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王十七管记
唐代高适诗作
《赠别王十七管记》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为赠别之作,以悲哀的自述经历开篇,然后称赞了王悔的慷慨好客,善于谋划,同时对时局作出诸多评述,抒发了抑郁、矛盾的心情。全诗基调悲伤,情感隐晦,转折突兀。
作品原文
赠别王十七管记①
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②。
晚节踪曩贤③,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④,门外多酒债⑤。
产业曾未言⑥,衣裘与人敝⑦。
飘飖戎幕下⑧,出入关山际。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⑨。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星高汉将骄⑩,月盛胡兵锐⑪。
沙深冷陉断⑫,雪暗辽阳闭⑬。
亦谓扫欃枪⑭,旋惊陷蜂虿⑮。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漠书⑯,已筑长安第⑰。
画龙俱在叶⑱,宠鹤先居卫⑲。
勿辞部曲勋⑳,不藉将军势。
相逢季冬月㉑,怅望穷海裔㉒。
折剑留赠人㉓,严装遂云迈㉔。
我行将悠缅㉕,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㉖。
随波混清浊㉗,与物同丑丽㉘。
眇忆青岩栖㉙,宁忘褐衣拜㉚。
自言爱水石㉛,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㉜,翻然重菅蒯㉝。
恒深取与分㉞,孰慢平生契㉟。
款曲鸡黍期㊱,酸辛别离袂㊲。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㊳,游燕往无说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㊵。
倏若异鹏抟㊶,吾当学蝉蜕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王十七: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下掌理文牍的管记王悔。《旧唐书·张守珪传》:“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即可突于)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即屈烈)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馀众以降。”事在开元二十二年(734)。
②薄宦:卑微的官职。
③曩(nǎng):过去,以往。
④食客:旧时寄食于高官显宦家中,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效力的门客。此指宾客。
⑤酒债:因赊饮所负的债。孔融《失题》:“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此二句意谓王悔乐善好施,宾客盈门。
⑥产业:私人财产。
⑦衣裘:《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⑧飘飖(yáo):即飘摇。
⑨立谈:比喻时间短暂。边计:安定边塞的计策、谋略。
⑩星高:古人认为帝王将相与天上星宿相应,太白为将星。星高预示大将出征战事有利。《隋书·天文志》:“大将星摇,兵起,大将出。”
⑪月盛:犹月满。《左传·成公十六年》疏:“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兵尚杀害,阴之道也行兵贵月盛之时。晦是月终阴之尽也,故兵家以晦为忌说为古代迷信说法,月主胡族。《史记·天官书》:“其西北,则胡、貉、月氏诸衣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太白主中国,而胡、貉数侵略。”
⑫冷陉(xíng):古山名。一说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坝后;一说即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南的奎屯山。唐时为契丹、奚、霫三部族的界山。
⑬辽阳:指今辽宁辽阳一带。《汉书·地理志》:“辽东郡有辽阳县。”《新唐书·地理志》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太宗亲征(高丽),得辽东城,置辽州”。
⑭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是凶星,主不吉。《尔雅·释天》:“彗星为攙枪。”此处指契丹。
⑮蜂虿(chài):蜂和虿,都是有毒的螫虫。比喻恶人或敌人。此二句即写王悔开元二十二年深入契丹之事。
⑯绝漠书:求援之信。《后汉书·西域传》序:“浮河绝漠,穷破虏庭。”李贤注:“沙土曰漠,直度曰绝也。”
⑰长安第:《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二十三年春,守珪诣东都献捷……廷拜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此句写张守珪在对契丹战争胜利后迅速回京受封赏。
⑱画龙:即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⑲宠鹤:春秋时,卫懿公喜欢养鹤,外出时连鹤也乘轩车。当要和敌人打仗时,兵士们说,平日待鹤那么好,叫鹤去打吧!卫国终于被灭。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后以“宠鹤”比喻受帝王宠爱滥居禄位者。居:明活字本作“归”。
⑳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借指军队。
㉑季冬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
㉒穷海裔:偏远的海边。
㉓折剑:《战国策·赵策》:“马服君(赵奢)曰:‘夫吴干(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画,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
㉔严装:装束整齐,整理行装。
㉕悠缅:久远,遥远。
㉖临深诫:告诫别人行事要小心谨慎。
㉗随波混清浊:即随波逐流之意。《楚辞·渔父》载: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遇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牌?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㉘与物同丑丽:即沉鱼落雁之典,本意指鱼鸟不知分辨美丑。《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㉙青岩:青山。青岩栖,即隐居之志。
㉚褐衣: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借指贫贱者。褐衣拜,即贫贱时结交的朋友。
㉛水石:清水白石。爱水石,与“青岩栖”意同,指隐居之志。爱,《全唐诗》下注:“一作偕。”水,明活字本作“冰”。
㉜松筠(yún):松树和竹子,比喻坚贞的节操。此处指代身份高贵的人物,与下“菅蒯”相对。
㉝菅蒯(jiān kuǎi):茅草之类,可编绳索。比喻微贱的人或物。
㉞取与分:该取则取、该与则与的本分。
㉟平生契:平生的交情。契,契阔,相交。
㊱鸡黍期:即鸡黍约。东汉范式在他乡与至友张劭约定,两年后当赴劭家相会,劭约以鸡黍饭相待。至其日,式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㊲别离袂(mèi):离人的衣袖、衣服。代指别离。
㊳适赵非解纷:指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善出奇谋,曾为赵国解邯郸之围。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孝成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因此撤军。鲁仲连功成不受爵,退而隐居。
㊴游燕往无说:指战国时苏秦游说燕文侯之事。《战国策·燕策》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则国必无患矣。’”此两句反用典故,谓自己不能像鲁仲连、苏秦那样施展才能为国效力。往,《全唐诗》下注:“一作独。”
㊵翮(hé):羽毛中间的硬管。
㊶鹏抟(tuán):大鹏展翅盘旋而上。比喻人之奋发有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㊷蝉蜕: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比喻洁身高蹈,不同流合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白话译文
我那些旧日的朋友都音信杳然,居官卑微,空度了几多年华。
你的节操直追先贤,你雄浑的诗文的当世最好的。
你的厅堂之中坐满了食客,对外还欠着许多酒债。
你从不言及财产积累之事,与朋友共衣,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
你供职幕府,随军转徙,出入于关隘山峰之间。
苦战之时不以所谓豪情壮志为意,瞬息间并能拿出安定边塞的妙计。
云雾、沙尘在风中回旋、聚散,天穹空旷高远。
月盛星高,战斗十分频繁,当此之时唐军将领却十分骄纵,而胡人军队锐气正盛。
沙漠渊深阻断冷陉,雪天里天光暗淡,辽阳城门紧闭。
本来说要消弭兵患,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深陷敌阵。
先期归来的军队回来时说是打了胜仗,而逃回的骑兵却传来战败的实况。
军中远远地传来求援的文书,而主帅已在长安城中建起了自己的私第。
朝廷徒有好士之名,受到朝廷恩宠的败军将领反而先行返回了长安。
将领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不应凭借将军的威势。
我们的冬季之月相遇,惆怅地望着远方的海边。
解下长剑送给你,你将整肃衣裳踏上远行之路。
我离开家时就已充满了忧虑,到了这里又长期遭受阻绊。
我虽没有周济当代的谋略,却还算兢兢业业。
随着波浪或清或浊,和物体一样或丑或美。
闭着眼睛想着那栖居于青岩之间,忘却那追逐功名之事。
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贤良清廉之人为伍,与品德高尚的贤者相伴。
为何我与志行高远之人相伴,却仍然才质平平。
我一直十分谨慎于义利的取舍,哪里敢怠慢平素做人的原则?
此时我热情地招待你,可惜又要痛苦地和你分别。
我虽遇上好时候,惭愧的是不能树立美好的名誉和节操。
到了赵国却不是去排忧解难,到了燕国也没有达到游说的目的。
浩大的歌声正回荡在天空,遒劲的鸟儿正想着凌空飞翔。
你将如奇异的大鹏鸟那样,忽然间展翅高翔,我且学习那蝉蜕去外壳一般隐居去吧。
创作背景
此首五言排律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是高适送兵清夷军,在蓟北一带为曾任密州节度使张守珪管记的王悔送别之作。高适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在东北时即已结识王悔,故开篇云“故交”。王悔曾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帮助张守珪计折契丹王屈烈及权臣可突于;后来张守珪得罪,王悔亦受牵连,高适此次送兵到蓟北再次遇到王悔,故有是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前八句言王悔广交好施、文名冠世,却不得重用,空为薄宦,奠定全诗悲哀之基调。“飘飖”以下二十句,叙述王悔开元二十二年奇袭契丹立功之事,赞美其长于计谋、深入敌军的胆识谋略,惋惜其立功后不受重用的遭遇。“相逢”以下二十句照应诗题,写诗人与王悔的相交相别,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体现自己在出仕与归隐上的矛盾。“逢时”以下八句言己之不得志,勉励友人展翅高飞,声明自己要归隐蝉蜕。高适有从军边塞建功立业的志向,却长期不得意;王悔有过人才智与高尚品格,却横遭压制,二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此诗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所谓隐居不过是言不由衷的气愤之语,从中不难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矛盾与痛苦。
全诗以悲哀的自述开篇,承此而称赞了友人倜傥的风采,转而开始对边塞现实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复又言自己不得志的经历,最后勉励友人一番,赌气似的声明要隐居而去。其实诗人之所以对边塞事宜那么关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获得重用,因此,从内心讲,他是不愿意去隐居的,但现实又令诗人感到十分失望和无奈,内心十分矛盾。同时,诗人对边塞黑暗已有深刻认识,也预感到友人此去恐怕十分不利,却又不便明说,只是一个劲地称赞、鼓励,因此诗中多有转折突兀,前后矛盾之处。
名家点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高级讲师石素真《浅论高适的送别诗》:“堂中皆食客”用的是孟尝君爱养门客、招揽人才的典故。运用常见的、不加雕饰的、直白的语言,能够达到流畅自然、真情流贯其中的效果,足以见出高适驾驭语言的功力。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11:5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