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科目是提供总括性的核算指标,如“
固定资产”、“
原材料”、“
应收账款”、“应付...经济用途等。
错误与舞弊
基层内部审计主要还是基于企业的
财务收支资料,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会计报表进行讲解,重点让各位了解各会计报表所涉及的
会计科目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及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
工作效率。同时在第三部分对各专题审计的重点进行讲解。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尽管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由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可以说是将各种资源转换为现金,并以现金支付债务,同时,
企业发生的经济案件大多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货币资金审计在内部
审计中非常重要。
货币资金包括
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就货币资金审计范围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⑴审查企业有关现金的内控制度;⑵核实
货币资金余额,包括核对总帐与明细帐,盘点审计日的库存现金,编制结帐日的全部银行对帐单余额调节表;⑶核实
现金、银行存款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
1.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的错误与舞弊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
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金收付手续混乱,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帐;二是钱帐不分,未实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三是
现金收支不及时入帐,坐收坐支现金,造成库存现金出现盈亏;四是超起点结算;五是
账务处理错误。
主要表现在:收入不入帐或少入帐,进行贪污;用非正式支付凭证、个人借据、白纸条充抵库存现金,或收入不及时入帐等手段,挪用
现金或
公款私存;采取收入不入帐,或伪造单据、虚列支出项目,虚报费用,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分工不细,未实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二是缺乏凭证审核制度;三是
企业与银行对帐不及时、不经常,造成银行存款日记账与
银行对帐单长期不符;四是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帐间及其各自与
会计凭证、其它有关帐户之间缺乏定期核对,以致造成帐帐、帐证等长期不符;五是银行提现
管理不严。
主要表现在:出借银行账号,为他人非法经济行为提供方便,私自收取好处费;早收晚解、早支晚付,打时间差,挪用企业资金,或虚立名目,以预付款名义将银行存款从银行划走,一年半载后再称货未购妥,退还前付款,或将收到的
未达帐项直接划走,不作帐处理,达到挪用企业资金目的。
账务正确性:审查帐证表的一致性和帐实的一致性。
合法性:审查有无超范围收支现金问题,乱开银行帐户问题,坐支、违规凭证抵库、公款私存、帐外公款、套取现金、代存代支、套取银行信用、出租出借账号或存款不入帐等问题。审查有关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注意原始凭证审核、
货币资金清点、日收日存、未达帐项调整等制度的执行情况。必要时,进行
资金的盘点复查。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审计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企业在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债权性资产,主要包括
应收帐款、
应收票据、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等。
1.应收款中的错弊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账目设置不合理、核算不详细、不清楚;二是审核不严,对应收帐款发生的原因审核不严,给作弊人以可乘之机;三是催收帐款不力,增加坏帐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主要表现有:利用应收帐款搞虚假销售,在下年销售中择机冲平,搞虚假利润,捞取政绩;年末调节应收帐款余额,搞虚假回收率;将应收帐款与应付(预收)款项对冲,转移收入;应收票据长期挂帐。
主要表现在:其他应收款记录内容不真实,将有些不应属于其他应收款核算内容的经济事项作为其他应收款处理;
账目设置不合理,核算内容不详细、不清楚;不及时催收清理,增加坏帐风险;将预付费用长期挂帐,不及时结转成本,形成潜亏;预付款项的核算不正确,预付业务超过国家或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等。
主要表现有:假借备用金之名,行挪用之实;凭空编制记账凭证,私自借款;或有关人员利用职权任意支取资金,并长期挪用不还;将代
客户垫付款项未用其他应收款处理,而是作费用处理,将收回的代垫款转为帐外资金,甚至贪污;将超支成本作为其他应收款挂帐,来年再转入成本或长期不处理,造成当年利润的不实及企业的潜亏。
应收票据的审查重点。分类:审查确认带息与不
带息票据是否分类核算;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票据是否分类核算;审查确认到期违约票据是否已转入应收帐款。所有权:查明有追索权的票据是否已列为企业的或有负债。票据利息核算账务核算的正确性:
审查确认利息收入是否已冲减财务费用。充分揭示:审查确认会计报表揭示了由票据贴现业务产生的所有负债,正确列示了
应收票据余额减除应收票据贴现后的净值。
应收帐款的审查重点。真实性:审查确认帐上记录的应收帐款是否存在,是否是可以收回的
债权,必要时,函证金额较大的帐项。计价正确性:
审查确认应收帐款净值是否等于应收帐款余额减坏帐准备。坏帐准备核算的合法性:审查确认
企业是否按规定比例提取坏帐准备,并按规定冲销。充分揭示:
审查确认会计报表正确反映了应收帐款的余额和净值。
预付帐款的审查重点。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确认每笔预付货款是否均有合同依据,所订货物是否均属企业生产需要;应函证重要项目的预付帐款,并调查长期挂帐的预付货款。
三、存货审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
1.存货中存在的错误
主要表现在:一是未按合规的程序签订购销合同,至使
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上当受骗;二是催货不及时;三是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四是长期不办理实物盘点,对材料库存量不能及时掌握,无序采购,造成大量资金被占用,同时造成
材料霉难变质及因技术进步形成的淘汰材料的增加;五将属于固定资产的机器设备列作低值易耗品,使用时一次打入成本,造成财务成果核算不准确;六是
存货成本计算不正确,随意扩大或缩小存货的计价范围,致使存货成本不实;七是以材料领用量作为耗用量,多余材料不办理退库手续;八是材料计价前后不一致;九是废旧材料处理账务理不合规。
2.存货中存在的舞弊
主要表现在: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借采购之名,游山玩水,或虚报采购费用,或以次充好,以贱充贵,或故意加大材料物资进价,增加采购成本,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好处;在材料入库或保管过程中,谎报途中损耗,入库以少报多,或低价进高价出,或高价进低价出,或办理虚假出库,调节企业利润;改头换面,将不属于生产成本列支范围的其他物品通过出入库
手续打入生产成本,并将物品转作他用;利用内控制度不健全,涂改领料单数量,或故意多领少用,或故意制造盘亏,进行贪污作弊;故意混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界限,虚增或虚减成本,或利用管理上的漏洞将公物占为自有;将包装物押金打入存货成本,退回包装物时收回的压金占为自有,或搞小集体利益。
3.存货审计的主要内容
真实性和完整性:查明存货的实际存在,确认已领用、
产成品和
销售的存货是否已及时减记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已购入、领用和产成品的存货是否已完整地记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所有权:审查确认已销售未发出的、代存代销的存货未列入企业的存货帐,寄销的、在外代存的存货已列入企业的存货帐。计价:审查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和计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前后期运用的一致性;
商品流通企业还应注意商品削价准备核算的合理性。
分类:
工业企业的存货应按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委托加工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分类核算;商品流通企业应按商品材料物资、
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分类核算;
工商企业都应注意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的界限。截止日:审查确认结帐日前后发生的存货收发业务是否列入正确的会计期间。账务正确性:审查存货总帐与明细帐的一致性和存货帐实的一致性;审查企业对
存货盘点制度的执行情况。合法性:查明企业存货成本计算与计价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购销业务是否符合合同与协议的规定,查明盘盈盘亏处理是否经过审批。充分揭示:审查确认会计报表对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及前后期运用的一致性做了必要说明;对抵押、滞销、
陈旧、代存代销、寄存寄销的存货做了必要说明。
⑶对存货实物帐进行审查,进行实地盘点或
抽查,看看帐实是否相符;
⑷审查存货盘盈(亏)的原因及
账务处理,重大存货盘亏和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经过授权审批;
⑸审查物资采购科目余额,分析余额的形成
时间及原因;
⑹审查存货的计价是否正确,出入库
手续是否齐全,未用完的材料是否办理退库手续等。
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现金、实物、
无形资产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短期投资和
长期投资。
1.短期投资中的错误与舞弊
短期投资中发生的错误与舞弊相对较少,主要表现有:购入短期投资的入帐价格不正确,未以实际成本入帐;对支付的价款中含已宣告发放但未支取的
股利,未摧毁规定计入“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帐户;存在未入帐的而形成的帐外投资现象;或挪用企业资金搞风险投资,成功了将资金归还
企业,收益归小集体或个人,不成功则纳入企业短期投资,损失由
企业承担等。
⑴缺少
科学的调查研究,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损失,还美其名为交学费;
⑵对外投资计价、
核算不正确;主要表现有:一是计价金额不正确,如以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时,不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记价,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计价不按投出时双方签订的合同价或市场公允价或评估师评定的价格计价,故意压低价格,造成资产流失;二是计价方法不正确,任意改变计价方法,多摊或少摊摊
债券溢价或折价,三是
投资核算不正确,未按规定正确运用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核算。
⑶对外投资入帐不及时。主要表现在:支付价款时挂往来帐,用固定资产投资时,未将投出的固定资产转到长期投资科目,并继续计提折旧,隐盖
长期投资;收到的投资收益不入帐或少入帐;未设置对外投资备查薄,对有价
证券管理不严。
⑷投资手续不规范。表现在:与被子投资方未签定投资协议,或投资协议内容不真实、简单,手续不全,责任不明确;或搞虚假投资,转移、侵吞企业资产。
3.审查重点
⑴审查投资项目是否经授权批准,是否经进行可行性研究及
论证,各项投资决策的会议纪要或决议是否完整;投资金额是否及时入帐,计价方法、记账
金额是否正确;
⑵审查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收益处理是否正确;有价证券的买卖是否经授权,是否妥善保管并定期核对;
⑷抽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有价证券进行盘点。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使用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中保持原有的实物现态的资产。
⑴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
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
制度和“出门证”制度;固定资产的帐卡不全,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
⑵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位或
办事人员凭自已的感觉确定固定资产,任意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计价范围。
⑶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表现在:一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不熟习,存在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的
折旧范围情况;二是运用
折旧率不档,计提比率超过或小于国家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所规定的折旧率;二是账务处理不正确。(生产用与管理用的区别)
⑷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处理不当。表现在:未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冲销处理,造成帐实不符,同时还造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准确;对清理费用处理不正确,对残值收入处理不当等。
⑴
固定资产购建中的舞弊。表现在:在固定资产建造招标过程中搞不正之风,提高固定资产的购造价值,损害企业利益;利用购买固定资产之便,搭车购其他其他
物品,其价值计入购买的固定资产中,形成
帐外资产。
⑵
固定资产使用中的舞弊。表现在将本企业固定资产无偿提供给其单位或人使用;投出的固定资产不结转长期投资科目,隐盖长期投资;利用职务之便,以旧换新。
⑶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中的舞弊。表现在:在报废或处理未到期固定资产中,与购买方勾结,故意压价;残值收入不入帐,形成帐外资金;将清理费用挤入成本,故意减少企业利润。
⑷
固定资产折旧中的舞弊。表现在:未按规定计提折旧,任意扩大或缩小折旧计提范围及任意更改折旧率,有意多提或少提,
折旧方法的选用不符合规定,未经批准,任意变更折旧方法,以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
⑸在建工程管理中的舞弊。表现在:任意扩大工程成本的开支范围,提高支出标准;工程完工后未及时办理工程决算,造成在建工程长期挂帐,不能及时结转固定资产;转移、肢解工程成本,或工程成本结转不彻底,造成固定资产帐实不符;虚假立项,转移企业资金。
⑹
固定资产盘盈盘亏中的舞弊。表现在:盘盈固定资产不入帐,提供给多经企业,或拒为自有,或变卖私分;盘亏固定资产不进行账务处理或故意制造盘亏,多报损失,从中作弊。
真实性:审查确认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是否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予以冲销;查明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是否转入
长期投资;查明
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是否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帐。完整性:审查已完工不结转固定资产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不入
固定资产帐的情况。所有权:应区分经营和租赁两种性质的租入固定资产,查明后者是否已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应确定作为债务担保抵押出去的固定资产。计价:应分别验证购入、自建、投资转入、融资租入、改建
扩建、
捐赠、
盘盈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应确定折旧计算及累计折旧帐户余额的正确性,以便认定固定资产净值的正确性。
分类:除审查按实物形态进行分类明细核算外,还应查明使用、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经营租入和融资租入
固定资产,提折旧与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与修理支出的分类正确性。账务正确性:审查确认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以及实物
资产的一致性,必要时可对固定资产进行
监督盘点。合法性:审查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批准手续;查明固定资产入帐价值确定的合规、
合法性,查明折旧方法及其运用的合法性。充分揭示性:审查确认会计报表对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资产租赁抵押等情况做了必要的说明。
相关资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