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史
199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赤峰史》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赫、苗泼、王德源、张建华、孟绍品、张式显、田广林。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系统的记述了赤峰地区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图书简介
赤峰地处伟大祖国北疆,素有首都北大门之称。在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四百万勤劳 、勇敢的各族人民。
几千年来,先后有东胡、乌恒、鲜卑、库莫溪 、契丹 、女真、 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之上,这里成了我国古代北方各族活动的大舞台。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驰名中外的“红山文化”、“夏家店青铜文明”。这里又是商族、 山戎和乌恒族、 契丹族兴起的摇篮和故乡,中国“龙”文化也从这里发源,可以肯定的说,赤峰市和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对这里实行了管辖和分封,从而把蒙古游牧文化也传播到这一地区。正因为如此,早在明清时期,在这里就逐渐地形成了盟旗制度以及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到了近代,在全国革命形式的影响和推动下,这里的各族人民也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特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赤峰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更广泛的革命斗争,终于赢来了胜利的曙光,到公元1949年,赤峰人民获得了新生和解放。
赤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发展的局面。
赤峰史》的出版,将会队全市人民进一步了解赤峰的过去,热爱赤峰的今天,建设赤峰的未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中,《赤峰史》必将成为一本不可缺少的教科书。
图书目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两河”流域是赤峰历史的摇篮
第一节 赤峰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赤峰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二章 契丹兴起前的赤峰地区各族
第一节 夏、商时期活动在赤峰地区的各民族
第二节 西周以后活动在赤峰地区的各游牧民族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赤峰各族
第三章 赤峰地区是辽朝的统治中心
第一节 赤峰地区是契丹族兴起的摇篮
第二节 辽王朝在其统治中心推行的政策
第三节 辽代赤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辽代赤峰地区的文化
第五节 金朝在赤峰地区的统治
第四章 蒙古帝国在赤峰地区的分封和元朝的统治
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与蒙古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弘吉刺部特薛禅家族的封地
第三节 元朝在今赤峰市全境的行政区划
第四节 从大都通往北京的驿站和从北京站通往边陲的站赤
第五节 红巾军起义和元顺帝败走应昌
第六节 元朝时期赤峰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第五章 明王朝对赤峰地区的经略和漠南蒙古在这一地区的活动
第一节 明初与北元的战争
第二节 蒙古各部的纷争与达延汗统一蒙古
第三节 兀良哈三卫
第四节 林丹汗与后金的战争
第五节 明朝时期在赤峰地区的行政设置
第六章 清王朝对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的辖制
第一节 清朝统治蒙古的政策与制度
第二节 清政府对蒙古贵族的笼络和怀柔政策
第三节 发生在赤峰地区的乌兰布通之战
第四节 昭乌达和卓索图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第七章 赤峰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中赤峰各族群众的抗英斗争
第二节 白凌阿起义
第三节 金丹道“扫胡灭洋”与滥杀无辜
第四节 西方宗教的传入和人民反教会的斗争
第八章 鸦片战争后赤峰地区的形式
第一节 清末的“移民实边”政策和林西县的建置
第二节 贡桑诺尔布及其在喀喇沁旗的革新
第九章 辛亥革命后赤峰地区的政局
第一节 日俄侵略赤峰活动的加紧
第二节 赤峰人民饱受直奉战祸之苦
第三节 蒙古王公的分裂活动及其失败
第十章 赤峰地区近代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从单一经济向多种经济结构的过渡
第二节 外资入侵对赤峰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十一章 赤峰地区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革命的启蒙时期
第二节 赤峰地区的农民斗争
第三节 内蒙人民革命党在赤峰地区的活动
第十二章 赤峰人民沦落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之下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赤峰地区
第二节 日伪对赤峰地区人民的法西斯统治
第十三章 赤峰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一节 反满抗日活动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
第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
第一节 东蒙自治运动
第二节 东西部自治运动的统一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昭乌达、卓索图盟分会和各旗支会的建立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第五节 昭乌达、卓索图人民的武装斗争
第十五章 人民解放战争在赤峰的胜利,各族人民的彻底解放
第一节 赤峰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国民党对赤峰的争夺和赤峰“军调小组”的斗争
第三节 粉碎蒋军对赤峰的进攻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生产救灾
第五节 赤峰军民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参考资料
赤峰史.出版物数据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16:35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