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科大学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赣南医科大学(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1941年3月16日,经江西省政府决议,创立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4月筹办,7月招生,8月1日正式开学。
1944年12月,日军占领赣州前夕,学校被迫宁都县云田乡布头村,租用民房办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赣州,并保留了宁都分校继续办学。并于当年在上饶建立分校。
1946年,因省教育厅政策,宁都、上饶分校开始独立办学。
1947年9月,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
1949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
1951年,赣州市立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并入学校;同年,江西省第四医士学校和江西省第七医士学校创建。
1953年,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江西省第四医士学校合并组建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吉安第七医士学校撤销,学生并入学校。
1958年,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升格为赣南医学专科学校。
1959年,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赣南医学院。
1962年,赣南医学院改建赣南医学专科学校,赣东大学(医科学生)、井冈山大学(医科学生)、景德镇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并入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同年,赣州专署指定赣州专区人民医院、赣州专区妇幼保健院、赣州市立第一医院为学校教学医院。
1963年,学校成立科委会。
1968年12月,赣南医学专科学校改建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人员学习班。
1969年11月,更名为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
1972年1月,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更名为赣南卫生学校。
1974年6月,赣南卫生学校恢复大专体制,升格为赣南医学专科学校。
1982年4月,学校开始准备升格为五年制本科学校。
1983年,学校首创“生理卫生师资兼校医”专业,后定名为“学校医学”专业。
1984年4月和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发布通知,将赣州市第一医院和赣州专区妇幼保健院分别列为学校的第二、第三附属医院。
1988年4月,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赣南医学院,同月,杨成武将军题写校名;9月27日,学校举行赣南医学院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
1993年6月,学校被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7年,国家教委公布学校为本科教学评估合格学校。
2005年,赣州铁路医院并入赣南医学院;同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
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9年起,与苏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21年,获批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建设单位。
2023年9月7日,龙南市人民政府、赣南医学院共建赣南医学院龙南校区项目签约仪式在龙南市举行。1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赣南医学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1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赣南医学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同时撤销赣南医学院的建制。
2024年1月21日,学校举行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建设项目启动仪式。4月,学校被评为“2023年度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5月1日,赣南医科大学揭牌活动在赣南医科大学黄金校区举行。8月2日,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揭牌在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9个院系,开设有本科专业3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2个,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5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07人(其中教授职称1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双千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90人次,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9人。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699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4个;有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部级项目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有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省一流本科课程、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部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60余项,有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11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团队8个。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2-2023学年,学校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与改革项目31项,建设经费42万。
学校学生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铜奖”1项,全省“银奖”1项,全省“铜奖”2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全省“三等奖”1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是“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成立理事单位、“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和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开展了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出国实习、出国访学等各类师生海外交流项目;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学校在美国林肯纪念大学建立了师生培训基地,与德国心脏中心(柏林)互为协作单位。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24个;与赣州市政府、章贡区政府及中国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团队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基金项目2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1项;相关成果在《Cell》《Lancet oncology 》《European Urology》《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授权专利370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44.15万册,电子藏书231.2万册。截至2024年2月,学校图书馆纸质期刊929种(996份)、电子图书231.20万册、电子期刊93.7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1个。
赣南医学院学报》是赣南医科大学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性刊物,月刊;主要刊登医药卫生方面学术研究论文,设有专题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公共卫生与管理、综述、护理研究、个案报道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说明:
徽志以“赣南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GMU”为设计元素,变形为一组奋飞的鹏鸟(鹏鸟由近及远,从而有颜色深浅之分),图形整体似双手捧起红“十”字的情形,图案主体下方“1941”为建校时间,外圈中文校名“赣南医科大学”对比后选用毛体字 (“科”和“大”与原字体样式和笔画粗细相当,形成统一和谐,更是一种传承和接续)与英文校名“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和谐形成一圆形。
学校校旗为标有学校徽志加中英文校名的旗帜,为黄底红字或蓝底白字。
精神文化
立德立行,求是求新
学校校歌为《我们是新时代的赣医人》。
社团文化
赣南医科大学大学生社团指导与服务中心是学校五大校级学生组织之一,简称“社团中心”。社团中心由综合办公室、社团建设部、策划运营部、组织宣传部、财务部,五大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学生社团相关工作。社团中心以“凝聚社团力量,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服务自我、服务同学和服务学校”的功能,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青春正能量。社团中心将学校多元化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理念展现于学生社团活动之中,切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材。社团中心于每年9月招新。社团中心还负责举办“社团之夜活动颁奖典礼”等活动。
赣南医科大学学生会是在校党委领导、江西省学生联合会和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赣南医科大学本科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学生会以“全心全意服务同学”为宗旨,下设综合办公室、组织宣传部、文体艺术部、学术创新部、素质拓展与权益部五个部门。学生会通过开展有益于同学身心健康的学习、文体、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全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校区情况
黄金校区
该校区位于赣州市蓉江新区和谐大道1号。占地面积约1700亩,总建筑面积679394㎡,其中已建建筑面积210000㎡,计划新建建筑面积469394㎡。建有教学实验楼、综合楼、图文信息中心、科研大楼、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
章贡校区
该校区位于章贡区医学院路1号,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研室及大楼位于章贡校区。
龙南校区
龙南校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外环路1号。2024年1月,龙南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8月2日,龙南校区正式揭牌。同年9月,龙南校区首批新生入学。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赣南医科大学.
学校标识.赣南医科大学.
科研机构.赣南医科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2: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