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生
具有潜在优秀特质的在校生群体
广义上说,资优生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和学生群体;从狭义上说,资优生是指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一般来说,资优生群体,其共同特征是:智商较高、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优秀特质的在校生群体。
定义
习惯上都认为的好学生是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表现优秀的学生,这其实是属于肯定性评价。而资优生作为资质优秀的学生,它所强调的是具有发展成优秀学生的可能性,是属于发展性评价,因此它不同于“优秀生”,也不同于“绩优生”、“特长生”和“智优生”。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主要从资优生特质、测试指标、鉴别选拔等方面进行论述。如著名学者克拉克认为认知特质、情意特质、感官特质、直觉特质、社会特质优异的为资优生。美国联邦教育署1972年也对资优生作了定义:将普通智能、特殊学术倾向、创造性思维、领导能力、视觉与表演艺术、技能六项展示成就或潜力的高度表现者,称之为资优生或特殊才能者。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从培养未来“精英”人群的高度,分别制订了资优生教育计划。我国大陆地区极少使用资优生这一概念,而多用特长生、质优生、智优生、绩优生、超常生等概念来表示。
范围
知识面广博的成功人士是谓“通才”,如歌德、巴尔扎克学的是法律,却成了大文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也都不是什么状元。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是谓“偏才”,如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清华大学照样录取;河北考生张启东,三年高考数学、物理都是满分,可语文就是不及格,终被美国波士顿大学破格录取。专业对口的人才是谓“专才”,据不完全统计自1901年至1980年间,117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中成绩最显赫的11人,9位都是学物理的。但不管是“通才”、“偏才”还是“专才”,他们都无一不是人才,他们也都是所说的“资优生”。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在其103年的历史中共产生了34位两院院士,而据该校张邦浩老师调查研究后发现,院士在中学时的成绩虽大多优良,但并非都名列前茅,其中甚至有6人排名在后30%里,他们可能不是绩优生,但他们无一不具有潜在的优秀特质,他们都是资优生。
影响因素
(1)个人方面
资优生具有追求真理、不受拘束、独立思考及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异于普通儿童的特质,其个别的人格、角色压力、多样的性向与兴趣、完美主义等都将对其生涯发展历程有所影响。
1. 人格特质:包括自尊心、幽默感、自我概念、自我了解、自我效能、价值观及社会化的程度等。
2. 性向和兴趣:资优生都偏向多才多艺,兴趣广泛,造成生涯难以抉择。
3. 认知和发展:对成长历程、工作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其生涯准备与生涯期许。
4. 高度抱负水准:强迫性的完美主义者往往造成期望过高;害怕失败的动机或逃避成功的行为,也可能造成自我期望的过低。
5. 教育程度:大学的主修领域对事业的抉择有很大的影响。
6. 工作价值:事业往往是资优者自我表达的主要方式,不仅是个工作而已。
7. 工作经验:包括生涯准备度,是生涯决策的讯息来源之一。
8. 婚姻状态:影响情绪的成熟度、生活的满意度等。
(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透过角色模范的扮演,对儿童自我概念、职业动机及工作讯息来源的影响,以及身为儿童发展环境的提供者等种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生涯发展。尤其是对资优者的生涯发展历程而言,家庭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1. 父母的因素,父母的教育程度、期望、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 社会地位,家庭的社经环境、父母的职业。
3. 手足同胞,兄弟姊妹间的感情、相处方式、成就表现等。
(3) 学校方面
学校生活是莘莘学子生活的另一个重心,以往的研究若着眼于学校时,常常忽略了学校生活层面的交互影响。据研究显示,学校的师长、同侪常是影响资优者生涯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1.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对应方式等。
2. 同学:人际关系、互动方式、同侪影响等。
3. 教育措施:安置方式、设备、制度、学习气氛等。
(4) 社会方面
由于人无法离群而索居,且资优者背负高度的社会期望与资优标记,因此属于社会面向的影响因素,对资优者的生涯发展历程,益发突显其重要性。
1. 角色模式:认同的对象。
2. 性别角色的冲突:尤其是资优女性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冲突。
3. 他人的期望:资优的标记。
4. 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差异。
5. 良师典范(mentors):良师典范制度乃在协助学生为未来而做准备,可藉此了解及欣赏自己的潜能。良师的责任包括:倡导、示范、掌握时机、运用计划、架构、探索、引导经验、实际赞赏进步、增加任务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训练学生的专职、维持创造性的紧张以及实施间接教学等。因此,良师可以提供角色楷模的任务,并为有意义的生涯探索提供指引。
面临问题
(1) 个人和人际间的问题
1. 竞争剧烈。
2. 自我期许和他人期待的压力。
3. 自我怀疑、担心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资优。
4. 没有知己,别人不了解自己,希望被了解、被接纳。
5. 思考一些人生、哲学上的问题,易钻牛角尖,情绪为之起伏很大。
6. 害怕突显自己,而遭同侪的疏远和孤立。
7. 集中式的班级与普通班学生很少来往。
(2) 学习方面的问题
1. 升学主义的压力。
2. 时间安排上的困惑,用多少时间在升学科目上?用多少时间在课外阅读或充实课程上?
3. 自己的时间太少。
4. 班级活动与资源教室活动之间的“夹心饼”。
5. 排名的困扰。
6. 低成就的焦虑。
(3) 生涯方面的问题
1. 屈从于父母的期望或世俗的定位,选择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系。
2. 能力优异、兴趣广泛,在生涯选择上很难决定,而且担心自己的抉择不明智。
生涯课题
(1) 增加生涯活动与评估自我的机会
资优学生拥有较一般学生更为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对事物的理解亦可能有其独特模式,然而此等优势却未必显现于生涯上。许多研究均发现资优学生在生涯抉择上较一般学生有更大的焦虑与困难:资优学生因为缺乏直接接触工作世界的经验,因此其生涯抉择可能就局限于少数狭窄的领域之中;有研究发现高中资优生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愈趋以声望作为选择生涯方向的依据,如能随其生涯活动的增加,强化其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探索经验,将可增进其对自我的掌握、摆脱不必要的或跟本不存在的自我限制。换言之,高中资优学生需要更多考验与评估自我的机会。
(2) 自我定位
资优学生的潜能高于一般学生,其发展可能性亦较一般生大;但伴随而来与现实“妥协”(compromise)的方式与可能性亦不同于一般学生,而其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模糊状态与潜在的破坏性,将增加资优学生的困扰。大学资优学生的价值观普遍存在两类价值体系:(I)发迹主义者(careerists),以金钱为目标,不顾一切地只想早日发迹,视课业为无聊的活动,但不得不承认那是获得金钱报酬的必要条件;(2)知识份子(intellectuals),以课业学习本身为有意义的活动,着重专业能力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将引导资优学生如何看待其自我、如何定位与选择自己的生涯,事实上,资优学生极有可能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
(3) 性别角色
资优学生性别角色倾向的差异亦相当明显,对其生涯发展亦形成相当大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资优女生常有害怕成功的反应、降低其对学业与生涯的期望、生涯自我效能受限于传统角色,其生涯动机更受性别角色的影响,以致缺乏生涯准备度、相对地更重视人际关系与婚姻问题等情况,此等现象均值得在自我探索与定位中深加考虑。
事实上,资优生个人内在特质的发展与外在环境的压力与限制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父母、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对资优生的生涯抉择与发展都是重大的关键因素,如何协助资优生面对这些内外在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就涉及生涯辅导与谘商的问题了。
辅导与谘商
(1) 对生涯意义的探讨
一般的生涯辅导多将重点置于职业的探索与选择上,忽略对生涯意义的探讨,而传统评量模式以学生能力及兴趣去搭配某一职业的做法,徒然限制其可能的选择范围,根本无法给予学术资优学生任何帮助。事实上,职业仅为生涯中一项比较明显为人注意的部分,但它的功能与其说是寻找谋生的途径,不如将之视为个人对生命意义的展现,个人藉工作上的表现,实现其对自我的期许与对社会的责任,缺乏此种认识,即可能出现所谓的“存在的危机意识”。
(2) 增进自我认识
资优学生有较高的聪明才智,对问题的探讨比一般学生更为深入,但也可能因上述的原因而产生更大的危机意识。探讨资优学生的生涯发展,除需了解资优学生的个人特质之外,若能更深入地剖析其自我层面,探索其生涯定位与生涯发展历程的需求,并据以规划适切的辅导措施,则对资优学生的生涯发展应更有助益。换言之,辅导人员、教师和家长必须将支持与增强的重点放在其对自我的认识,而非其可以达成的目标上,亦即从资优的标签中解放开来,以真实的自我做为个人发展的机制,藉此以掌握生涯发展的方向,其生涯定位应有更稳定的基础,存在的危机意识亦始有可能转化为追寻自我的力量。
(3) 坚强的自我认定
有关杰出艺术家、科学家及运动员的研究,指出坚强的认定感是彼等之所以杰出的重要因素;自我的认定,事实上即是对生涯的方向与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同时亦愿意投入全部的生命,全力以赴,此种使命感正符合Knefelkarmp&Slepitza对生涯认知发展历程最高层级强调承诺与投入的论点。因此多位生涯辅导学者建议对资优学生的生涯辅导,除着重其兴趣或能力之探索外,更应将重点置于其价值观与心理需求的探讨上。心理学家Kelly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封的“科学家”,每一个人都有一套对人生的理念,可能这套理念不合理、不对时、不可行,但这套理念是最强有力的行动基础,因此如何进入当事人这套理念、甚至于其后设认知的历程之中,是辅导人员在设计谘商方桉、进行谘商辅导时必须确实掌握的重点。
总之,资优学生的生涯辅导,可藉由评量、辅导等方法,协助其统整所知觉的能力、动机、价值观,辨清其生涯的意义、进而认定其生涯发展的目标。此等辅导措施应及早实施,尽早提供生涯试探的机会,从各种教育活动中增加对自己与工作世界的了解,同时充分运用资优生的长处,提供多样化的思考素材与活动方式,挑战其自我概念与非理性的观念,使其生涯观经过现实的考验,更为明确而落实,更有效地落实其生涯的“自主”与“自我实现”。
心理状态
上海市教科院于近期对本市7所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资优生学习与生长现状”的调研,其中就反映出了资优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情况,结果令人堪忧。调查表明,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明显偏低,采用过激和极端行为方式的倾向较严重。学习动机与前途考虑较现实,但境界欠高,社会理想发展较迟缓。虽然正义感居于上风,爱国热情与民族尊严较强,但道德成熟度不高,道德判断能力发展较滞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资优生群体的客观存在,是通过现有办学和招生体制所确认的,相应的在德育方面,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资优生德育机制。这些经选拔形成的资优生群体,主要是对其学习情况的考核和选拔,但在德育方面则缺乏如同智育那样严格的考核和评价。
资优生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够;实践与行动水平有待进一步磨练;优越感比较强,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弱;自尊心强,害怕被人超越;注重个人专长,轻公益活动和体力活;心理脆弱,经得起表扬却受不起批评;人格有多变性等。
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显示,资优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著明显不同。一方面他们批判性思维发达,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价值标准吸收力和理解力明显较强。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合作精神,不愿助人,拒绝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在得不到承认时情绪往往容易波动。
德育培养
由于资优生今天是学校的“天之骄子”,明天是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国之栋梁”,因此,对资优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专家们纷纷表示,对资优生的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更重要的应该是德育的培养。专家也认为,对资优生的培养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问题,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专家提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渴求什么、困惑什么。还要探索德育的内容,如到底要教给他们什么。此外还应讲究教育的互动,让他们自己通过体验得出的结论可能比一味地灌输更为有效。专家特别强调,开展资优生德育工作应力求潜移默化,即德育内容需内化,德育目标隐性化。
专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家庭与自身的高期望带来的高压力所造成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校、家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实流行的“成功导向”,使得许多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于是在造就一个个学习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
教师应把德育教育和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使资优生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其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客观评价资优生。就是要正视资优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可迁就,一视同仁,以避免资优生孤立和疏远群体。要让资优生多面临一些挫折,让他们能忍受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或处分,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耐挫力。
教师要增强实践活动,培养资优生的集体荣誉感。由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多埋头于学习,很少和其他学生交流沟通,不会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应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资优生从“逼迫”逐步到“自觉自愿”地参加班集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和领悟民族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优”则更优。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并给予他们展示的空间。有关专家也提出,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从中培养他们志存高远的信念。教师也不应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此外,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或建立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目,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分析一些心理案例,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资优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16:46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