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孙吴简牍
三国孙吴纪年文物
1996年7月至11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内的古井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历代古井60余口,出土铜、铁、木、竹、陶瓷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10月17日凌晨,在其中编号为22号的古井里,出土了一大批简牍。这批简牍均为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总数约17万余片,200余万字,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中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这是20世纪继殷商甲骨文、敦煌石窟文书、西北屯戍简牍发现之后,中国文献档案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中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简介
走马楼位于长沙市中心五—广场东侧,据近人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考证,
此处原是明朝吉王府的故地,东、西牌楼翼张于左右,走马楼是府内的地名。汉代此处是长沙郡的中心。自1987年以来曾在附近的五一地下商场、中山商业大厦、锦绣大厦、东汉名店等建筑工地发掘出楚汉时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古井和作坊遗址,事实证明走马楼及其附近地区是楚汉故城建城之所。
形态
年隔1700多年,简牍为什么还保存完好,可从22号井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
。22号井直径3.1—3.5米,5.6米的堆积共分为4层。第一层为褐色覆土,厚20—50厘米,土质纯洁,无包含物,可能为井壁塌陷所致。第二层为存放的简牍,厚20—50厘米,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呈冢状堆积。第三层为黑灰土层,其中包含大量木、竹屑、草藤、树叶、碎砖瓦、青瓷瓦片等,厚度大致与一、二层相同。第四层为灰褐土层,厚310厘米,出土大量碎砖瓦、完整青釉罐、碗等。在井深512厘米处发现一方形木构井圈,长93厘米,宽90厘米,高58厘米,井圈四周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四周各置放2 块木板做井壁,木板四周再填土加固。由此可见,走马楼22号井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一个仓井。仓井的本来用途是储藏粮食,而井底的木构井是为保持仓井的干燥而设置的。17万余片三国孙吴简牍为何掩埋在一个仓井中,从简牍内容来看,大多数是佃田租税券书和契约合同凭据,时值战乱时期,有可能是匆忙掩埋,以避免流失。
种类
走马楼发现的简牍,从形状上看,长短、宽窄各异;从字体上看,工整有序,隶中带楷;从行笔上看,笔墨书写流畅清晰;从字数上看,多少不等,木牍每片80—120宇,竹简每枚30—40字。这批简牍按其类别、形制、用途,大致可分为5类:
1、券书类。其中又分为两类:一是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长49.8—54.3厘米,宽2.6—4.3厘米,厚0.4—1厘米。由右至左直行书写,内容分单行或数行不等。从券书上可看出孙吴时长沙郡佃户租佃土地须向官府交纳钱粮、布匹、赋税的数额。二是官属各机构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如“中仓 史黄讳起嘉禾二年三月所受三州仓运嘉禾六年杂米。”
2、司法文书类。这类简牍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形制为尺牍,长23.4—25厘米,宽6—6.9厘米,厚0.6—0.9厘米。字迹大多清晰,直行书写,木牍上均有上下二道编纶的痕迹。
3、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及有关事项。形制除少量的木牍外绝大部分为竹简。
意义
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3 09: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