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反应
化学术语
赫克反应(Heck反应)也称沟吕木-赫克反应(Mizoroki-Heck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或三氟甲磺酸酯)与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偶联反应
简介
赫克反应, 它得名于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人沟吕木勉,赫克凭借此贡献得到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历史
在 Fujiwara (1967,藤原祐三)[7] 和 Heck(1969年)[8] 此前对芳烃与烯烃以及芳基卤化汞(ArHgCl)与烯烃在定量钯(II)催化反应的研究的基础上,1971年,日本化学家沟吕木报道了乙酸钾作碱和氯化钯催化下,碘苯苯乙烯甲醇中、120°C和加压的条件下偶联二苯乙烯的反应。
反应机理
Heck 反应的催化循环是围绕催化的钯中心而展开。循环中所需的活性钯(0)一般是由钯(II)前体在反应中原位产生,[10] 例如,乙酸钯可被三苯基膦还原为双(三苯基膦)合钯(0) (1),进入催化循环,同时三苯基膦则被氧化为三苯基氧膦。
循环中,首先是电子不饱和的含钯物种 (1)与卤代烃氧化加成,钯插入到卤-碳键中。然后,钯原子与烯烃作用产生π配合物 (3),配位的烯烃再顺式插入到钯-碳键中,得 (4)。 (4) 经旋转(未画出)异构化为扭张力较小的反式异构体后,发生β-氢消除,获得另一个钯与烯烃配位的中间体 (5)。(5) 经解配,即得反应产物烯烃,同时还产生钯(II)物种 (6),而 (6) 在碳酸钾作用下发生还原消除,又转化为 (1),从而获得再生。可见,反应中用到的碳酸钾是计量的,但钯却是催化性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4: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反应机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