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
明代方孝孺散文作品
《越巫》是明代学者方孝孺创作的寓言。这篇寓言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为警世振俗所作之文。文章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捉弄吓死的故事,通过展示骗中骗的故事情节与刻画鬼迷心窍、至死不悟的越巫形象来表达对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全文用语冷峻深刻,不加议论褒贬而倾向鲜明,形象地表现了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于诙谐之中揭示出严肃的主题。
作品原文
越巫①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②。人病,立坛场③,鸣角振铃④,跳掷叫呼⑤,为胡旋舞⑥,禳之⑦。病幸已⑧,馔酒食⑨,持其赀去⑩,死则诿以他故⑪,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⑫:“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⑬。”
恶少年愠其诞⑭,瞷其夜归⑮,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⑯,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⑰,且角且走⑱。心大骇⑲,首岑岑加重⑳,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㉑,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㉒,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㉓,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㉔。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㉕,唯指床曰:“亟扶我寝㉖!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㉗,肤色如蓝㉘。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越巫:越地的巫人。古时称能以歌舞降神的人为巫。男称觋,女称巫,统称巫。后世更演变为装神弄鬼从事迷信活动的人。越,今浙江一带。旧时称江南楚越之间,巫风尤盛,所以作者把越地作为典型环境,实际上并非实指。
②自诡:自己诈称。这里不单指人,也有自欺的意味。鬼物:鬼类。
③坛场:设施法和举行祈祷的场所。坛,平地上垒起的高台。
④角:用动物角或海螺做成的吹奏器具。韩愈华山女》诗:“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吹的就是海螺。
⑤跳掷:乱蹦乱跳。掷,这里是跳跃的意思。
⑥胡旋舞:本是唐代盛行的一种舞蹈,特征是急转如风,称胡旋。这里借以形容巫作法时乱转乱舞、疯疯癫癫的样子。
⑦禳(ráng):作除灾去病的祭祀。
⑧已:好了。
⑨馔(zhuàn):吃,食用。
⑩赀(zī):财物。
⑪诿(wěi):推托。此句意为,假如病人死了,就拿其它原因来推托。
⑫恒:经常。
⑬莫敢我抗:不敢与我对抗。“我抗”即抗我,这是古汉语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形式。
⑭恶少年:调皮的年青人。“恶”在这里没有贬意。愠(yùn):愤恨。诞:荒诞,欺妄。
⑮瞷(jiàn):视,此处意为窥伺。
⑯里所:里把路。所,不定之词,表示大约的数量。
⑰旋其角:旋转地吹他的角螺。旋,转动,意为把角螺吹得来回转动。
⑱角:本为角螺,这里作动词用,谓一边吹角一边奔走。
⑲骇:惊吓。
⑳首岑(cén)岑:此释为头脑发胀。岑岑,胀痛,烦闷。
㉑颇:略微,稍稍。
㉒手慄(lì)气慑(shè):手在发抖,气不敢出。栗,发抖之意。慑,惧怕。
㉓履:鞋子。
㉔号(háo):大声喊叫。
㉕舌缩:舌根敛缩变僵了。
㉖亟(jí):急,赶快。
㉗胆:一作“床”。
㉘肤色如蓝:肤色发青。
白话译文
越巫自己诈称擅长驱赶妖魔鬼怪。如有人患病,便设一作法的场所,吹海螺摇铃,边跳边叫,以胡旋舞祈祷。如病人幸运地痊愈,便居功吃喝,并将病人酬谢的钱财取走;若病死就推以其他原因,从来不说自己巫术不灵。经常向人夸道:“我善于惩治鬼,鬼不敢以我为敌。”
一群调皮的青少年恨他的荒诞行径,窥视他夜归时,分五六人埋伏在路旁树上,约相隔一里。等到越巫经过树下时,将沙石丢下打他。他以为真鬼来了,就吹起海螺,一边吹一边逃离。由于心中太害怕,头脑也发胀,慌乱到行走时不知脚在何处。稍稍走了一段路,惊骇之心有些平静,树间的沙石又像起初一样纷纷拋下。越巫又吹起海螺,渐渐地吹不成音,且逃跑得比前次更快。再向前走了一段,又出现先前那样的情况。他的手发抖了,惊慌得吹不成海螺,并将海螺滑落到地上;他只得摇铃,一会,铃也吓掉了,只得大叫大嚷地逃走。在逃跑的时候,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山谷间的回响,也都认为是鬼在作怪。于是大声哀号着向人们求救,非常哀苦。
半夜里,终于到了家,大哭着敲门。他妻子问原因,越巫舌头缩了进去不能回答,只指着床道:“快扶我睡吧,我遇到鬼,现在要死了。”扶到床上,越巫已经吓破了胆,死了,皮肤颜色发青。越巫直到死还不知他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鬼。
创作背景
此文是方孝孺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为警世振俗所作之文。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宗教迷信十分流行,他们为了使天下人信奉,往往以奇幻怪异之说,竦动众庶。因为幻,别人无从验证;因为奇,则又似是可喜,凡民百姓受其愚弄,尊而信之,奉而神之,以至悖于常理,死而不悟,这是十分可笑又十分可悲的。作者有感于社会上有多人中其害而不能自拔,写了这篇寓言,希图唤起人们的惊觉,从妖妄之中觉醒过来。方孝孺在《越巫》和另一篇杂著《吴士》的后面,写了一段小记,说:“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当以为世戒。”这就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宗旨。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批判迷信的文章,可是,荒诞的思想、言行不单表现在迷信活动中,而且常常表现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沉湎于某些错误的理论学说,陷入某种片面的思想逻辑,热中于不健康的癖好等等,都是不同程度的迷惑,都有一个“久而不自知其非”的过程。这篇文章可以使人得到教益,对警世振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篇寓言,这篇文章文字非常精炼。全文仅四百来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巫人如何自信、如何作法,调皮少年怎样作弄,这个巫人又怎样惊恐万状,以至胆破而死的经过,曲曲折折,故事性强。由于旨在讽刺,作者描写巫人的狂妄,少年人的行动,巫人的慌张,用的都是漫画化的喜剧性情节;一个愚狂世的巫人最后死在小小的沙石上,这种强烈的形象对比,本身就有浓郁的讽刺意味,包含着深刻的幽默感,所以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使人感受到夸张与幽默相结合的风格特征。在描述故事方面,此文的特点是:十分重视表现人物的动作性,事物的可见性,描写一种思想的迷惘,是很容易流于抽象说理的;文字一旦变成抽象的分析说理,就失去具体、感性的光彩。这篇文章不同,它除了极个别地方的交代、概括以外,全都是人物行为的动态描写。例如,为了显现巫人的“自诡”,文章着重写他立坛场、吹角摇铃、跳掷叫呼、跳胡旋舞等一连串行动;为了显示少年人对巫人欺妄行为的憎恶、愤恨和嘲笑,作者写他们夜间的窥伺,栖身树上的动作,每隔一段路撒一阵沙土的行为,巫人受到惊吓后,作者几乎没有一句话去写他抽象的思想、内心活动,而全是写他如何吹螺、摇铃,怎样坠落家伙,怎样号叫啼哭。连他的死,也仅“扶至床”“肤色如蓝”二句,仍然全是行动和可见性的图像。所以全文只是一个个活动的镜头连续地显现在读者面前,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
尤其令人惊异的,作者极简炼的动态描写不仅写出了故事进行的感性外形,而且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具体行动中蕴藏着相应的心理情绪,文章开始就说,这个越巫是一个沉浸在荒诞思想中的人,他不仅相信世上有鬼,而且自信善能驱鬼,于是作者以揶揄的笔着力写他的驱鬼活动:渲染他吹角摇铃、乱蹦乱跳、疯疯颠颠地筑坛作法的把戏,通过这些狂乱的行动,表现他麻木的灵魂。一番闹剧以后,病人幸而好了,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写巫人相信是凭自己的神力把鬼赶走之类的思想,作者仅仅写道:“馔酒食,持其货去。”但是,如此纵情地享受着酒食,如此理直气壮地取走钱财,这副昂然自得的神情本身就写出了狂妄的自信、自傲的心理特征,它留给读者心理体验的余地。
这样一个驱鬼的英雄,突然在夜间遭到鬼类的袭击,他的心理活动无疑是很复杂的,但是作者却把他的情绪波动、心理起伏,全都蕴藏在巫人一路上的行动中,开始,他就以为真鬼出现,第一个反应是“旋其角,且角且走”,这一下意识的职业动作,表现出逆转突然爆发时的惊恐、应变的心理,同时还带有指望依靠吹角的故技可以赶走鬼物的悬想,这是初遭袭击时突然崩紧的情绪。跑了一段路,砂石之声不见了,四周又恢复了夜间的宁静,心弦开始松弛,巫人心理似乎有一个短暂的调节,但是突然间,砂石又撒了下来,“真鬼”似乎成了赶不走的“恶鬼”,他当然更惊慌,于是又吹角,但他好像已失去了初遭袭击的应变能力,角已经吹不出声音了,脚奔跑得更快了,从前面的“且角且走”到这时“角不能成音,走愈急”这一外在行动的变化,表现出巫人内心慌张、惊恐的情绪大大增加了。聪明而调皮的少年很懂得心理进攻的战术,他们撤撒停停,停停撒撤,让巫人不断向前走,又不断加重巫人内心的恐惧。于是,从“角不能成音”以至“角坠”,再振其铃,以至“铃坠”,最后则大叫、大哭、舌缩不能言。这一连串外在表象的描写,步步勾画了人物从惊恐到歇斯底里的心理过程,一面是人物外在形态的变化,一面更是人物情绪的急遽变化,变化是急速的,而在外形上的表现却是有阶段的,步步加深的,这就写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层次。作者以极为简洁文字,描述富于特征的外在行动,留给读者体味人物心理状态的媒介和余地。这样,文章就不单以叙述清晰见长,而且给人以简奥精腴之感了。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张汝瑚《明八大家文》:“诞与夸之过小,奈何遂至于死,甚矣!人之不可好诞务夸乃至是耶?”
作者简介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海宁人。自幼精敏绝伦,名动乡里;二十岁到京,从宋濂学。历事太祖、惠帝,学者称“正学先生”,惠帝时为侍讲学士,甚见倚重,曾主持《太祖实录》及多种重要典籍的编修工作。燕兵起,孝孺被执下狱,成祖召他起草登极诏书以收民心,他以正统观念严拒、痛斥,随即被杀,夷十族,株连八百多人,凡有藏他的文章的,罪至于死,惨酷至极。崇祯末年,追谥文正。其创作在当时已享盛誉,“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南濠诗话》)。今存《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08:2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