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反气旋
反气旋中心
赤道反气旋,是指出现在赤道缓冲带的内反气旋。赤道缓冲带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加强发展,形成反气旋中心。
简介
赤道反气旋(equatorial anticyclone),也称赤道高压,发生在赤道缓冲带内的反气旋。在赤道东太平洋,由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获得反气旋涡度,逐渐折向东再折向南,最后切断而形成。
形成方式
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赤道反气旋的形成则有四种方式:(1)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赤道后折向再切断而形成;(2)赤道缓冲带被热带、副热带伸向赤道的波动切断而形成;(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伸向低纬的部分断裂而成;(4)赤道缓冲带北移加强过程中,带内形成闭合反气旋。
移动特点
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在两周左右,水平尺度平均为1500-2000km,垂直厚度多在500hP等压面以下,而以在850hPa高度为最强。其中心轴随高度向北倾斜,中心附近为正散度、负涡度区,有下沉运动。它多数自东向西移动。在赤道反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台风容易出现复杂多变的路径
结构及其移动规律
热带辐合带的向赤道侧出现的反气旋天气系统,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闭合的高压中心,即赤道反气旋。赤道反气旋也是一种低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资料显示7-9月在15-10°N、90-140°E范围内,平均每年山现赤道反气旋达22个。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故也主要着眼于90-140°E之间赤道以北的赤道反气旋。
赤道反气旋的生成
通过1987-1991年8、9月份天气图分析发现,赤道反气旋的生成主要有三种方式。
(1) 赤道缓冲带生成赤道反气旋
赤道反气旋的生成多数与赤道缓冲带有关,仅1987年8月就有这种赤道反气旋7个(见表1),此类赤道反气旋为澳洲冷高东北侧强东南气流越过赤道发生转向,生成赤道缓冲带,赤道缓冲带北伸的高压脊发生断烈而形成的。
(2) 副高南撤断裂产生赤道反气旋
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当西风槽加深,并伴有强大冷空气东移时,由于冷平流的不断注入,西太平洋副高将减弱,东退南撤,南撤的副高脊在15°N以南发生断裂,则生成赤道反气旋,如1991年9月18日,菲律宾以东洋面,850hPa天气图上生成的赤道气旋就是如此。
(3)恢复性填塞生成赤道反气旋
通过分析,发现有些赤道反气旋在其生成过程中,台风和热带气旋构成的热带辐合带在赤道反气旋生成之前就存在,赤道反气旋生成之后,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重叠,热带辐合带仍存在,随着热带气旋、台风的急速西行、北上,关岛附近的低压带消失,生成了赤道反气旋。显然,由于热带副合带的阻挡,西太平洋副高无法南落生成赤道反气旋,而赤道反气旋南部赤道附近又为东北气流控制,而非东南越赤道气流,所以也不是赤道缓冲带生成赤道反气旋。那么,这种赤道反气旋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注意到其生成之前,关岛附近有较为深厚的低压系统,随着该低压系统的快速移出或消失,原低压系统地区,就会出现高压系统的恢复、堵塞,于是,形成了赤道反气旋。
赤道反气旋的结构及其移动
(1) 赤道反气旋是一种空间尺度约为1000km左右,一般持续几天的大气尺度系统,它在中、低层较明显,高层看不出来,中低空温压场对应一致,高压中心轴线向北倾斜,对应暖区,尤其其北侧为暖中心,这与北侧西太平洋副高和热带辐合带中的台风活动有关系。
(2) 赤道反气旋在高层偏东气流的引导下,有自西向东移动的趋势,考虑到其生成的不同特点,又可主要分为西北型与西一西南型两类。
A、 西北型
当赤道反气旋由赤道缓冲带生成时,由于其生成特点,是南半球气流越赤道北上转向而形成,具有北上趋势,其西部又有越赤道气流引起的西南气流,使赤道反气旋移动发生有偏,形成西北行(包括偏北行)。如1987年8月中旬缓冲带北伸,于菲律宾东南部生成赤道反气旋,北北西行,18日与西伸副高合并,于南海北部消失。
B、 西—西南型
这类赤道反气旋多由西太平洋副高南退断裂产生,具有南下趋势,故赤道反气旋西行或西南行,常与赤道缓冲带合并。如1987年8月下旬副高南落,23日于850hPa。出现赤道反气旋,偏西行,至26日与赤道缓冲带合并,消失于孟加拉湾。
赤道反气旋对台风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的影响
我们知道越赤道气流形成缓冲带是赤道反气旋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在125-130°E附近,在菲律宾东南转向成西南气流;二是在110-115°E附近的加里曼丹岛上空越过赤道,在南海南部转向成西南气流。故赤道反气旋也以该两地为多,我们称菲律宾东南的赤道反气旋为东赤道反气旋,加里曼丹岛上空的为西赤道反气旋。
过去,人们就赤道反气旋对台风的影响的研究以西赤道反气旋为多,对东赤道反气旋则涉及较少。通过1987-1991年台风资料的分析发现,东赤道反气旋对台风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1) 东赤道反气旋的生成,与北面副高配合,使关岛至菲律宾的热带副合带加深,反气旋北部西南气流有利于该热带副合带内扰动的产生,进而有利于台风的发生与发展。如9120号台风,1991年9月19日开始通过赤道反气旋与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热带副合带,强度加强,9月23日移出时,中心风速由40m/s增至55m/s。
(2) 西北型东赤道反气旋的生成,会促使赤道缓冲带振幅加大,有利于诱发或加强赤道波,进而对台风路径的异常产生影响,如8711号台风,8月25日,缓冲带生成东赤道反气旋,26日低层赤道波振副加大,东赤道反气旋中心北上,台湾、菲律宾的西南气流加强,台风于30日转为北上,之后东北行。
(3) 东赤道反气旋对台风也有引导作用。当副高相对较弱,而东赤道反气旋较强时,在西南气流引导下,台风会发生转向。如8921号台风,1989年9月12日08时,台风移至台湾北部,500、700、850hPa各层高度场都可见到副高脊线在台风北侧,但比较弱。500hPa上西风带平直,无大的西风槽脊活动,若不考虑东赤道反气旋的作用,台风应仍以西北移动为主。但850hPa天气图上,台风东南部有一较强赤道反气旋,并给台风提供了12m/s以上的西南气流。9月12日20时,台风开始东北行,直至消失。
(4) 东赤道反气旋西北行至南海附近时,同样可以作为西赤道反气旋,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16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成方式
移动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