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赵村
赵村,位于白沙河下游北岸,傍河而建。村东与流亭国际民航场站一路之隔,西与港东村毗连,南接李沧区刘家村、徐家村及本街道双埠村,北靠李家女姑、邱家女姑、王家女姑三村。村域东西最大距离2000米,南、北最大距离2500米,东、西高度差1.6米,总面积7500亩,2002年有耕地500亩。
发展历史
据本村“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先世莱阳蚬子湾人也,明五世祖自蚬子湾迁居赵村。  本村“邵氏族谱”记载,先世河南人也,端始祖,明洪武年间,自河南迁居即墨桃林疃(现桃林村)。永乐甲午科举人,七世祖希舜公自桃林疃迁居赵村。  祖传,曾有位风水先生到此察看后说:赵村村东是凤头,村西是凤尾,故村曾有凤凰庄之称。后众姓氏先后迁来居住,命为“招村”。意为招更多姓氏来此聚居,历经演化,现名“赵村”。建国初期,全村486户,人口2102人,耕地3757亩,2002年1420户,人口4042人。主要由王、邵、纪、卢、任、袁、刘、高、赵、韩、牟等姓氏。均属汉族。  赵村依河建村,又处河流下游,历史上多受水患,为防止水患而设的降香祈福庙宇及古建筑甚多。位于现村东南高处的天齐宫,设正殿三间,古朴庄重。内供关公神位。天齐宫南面的钟鼓楼,(建设年代不祥)据说是木匠祖师鲁班所建。相传全国仅有2座,一座建于江南 ,一座设于江北。鼓钟楼门面西,呈方形,花岗岩石条铺就三层台阶,拾级而上,楼内面积9平方米,四根圆木立柱支撑,全开放空间、上为木结构牵拉,无一铁钉。飞檐斗拱,顶挂黑色小瓦。檐及拱上均附有型态各异的动物砖塑,飞檐四角挂有雕龙四尊。楼顶尖雕“神上神”塑像一座。楼内悬铸铁大钟一口、鼓一个,铸铁大钟内径一米,高一.二米。撞击大钟,声音洪亮,浑厚、余音久经不息,夜深人静时,方圆10余华里内清晰可闻。据说是传信息防水患用的,又说是祈天降福所用。门南、北各置一尊镇水兽,其面目睁聍,仪态威严,传说能镇摄水妖兴风作浪,以保佑村民平安。以上设施均毁于1966年前。距钟鼓楼300米西北方向,现赵村中心街东头有一棵距今120余年的家槐,树径达60厘米,高10余米,树冠遮阴面积达20平方米。
自然资源
赵村域内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水资源丰沛。自然农耕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生长。解放前,村民们一颗汗珠摔八掰,沧海桑田,辛勤劳作,也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1956年赵村作为流亭区唯一的蔬菜高收社成立,从此赵村人民利用天时,地利之优势,努力发展蔬菜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增加上市品种,为丰富岛城人民的菜篮子作贡献,成绩斐然。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党支部书记纪齐章同志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并有幸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在提高产量、增加品种的同时,注重科学种菜。根据地水特点,精心筛选育种,形成了优质蔬菜品种—赵村芹菜。该菜实心、质细、纤维少、口感脆、嫩、鲜、株高80厘米左右,单株最重可达1—2市斤。高产,每亩可达15000斤左右。享誉岛城,形成品牌。各蔬菜店争相订销,市民竞相购买。
经济
1976年农业收入达到69万元。人均收入145元。  赵村人还买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村办工付业项目起步早。1963年即利用农业剩余能力,开发白沙河建设用沙,及进城务工项目,增加集体收入。1972年兴办了矾土加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收入30万元,本小利大,出口为国赚外汇。增砖添瓦。投资10万元办起了水泥管厂,为农村灌溉节约用水,贡献力量。1976年投资30万元,兴办了岛城唯一的卫生纸生产厂,产品惠及岛城千家万户,远销省外。后又相继建起了烤柒厂、活性炭厂、印刷厂等。1985年集体企业增至6家,年创利润190万元。时村集体拥有汽车10部。大型拖拉机3部,中型拖拉机4部,小型拖拉机5部,总值70万元。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家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搞活的大环境,给赵村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期,村两委不失时机“外招内联”,发展工业生产。到2002年共引进内、外资企业10家。200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4亿元,人均收入5115元。二、三产业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集体财力的增加、壮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村先后拆迁、拓宽、取直、硬化、绿化、亮化东西大街二条,总长2000米,面积62000平方米。改造附属路3条,长1200米。总投资82万元。
18户居民建将军楼,30%的村民迁居楼房。全村拥有家用小汽车50余辆。各人摩托车250辆,电视机户均1户1部,电话普及率70%,城市化农村框架基本形成。
教育
建三层教学楼一处。建市级示范幼儿园一处。
医疗保障
设保健站3处,医师9人。1983年率先实施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补贴金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提高。2002年给男满61周岁,女满51周岁的老人,发放生活金800元。老人节送老人节日礼品每人百余元。全村个人养老保险投保率达90%。
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1982年制定“村规民约”。如今村民遵纪守法,讲求公德,行为文明,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友爱团结。在祥合、文明、繁荣的环境下幸福的生活。1995年村庄被市委评为“市级文明村庄”。1994年至2002年连续九年获“区级经济发展强村”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6年被中共城阳区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5:2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