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白甲鱼
鲤科白甲鱼属动物
多鳞白甲鱼,是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鱼类。多鳞白甲鱼体稍狭长,侧扁。头短。吻钝,吻皮伸过吻端向后包至上唇基部。口下位,横裂,略呈新月形,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常具锐利的角质缘。下唇限于口角,唇后沟很短,左右间距很宽。须2对,吻须极细小。鳃耙短小,排列紧密。咽齿匙状。鳞中等大,胸部鳞小且埋在皮下。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较近于吻端,无硬刺,外缘微凹。尾鳍叉形。腹膜黑色。体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鳞片基部具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
形态特征
体较细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稍长。吻钝;吻皮下包盖住上颌边缘,仅露口角处上唇,与前眶骨交界处有一明显的裂沟。口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口裂较宽。下颌裸露具锐利的角质前缘。下唇仅限于口角,唇后沟长接近于眼径的1/2,须2对,极细小。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距眼前缘较吻端稍近。眼中等大,在头的中上方,其上缘与鳃孔上角成一水平线。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连于峡部。
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基无鳞鞘,腹鳍基外侧具一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自鳃孔上角入后稍下弯,至胸鳍上方后平直地伸入尾柄中央。吻端多有珠星。背鳍外缘微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半部分节,后缘光滑;以第一根分枝鳍条最长,短于头长;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远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稍圆,不达尾鳍基。尾柄较粗。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略大于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细长,齿面匙状。鳔2室,前室长椭圆形室细长,为前室的2.5倍左右,腹膜黑色。
生活习性
多鳞白甲鱼为暖温性淡水鱼类。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分布范围窄,如泰山种群,在泰山主峰泻下的各水流中均有踪影,但海拔270米以下未见其存在,有“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麻塔和麻套均为当地村庄名)之说。常借山涧熔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越冬,10月之后入泉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泉,出泉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出泉时头朝下、尾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天内离开越冬处。生长速度缓慢,尤其是10龄之后。生存水温4-26℃,低于2℃时会被冻死,高于28℃时会被热死,生长和生殖的最适水温为18-24℃。
多鳞白甲鱼属杂食性,主要摄食体壁较薄的水生昆虫(如摇蚊的幼虫或成虫、黑纹石蚕的幼虫或茧、白川谷蜉蝣的稚虫、石蚕的幼虫、黑蚂蚁)等无脊椎动物,也摄食藻类(如螺带水绵、短发状绿苔)。取食砾石表面的藻类时,先用下颌猛铲,然后翻转身体,把食饵嬲人口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东泰山的溪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雄鱼3龄、雌鱼4龄达性成熟,怀卵量0.60-1.20万粒,一次产卵型,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砂砾底质的溪流中产卵,初排出的卵子饱满游离,橙黄色或淡黄色,附着于砂砾上孵化。
人工繁殖
选择2-3龄多鳞白甲鱼60尾,雌、雄鱼个体重100-200克,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为避免亲缘关系较近,雌、雄鱼是从两个水域分开购买的。成熟雄鱼胸鳍鳍条及身体有明显的粗糙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柔软、胸鳍鳍条及身体光滑,轻压腹部可见少量卵粒流出。
亲鱼池为环形水泥池,池长20米,内径宽2.5米,水深1.5米,池底铺设有供水管道,能人工控制池水流速,使多鳞白甲鱼长期处于流水状态的环境中。水源为小漩水库水,水质优良,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养殖技术
鱼苗培育
在鱼苗放养前3天,将开口苗培育池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洗刷干净加入新水,鱼苗下池时,孵化槽与培育池的水温要基本一致。放苗密度为500尾/平方米,鱼苗入池后,若轮虫量不足,要及时加入豆浆或挤碎的熟蛋黄,一般每天早上泼洒一次,每次泼洒量按水的浑浊程度和蛋黄小颗粒是否有剩余而定。5天后,鱼苗长至1.5-2.0厘米,改喂较小的鱼虫,每天投喂两次,投喂量以保持培育池内一直有少量活鱼虫为准。待鱼苗全长达3厘米左右时,即可转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鱼种培育
在鱼苗放入鱼种培育池前7-10天,应用生石灰对鱼种培育池带水消毒,鱼种放养前1天,放几尾鱼种进行试水,确定水体毒性已消失后即可放鱼种。转池后,鱼种可能体表受伤,需用4%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处理。在鱼种阶段饲料的投喂为每天2-3次,具体根据水温和鱼种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池水交换根据水质状况进行确定。每天坚持巡池,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内陆鱼类)——易危(VU)。
列入《中国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4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