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竞争是跨越行业的竞争。我们一提到行业就会提到某某企业是做什么的,不同的行业表现为不同的产品市场,比如食品市场、电器市场、金融市场等,并在各自的产品市场上进行竞争。与产品不同的是,就其本质而言,资本是没有区别的,这就使得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进入别的行业进行竞争、抢夺利润成为可能,资本竞争成为不受产品载体束缚的跨越行业的
竞争。在现在的条件下,企业很容易投资多个行业,尤其是利润高的行业,如有名的日本SONY公司不但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如影碟机、磁带,而且通过并购进入了影视和娱乐行业,如有名的SONYMUSIC。因此,在资本竞争时代,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
潜在竞争对手。
2.资本竞争是超越国界的竞争。资本已经突破国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寻求利润,发达国家已经由以前的商品输出转为现在的资本输出。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资本更是大量流入我国,我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这些资本很多通过并购形式进入我国。如2002年有名的阿尔卡特并购上海贝尔、爱默生收购安圣电气等。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2004年美国AB啤酒公司收购哈啤进行全国战略布局等。外资的进入将使我国企业的投资主体更加复杂,资本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将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的竞争。企业家对此一定要有准备。并且要有走出国门,向别国输出资本、赚取利润的雄心和胆略。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迈开了步伐,例如中国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商TCL同意以多数股份参股,与法国汤普森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生产电视机和
DVD播放机,这项交易使这家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之一。这家企业把TCL在中国、越南和德国的企业,及汤普森在泰国、波兰和墨西哥的企业整合到了一起,以使其资金和技术及生产销售有效配置,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一,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通过竞争实现的。首先,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资本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会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力时间。资本家的这些做法会遭到工人的反抗。因此,两者的斗争是激烈的。其次,资本家之问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资本竞争是资本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资本竞争是资本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资本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竞争才作为外在的必然性现实地暴露出来。第一,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通过竞争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生产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
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提高
劳动生产率来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但是竞争作为强制规律,迫使它的竞争者,即其他资本家,也采用新的生产方法。这种竞争的结果就是整个资产阶级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
第二,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即积累,既是资本的内在冲动,也是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所驱使。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
第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如果商品按照价值出售,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或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等量资本会获得不同的利润率。这是与资本的本性不符的。资本的本性要求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是通过部门之间资本的竞争实现的。这种竞争,导致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出,投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同时,新增资本也会投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各个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从而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四,竞争对商业利润、利息和绝对地租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首先,商业资本作为在流通领域内执行职能的资本,也要取得平均利润,这是通过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实现的。其次,在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比例是由竞争决定的。“在这里,竞争并不是决定对规律的偏离,而是除了由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之外,不存在别的分割规律,因为……并不存在‘自然’利息率。相反,我们把自然利息率理解为由自由竞争决定的比率。”再次,马克思运用农业中存在土地所有权垄断排斥竞争的原理,说明了绝对地租的形成过程。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但单是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绝对地租的存在。因为在工业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但由于存在竞争,因而在工业中形成平均利润率,使工业品按生产价格出售。而在农业中,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资本的自由转移、自由竞争受到了阻碍,从而使农业中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不会参加社会总资本的
利润平均化过程而留在农业中,形成了绝对地租。
第五,作为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竞争掩盖了资本主义各种收入的真实源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鼓吹“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他们借助于竞争,来说明这三种收入的决定问题。马克思指出竞争是一种假象,它不可能说明收入最终决定问题。例如工资,离开了价值概念,只能用劳动力的供求解释它的决定问题。马克思指出:“假定劳动的需求和供给相抵,那么工资又是由什么决定呢?由竞争决定。但我们正好假定不再由竞争决定,假定竞争已经由于它的两种相反的力量的平衡而不起作用。”可见,不能由竞争说明工资的决定问题。再如平均利润,离开了价值概念,也只能用部门之间资本家的竞争解释它的决定问题。马克思指出,这种竞争已经以利润的存在为前提。竞争只能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竞争不创造利润。利润的水平,在平均化过程发生的时候便形成了。竞争不过使它提高或降低,但并不创造它。”可见,用竞争解释各种收入的决定问题掩盖了各种收入的真实源泉,并导致对
劳动价值论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