同,他们更倾向于以性别认同为参照基础来界定自己的性倾向。例如,跨性别男同性恋,同时是跨性别男性和同性恋,也就是被指派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在性欲和情感上被男性吸引。
跨性别者的不同性倾向占比
性倾向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自己的性别以及如何界定在性欲和情感上吸引我们的人的性别。“同性”和“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自己性别认同与其他性别的相同或不同,由于一些跨性别者无法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性别,也无法明确地表述被哪种性别的人吸引,或者本身就不认同二元性别,造成这个群体里看起来存在相对较高比例的无性恋、泛性恋、酷儿,有些跨性别者甚至只被跨性别者吸引。
2015年的美国跨性别者调查(U.S.Transgender Survey)是美国最大规模的跨性别者调查,调查由美国国家跨性别平权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在2015年组织实施,是一次面向18岁以上跨性别者的匿名网上调查。调查共获得了来自美国全部五十个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属萨摩亚、关岛、波多黎各和美国驻外部队的27715名跨性别者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性倾向的自我认同为酷儿占比21%,泛性恋占比18%,同性恋占比16%,异性恋者占比15%,双性恋者占比14%,无性恋者占比10%。
美国国家跨性别者歧视调查(NationalTransgender Discrimination Survey),由美国国家LGBTQ特别工作组(NationalLGBTQ Task Force)和美国国家跨性别平权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联合组织实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性倾向的自我认同为异性恋占比23%,同性恋占比23%,双性恋占比25%,无性恋占比4%,酷儿占比23%,其他占比2%。
2017年,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做为主办机构,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跨性别群体做了定量调查。调查共收到5677份问卷反馈,最终保留有效问卷2060份。在性倾向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双/泛性恋占比为33.3%,异性恋占比26.2%,同性恋占比25.7%,无性恋占比3.6%,不确定占比6.8%,其他占比4.4%。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并未直接提及“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等文字,但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适用于性少数群体,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我国在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与保障性别平等,并做出相应的国际承诺。不过,在性少数平等方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
国际承诺
在2018年6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8届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国际组的负责人蒋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允现象。”
我国代表团在日后再次重申了这一发言内容。在2020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在与防止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时,我国代表团发言道:“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忍现象。”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确立了宪法是我国根本法的地位,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少数公民)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在宪法中与性少数相关的内容有: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劳动与就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十七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修正)
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献血
在旧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有条款4.5.3规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不能献血;而在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中,修改了这一规定,将“同性恋者”变更为“男男性行为”,即不以身份认同来禁止性少数群体的献血行为,而是以高危行为作为能否献血的标准。具体条款如下:
5.2.2 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的。
不足之处
在性少数平等方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例如,目前法律政策仍未纳入性少数群体的婚姻权。尽管在《民法典》未出台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将同性婚姻纳入民法典,但未能成功。此外,在面向公众的信息传播方面,性少数群体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见。作为我国网络视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行业组织(一级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2017年6月30日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其中要求协会会员如果发现网络视听节目中含有“表现和展示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如乱伦、同性恋、性变态、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内容的,“应予以剪截、删除后播出;问题严重的,整个节目不得播出”。而该服务协会会员包括了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爱奇艺等重量级信息平台,意味着性少数群体在网络视听平台的可见度下降。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跨性别作为性与性别常见概念之一,在教育中往往会从自我保护、提高性别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从加强安全意识和性别意识的角度强调了性教育的必要性,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高中年级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跨性别性倾向是与性和性别多元有关的概念。接纳每个人在性倾向、性别身份、性别表达等方面享有平等的选择权,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视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对于跨性别性倾向以及与此有关的性和性别多元的了解,将有利于他们理解与识别和社会性别有关的歧视、偏见,发展宽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进一步创造更友好的社会。跨性别性倾向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性教育中,对跨性别性倾向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相关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跨性别性倾向”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和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之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 反思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感受(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文化规范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认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社会性别角色(态度);
► 反思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态度);
►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 确定社会性别规范如何塑造身份、愿望、实践和行为(知识);
► 检视社会性别规范如何产生危害,以及如何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知识);
► 认识到关于社会性别规范的信念是由社会构建的(态度);
► 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可以改变(态度);
►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在社会性别角色方面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技能)。
要点:恋爱关系可能会收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包括传统的男性气质规范和传统的女性气质规范)(知识);
► 说明恋爱关系中的虐待和暴力与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态度);
► 质疑恋爱关系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
►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态度);
► 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社会性别偏见程度,并分析所在社区内存在哪些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 演练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策略(技能)。
要点: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 分析导致恐同和恐跨的社会规范及其后果(知识);
►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 说出人们会如何因为自己的社会性别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知识);
► 描述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如何使属于不同社会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识);
► 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性别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是错误的,并且违背人权(态度);
► 认识到无论社会性别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权很重要(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期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 认同由社会性别产生的差异可能导致剥削或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预期的规范时(态度);
► 敢于质疑社会性别角色的公平与否,并展示如何挑战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径(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社会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进行描述的方式(知识);
► 举例说明社会性别偏见的各种形式(知识);
► 认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态度);
► 认识到对不符合社会性别规范者持有偏见会损害他们做出选择的能力,包括关于健康的选择(知识);
► 展示如何在对待他人时不持有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性关系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具有哪些特征(知识);
► 列出社会性别角色如何影响与性行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决定(知识);
►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会性别角色如何促进健康的性关系(知识);
► 坚信社会性别平等是健康性关系的一部分(态度);
► 建立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关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说出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性行为,以及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知识);
► 认同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影响人们做出安全选择和采取安全行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等(态度);
► 当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胁迫、性虐待,或社会性别暴力时,主动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人寻求支持(技能)。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 了解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视和暴力(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 如果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包括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该遭遇(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骚扰、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强奷、女性生殖器损毁/切割、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恐同暴力),并说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或网络(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 如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或担心可能会遭遇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相关经历(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导致欺凌、歧视、虐待和性暴力(知识);
►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性暴力(态度);
► 展示如何主张社会性别平等、反抗社会性别歧视或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能力低下(知识);
► 为发现和减少社会性别暴力制定具体策略(知识);
► 认识到暴力行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可以采取安全措施干预暴力行为,并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响(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 展示如何与预防社会性别暴力和提供社会性别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及以上)
要点: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这种暴力可以寻求相应的帮助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层面、身体层面、性层面)(知识);
► 认识到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错误的,并且可以摆脱这种虐待关系(态度);
► 展示在自己经历此类暴力时如何向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寻求支持(技能)。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在倡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识);
►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 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消除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看待跨性别性倾向
如何开展跨性别群体相关内容的教学
在学校中,秉持多元包容性教育观念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性多元的了解和尊重。《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建议,全面的性教育课程应当包括反歧视、平等、性和性别身份多元化的相关信息和价值观。跨性别群体相关内容的教学应当在一个包容、尊重的环境下开展,避免侮辱和歧视性的信息,提倡平等,传达性和性别身份多元化的正面信息。应当教育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和接受具有不同性别认同的每一个人。
如何应对针对跨性别群体的校园欺凌现象
学校可能是恐跨欺凌(即由跨性别恐惧现象引起的对跨性别者的欺凌)最易发生的场所。恐跨欺凌往往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会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应当创造支持性校园环境,建立安全空间,明确表明反对校园欺凌并进行积极干预。此外还应将性多元的包容性知识融入课程,树立关于跨性别者的正面形象,预防恐跨和恐跨欺凌,教育学生尊重、接受不同的性别认同。
如何营造跨性别群体感觉安全的教学氛围
学校和教师对跨性别学生的支持至关重要,可以使得跨性别学生更有安全感、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及更有学习的渴望和校园归属感等。为了在校园内塑造跨性别学生的安全空间,学校首先应当施行相关政策预防和积极应对校园内的恐同欺凌(包括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性少数群体的欺凌)。其次,教师应当接受性多元相关知识的培训,尊重、接纳跨性别学生,需要时向跨性别学生提供支持。此外,教师还应当将性多元的知识融入课程,教育全体学生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和性别表达,尊重身边的跨性别者。
与跨性别性倾向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跨性别男性(被指派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喜欢女性,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答:跨性别者的性倾向应该依据其性别认同来判断,跨性别男性的性别认同为男性,喜欢女性就是异性恋,喜欢男性就是同性恋,同样的,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认同为女性,喜欢女性就是同性恋,喜欢男性就是异性恋。全面性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获得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包括跨性别性倾向在内的性与性别少数相关概念的认知,树立尊重、平等、多元的价值观。
常见疑问2:全面性教育为什么要包含性与性别少数群体(LGBT+)相关的内容?
答: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建议,全面的性教育课程应当包括反歧视、平等、性和性别身份多元化的相关信息和价值观,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责任感。一般性教育的课程常常忽略性与性别少数群体(LGBT+),在学校和社区里的性与性别少数群体(LGBT+)更容易受到伤害或歧视,包括虐待和暴力、污名、歧视、欺凌、失去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的缺失,或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信息渠道的缺失。这些伤害和歧视会妨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为他们将来遭受更恶劣、更严重的欺凌埋下隐患。在极端情况下,他们面临性侵害、强奸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全面性教育更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相关的教育,传递性别多元和平等的价值观。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全面性教育中虽未直接提及跨性别性倾向的概念,但与之相关的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和性倾向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读本首次谈及社会性别的概念是在三年级,首次明确谈及性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级。
三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社会性别”主题中介绍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别,指出“传统的社会性别已落后,现代的社会性别很多元”,并提倡尊重社会性别的多样性和不同性别的权利。读本中强调不同社会性别的人可以有同样优秀的品质,可以从事各种职业,也都可以参与社会发展。
除了明确讲解社会性别的单元之外,还在其它多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级下册中提及“人类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级上册中从权利的视角阐释“不同性别的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六年级上册中讲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的态度”等。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儿童能够认识到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看法受到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能够反思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感受,并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包括跨性别在内的社会性别身份。
首次专门介绍性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级。在五年级上册读本“家庭与朋友”单元“消除歧视”主题中,性倾向歧视和性别、地域、年龄、健康状况歧视一起被列为生活中常见的歧视现象。此外,该主题下还阐述了歧视的危害和应对歧视的方法。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儿童能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性倾向歧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偏见程度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自己遇到歧视事件时,也能更从容地应对。六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性倾向”主题举了两对同性伴侣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帮助儿童了解“不同性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权利”,“公平对待不同性倾向者”这两个知识点。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社会性别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和性倾向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性倾向身份,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性倾向身份,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相关影片
有性无别(2016)【中国】
影片信息
导演:吴叶润
主演:汪欣蕾/赵博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片长:34分钟
又名:灵魂装错躯壳/Gender in Bias Out
剧情简介
他(她)们作为不被目前社会所认知的一小部分人群,饱受着社会、家庭带来的不解和歧视,他们经历着各种暴力问题、工作歧视问题以及医疗问题。通过8位跨性别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医生,和我们最真实的镜头故事,带你走近、了解、认识TA们。
社会影响
《有性无别》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别者的人物群像,是中国首部以跨性别者生存现状为主题的纪录片。然而,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有性无别”,共找到0条结果,说明该片在中国电影研究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仍未受到关注。不过,在豆瓣,《有性无别》得分在8分以上,收获了数百条短评,这说明该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跨性别群体的可见度。
丹麦女孩(2015)【英国】
影片信息
导演:汤姆·霍伯
编剧:露辛达·考克森/大卫·艾伯豪夫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
类型: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
语言:英语/法语/德语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2016-01-01(英国)
片长:119分钟
IMDb链接:tt0810819
剧情简介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社会影响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者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倾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在电影中,霍珀对于天生的女性、跨性别者乃至男同性恋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凝望与理解,对艾纳和格尔达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运表示了忧虑与关照。尽管霍珀本人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但是《丹麦女孩》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笼罩在女性视角之下的电影。在男权文化和顺性别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丹麦女孩》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知名人士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伴侣就是一名跨性别男性,在2014年底新京报对李银河和大侠的独家专访中,李银河表示她的自我认同为异性恋女性,是被大侠的男性特质所吸引。大侠的自我认同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大侠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但他发现自己对同性恋女性完全没兴趣,长期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异性恋女性,后来大侠明确认同自己为跨性别男性,性倾向为异性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8 10:27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