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绿林起义,爆发于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后期,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
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见两汉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的贫民数以百万计。
哀帝即位后,
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
孔光和大
司空何武等为此拟订了方案,但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
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和铁官徒起义,哀帝
元寿二年(前1),长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烧了武帝的
陵邑,
火光照见
未央宫。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
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汉。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内容主要是:恢复古代的
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筦,改革
币制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不仅遭到权贵富人们的反对,也给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以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各少数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天凤二年(公元15),
五原、
代郡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两年后,
临淮人瓜田仪在
会稽长洲起义,
吕母在海曲起义,杀
海曲县宰。各地分散的农民起义,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
农民战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
王匡、
王凤领导的
绿林军;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
樊崇等领导的
赤眉军;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
铜马军。
天凤四年,
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
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
起义军以绿林山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
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
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
王常、
成丹率领,西入
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
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
随县时,平林人
陈牧、廖湛率众响应,又称平林兵。
绿林军起义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
刘玄投奔平林义军,为安集掾。
南阳大地主刘、
刘秀(见汉光武帝刘秀)兄弟为了恢复
刘姓统治,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部署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称为舂陵军。舂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准备进攻
宛城(今河南南阳),被王莽军打败,乃与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