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鸣岐(1908年~200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清苑温仁村,12岁入班学艺,15岁随班在
辽宁、
吉林等地演出。代表作品有《
走雪山》。
1926年因嗓变回家。1928年重返舞台,在河北、山东等地演出。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返里。1946年参加冀中独立第八旅,任演出队长,后任解放军二十兵团剧团演出队长、唐山文工团演出队长。1953年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并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任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副团长、河北艺校副校长、河北梆子剧院艺术顾问等职。他对
河北梆子老生行当表演大胆创新,形成高亢激昂、刚柔相济、圆润委婉、韵味醇厚的赵派唱腔,被誉为“一口红”和“河北梆子的
马连良”。
赵鸣岐,男,1908年生于清苑县温仁村,12岁入奉天(今沈阳)“庆鸣”科班学艺,师从马吉唐、张凤仪,攻文武老生。赵鸣岐是河北梆子剧院、河北梆子艺术学校的重要成员,河北梆子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赵鸣岐功底深厚,14岁时轰动东北,得艺名“十四红”。他文武兼备,唱做皆能,嗓音高亮挺拔,在东北出科后正值变声期,只能搭京梆“两下锅”班,唱京剧老生。1928年起在河北、山东一带搭班演出。1946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冀中独立第八旅演出队队长。1948年任67军剧团演出队队长,后转业到唐山文工团任演出队队长。1953年任
河北省梆子剧团副团长,同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回国后任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副团长。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天津,带团与著名的天津小百花剧团同时演出,赢得观众的广泛赞誉。河北省会迁到石家庄,赵鸣岐调至河北梆子艺术学校任教。
赵鸣岐对
河北梆子表演程式和唱腔演唱方法进行了传承和创新。演唱上以假声为主,其假声很有特点,且高,且宽,且亮,颇具阳刚之气,用丹田之气唱出来的男腔,高亢挺拔响彻云霄,形成了高亢激昂、刚柔相济、圆润流畅、韵味醇厚的赵派须生风格。创新的河北梆子包容了山西梆子、天津梆子和老北京梆子,确立了
河北省河北梆子须生的主导地位。
赵鸣岐被观众誉为“一口红”,“河北梆子马连良”。他的学生
田春鸟、路崔阁、
齐花坦、陈宝珠等,都已成为河北梆子著名演员。当年,还有保定河北梆子剧团整团拜赵鸣岐为师的盛举。
2004年,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赵派创始人赵鸣岐在省会石家庄病故,享年97岁。赵鸣岐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河北梆子事业,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代表作有《走雪山》《草船借箭》《法门寺》《
二堂舍子》《打金砖》《蝴蝶杯》等,因当时受录音、录像设备条件所限,保留下来的音像资料甚少,故留此遗憾。
多年来,
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不断加大对赵派艺术的研究,积极探索发现适合赵派须生的新苗子,进行严格培养,使之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保定剧院原院长张国胜、市梆子剧团任福生、2012年
河北省首届“河北梆子十大名票”涌现出的年轻艺人季晨等,就是典型的赵派唱法,他们的出现让人们感觉到,赵派艺术定会在燕赵大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一片永不凋零的奇葩。
赵鸣岐的功底深厚,14岁时就轰动东北,得艺名“十四红”、“一口红”。他文武兼备,唱做皆能,嗓音高亮挺拔,在东北出科后正值变声期,只能搭京梆“两下锅”班,演唱京剧老生。在变声期过后,他不辍钻研,直到嗓音基本恢复又重新活跃在
河北梆子舞台上。出科后,唱腔上他艺宗何达子,取法魏联升并博采“小元元红”等名家之长,后经他苦心研究,调谐音律,形成了赵派唱腔高亢激昂、圆润委婉的演唱特点和表演细腻、身段洒脱的艺术特色,其擅演的剧目有:《走雪山》
《四郎探母》《调寇》《杀驿》《打金砖》
《草船借箭》等。青年时期,主要在东北各地演出,“七·七”事变后辗转于晋、绥、豫、冀等地。他投身**队伍参加抗战并从事文艺宣传工作,编排了现代剧《白毛女》《血泪仇》等等。抗战胜利后调入
河北省梆子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和团长。后又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梆子科主任。1954年,他在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一等奖。
赵鸣岐190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清苑温仁村,国家十三级干部(副厅级)。
12岁入奉天(今天沈阳)“废鸣”科班学艺师从马吉堂、张凤仪,攻文武老生。
14岁轰动东北,得艺名“十四红”。
1946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冀中独立第八旅演出队长。
1948年任69军剧团演出队长。
1953年任河北梆子剧团(业务团长)是
河北省成立后第一剧团,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任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团长。
河北省从保定迁天津带团与著名的天津百花剧院同时演出赢得观众广泛赞誉。
河北省从天津到石家庄省艺术学校赵鸣岐任省河北梆子剧院顾问。
赵鸣岐对
河北梆子表演程式和唱腔的演唱方法传承到新以和声为主,且高且宽颇具阳刚之气,用丹田之气唱出的男腔高亢,挺拔响彻云霄。形成了高亢激昂刚柔相济,流畅,韵味醇厚,因此包容了河北梆子原于山西梆子的天津梆子和老腔的北京梆子,创新了河北省河北梆子。
赵鸣岐被观众誉为“一口红”河北梆子马连良,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河北梆子事业,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忠奸美丑道德阴阳的真理,从而使人类达到长寿之目的。
他的作品有《走雪山》音配像,录音《白毛女》《草船仰慕箭》《法门寺》《二堂舍子》《蝴蝶杯》《沙庙》等,因当时条件所限,只有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