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达生
中国蚕丝专家
费达生,蚕丝专家,一生从事蚕桑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于二十年代即深入农村,组织蚕丝合作社,改进养蚕制丝技术。
简介
我国著名的蚕丝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成员,原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费达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12日在苏州逝世,享年103岁。她创建的吴江县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中国较早的乡村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她为全面提高蚕丝业,做了大量工作。晚年她总结经验,提出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对促进全行业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姐姐。
生平
费达生,女,1903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杨纫兰,早年从事幼儿教育。费达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郑辟疆的事迹已载《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农业卷》)的薰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1920年夏,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留学期间,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又因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更激起了她发愤图强,挽回利权,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回国后她仍回到女蚕校工作,追随郑辟疆,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她七十余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为振兴中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费达生同志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9年3月,以86岁的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一生的夙愿。她是江苏省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至1988年,先后担任苏州市妇联副主任、顾问,苏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九三学社顾问。
科学养蚕
1923夏,费达生从日本回到母校。校长郑辟疆拟把培育的改良蚕种及科学养蚕技术向农村推广,女蚕校成立了蚕业推广部,请她参加推广部工作。经过三、四个月的筹备,由校长带领推广人员,携带桑苗、蚕种蚕具蚕茧丝车等实物、模型、图表,到吴江县各乡镇巡回宣传科学养蚕,每到一处都受到各界人士和蚕农的欢迎。
1924年春,推广部胡咏絮、费达生、张兆珍、许杲等四人,到濒临太湖的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建立了蚕业指导所。当地农民生活贫困,养蚕使用土种、土办法,蚕病不断发生,她们看到有的农户因蚕茧欠收而上吊、投河,家破人亡等悲惨情景,激起了她们做好农村养蚕指导工作的决心。但是由于农民受数平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对接受科学技术存在种种阻力。她们遵照校长关于“唯有虚心、踏实,才能稳步前进;改革先要有实际证明,以达蚕农自动为目的,不能强求接受;对蚕农原有技术上的优点,要予以尊重”的教导,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起21户人家参加的蚕业合作社,使用女蚕校培育的改良蚕种,用科学方法饲养。当年,社里的春茧丰收,各户收入成倍增加,从此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欢迎,推开了农村养蚕改革的大门。
1925年费达生接任女蚕校推广部主任,继续带领人员到开弦弓村指导养蚕,合作社扩大到120户,组成5个小组,实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蚕共育、共同售茧。合作社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大大优于普通农户,群众纷纷要求入社。有些贫苦农民,蚕本不足,推广部为他们作保,向银行贷款,售茧后偿还本利,农民都恪守信用。
开弦弓村蚕业合作社科学养蚕的信息,迅速传遍了太湖周围的乡镇。几年时间女蚕校推广部在吴江县的七都八都严墓,吴县的光福西山无锡县的洛社玉祁武进县的横林、戚墅堰等地设立了蚕业指导所,帮助周围农民组织蚕业合作社,实行科学养蚕。吴县光福除蚕业合作社外,还设立了机器烘茧灶,指导蚕农烘茧技术,干茧直接售与无锡、上海等地的丝厂,减少了中间剥削,农民得益更多,丝厂也大有裨益。中国农村过去只养一季春蚕,1926年蚕校在日本专家协助下,试验成功了一代杂交春蚕种和秋蚕种。费达生等在各地宣传、推广杂交春、秋蚕种,开始饲养秋蚕,使桑叶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的收益更有提高。
20年代,以费达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妇女,深入农村,开展合作运动,推广科学养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太湖地区的蚕业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广大蚕农的爱戴。至今老一辈的人还记忆犹新,赞美她们为“蚕花娘娘”。1933年费达生在北京《独立评论》杂志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的文章,归纳她们的经验是:“农村运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从事此种运动的人能有服务的热忱和技术的训练。没有服务热忱,不以事业的成功为人生最大安慰者,很不容易到农村去身受种种生活上的困苦。没有技术训练,即使到农村中去,也不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仰,也不会产生重大的效果。”
制丝工业
费达生在日本学的是制丝技术,回国后看到国内的丝厂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生丝品质低劣。她下定决心,要改革中国的制丝工业。随着养蚕科学技术的推广,制丝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1926年女蚕校蚕业推广部改为蚕丝推广部,仍由费达生任主任。她先在吴江县震泽镇进行土丝的改良,举办制丝传习所,研制了木制足踏丝车,至1928年改良丝车达到92部,改良丝的售价可比土丝提高四分之一。 1929年她又在开弦弓村,组织蚕农入股,争取银行贷款,创建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她自行设计,建造厂房,采用的设备是粤商欧谭惠然赠送给女蚕校的日本式小复摇式机器。社内工人都是农家子女,经过一段技术培训,即上岗操作。他们平时作工,农忙时务农。该社立足农村,以蚕业合作社为后盾,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又得到女蚕校的技术指导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具有众多优越性。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丝价暴跌,国内不少丝厂纷纷停工或倒闭。而该社却在大风浪中站住了脚,且因成本低、质量好,而生产蒸蒸日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中国农民最早经营的制丝工业企业。费达生1934年在天津《大公报》《复兴丝业的先声》一文中提出了复兴丝业,“要使丝业安定在农村中,使其成为维持农民生计的一项副业,成为大众谋生活增进的工具。”她在此文中,还总结了乡村制丝合作社的长处:一是原料统一,有利于提高茧丝质量;二是费用较轻,有利于降低成本;三是经济伸缩力较大,工人亦工亦农。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所吸引,1935年接受其姊费达生的建议,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其名著《江村经济》就是此次调查后写成的。费孝通教授由此提出发展乡土工业的主张,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930年女蚕校增设制丝科和制丝实习工厂,费达生任科主任和厂长。当时日本已对制丝技术作重大改进,所使用的立缫车禁止出口。费达生同制丝教师张复升(也曾在日本留学),研制成功“女蚕”式立缫车,在实习工厂安装了32部,提高了生丝的产量和品质。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国际市场丝价暴跌的情况下,一些较开明的丝厂业主对女蚕校在丝业改革中的作用引起了重视。无锡瑞纶丝厂业主吴申伯同意将设在无锡玉祁镇的丝厂租给女蚕校推广部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女蚕校将厂名改为玉祁制丝所,由费达生任经理,带领一批技术骨干进厂工作。引进了日本丰田式立缫车,由上海环球铁工厂协助安装。然后由国内机械业自力更生制造,将玉祁制丝所全部改为立缫车,对煮茧机、剥茧机、复摇车等各道工序的机械和工艺也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同时,对工人重新组织和训练,实行文明管理,建立了教室、医务室、哺乳室、浴室等,改善了职工福利,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因而生产持续上升,该厂“金锚牌”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畅销。玉祁制丝所改革的成功,在江浙一带制丝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制丝技术的改进。此后,女蚕校推广部并在吴江平望创办了平望制丝所,又租借吴江震丰丝厂改为震泽制丝所,费达生身兼三厂经理。这三个制丝所还与周围蚕业合作社建立了代烘、代缫业务联系,使绸厂获得优质的原料,也提高了蚕农的经济收入。这种经营方式,是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且于国家经济、地方经济大有裨益,是振兴蚕丝业的道路之一。直到现在,蚕丝业仍为吴江县的支柱产业,在农村既有深厚的蚕桑基地,又有布局合理的乡镇缫丝厂,使吴江县丝绸产品的出口和内销,均为全国之冠。
1936年,何香凝邵力子等参观玉祁制丝所后题词,何写了“农业救国”,邵写了“本有蚕桑利田野,行看衣被遍寰瀛”,给玉祁制丝所以很高的评价。
蚕丝实验区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女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校舍,以及校办制丝实验厂大部被毁,开弦弓村生丝精制合作社及震泽平望玉祁制丝所都焚烧殆尽,令人万分痛心。1938年费达生与一部分技术人员辗转跋涉到四川重庆。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有发展蚕丝业的优越条件,她决心在此把散居各地的师生、校友集中起来,创造复校条件,并发展蚕丝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她的愿望受到四川丝业公司的支持,委任她为丝业公司制丝总技师,并拨出一幢房屋,专为接待入川师生和校友之用。次年,郑辟疆率领逗留在江苏、上海等地的师生也到了四川,江苏女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复课。 1938年“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下设的生产事业组由女教育家俞庆棠担任组长。她计划在四川展开蚕丝技术改造,聘请费达生主持这一工作。费达生受聘后即去川南乐山一带调查,看到川南的自然条件很好,开发蚕桑的潜力很大,这里的桑叶比苏南的湖桑叶大得多,且气候宜人,她认为只要有好蚕种和技术指导,蚕丝业一定可以发展。从乐山回到重庆,向俞庆棠汇报了视察情况,经妇女指导委员会和四川省政府洽商决定以乐山、青神、眉山、峨眉、井研、犍为、夹江等七县为川南蚕丝实验区,任费达生为实验区主任。
川南蚕丝实验区成立后,开展了如下工作:
1.建立蚕种场:在乐山城北的苏稽镇,买地600亩,建立制种场和桑园。1940年即开始养蚕,把江苏带去的优良原种、原原种制成杂交蚕种推广使用,成绩很好。后又在海拔3500公尺的峨嵋山上,创建蚕种冷藏冰库和浸酸池,从此开始在四川培育秋蚕。
2.指导科学养蚕:在乐山青神、汉阳坝设立蚕业指导所,采用江苏多年的经验,指导蚕农组织蚕业合作社,实行科学养蚕,蚕茧丰收,获得蚕农的信任,后又推广到川南七个县。
3.改进土法缫丝:把中小丝厂组织起来,指导缫丝技术,提高土丝品位,变内销丝大部为外销丝。
4.消灭白僵蚕病:川南流行白僵蚕病,采取严格消毒和蚕室封闭等措施,经几年努力,基本上消灭了白僵蚕病。
5.改造旧式丝厂:华新与凤翔是乐山两个规模较大的丝厂,但设备陈旧。费达生会同学校教师,先后为两个厂设计制造“七七”式木制多条缫丝机,改坐缫大?为复摇式小丝车,使两个厂的生产显著提高。
抗战胜利,费达生等回到江苏,受中国蚕丝公司委托,协助接收日商苏州瑞纶丝厂。她少年时曾路过该厂,母亲指着悬挂的日本国旗对她说:“你长大了要把这厂收回来”。这话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要她去接收,感到扬眉吐气,积极参加了工作。她进厂后,把该厂改名为苏州第一丝厂,经过一个多月紧张工作,即恢复生产。接着又进行了技术和管理上的改革。此后,她又到处奔走,历尽辛苦,使女蚕校制丝实验厂重新建立,恢复生产,资助了复校资金。
桑蚕丝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蚕丝业在党和国家领导、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费达生以更高的爱国热忱和事业心,为全面提高蚕丝业、重振祖国丝绸雄风而努力工作。 建国初期,她在中国蚕丝公司任技术室副主任。她以蚕校实验丝厂为基地,向全国推广制丝新技术,推动了各厂的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她先后到广东山东等地传授制丝技术,帮助改革制丝设备。
1956年她在江苏省丝绸工业局任副局长,主持制定了“立缫工作法”,向各地推广。还领导无锡市各丝厂,将坐缫改为立缫,提高生丝的产量和质量。
1958年她任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1961年任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主持把日本定粒式缫丝机改为定纤式缫丝机,提高了工效。在此基础上,又组织联合攻关,于1962年试制成功D101型定纤式自动缫丝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缀丝机,经纺织工业部定型鉴定,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
她一贯重视养蚕、制丝、丝绸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配合,经常深入农村、工厂,研究解决相互协作的问题。50年代有个“华九”品种春蚕,抗逆性强,很好饲养,得到农民欢迎,但工厂出丝质量差,工人反映难做。她与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工程师在一起,帮助丝厂改革工艺,使缫丝技术适应此品种,提高了生丝的质量。60年代丝厂开始使用自动缫丝机,苏16×苏17蚕茧品种,适应自动缫丝机使用,可做3A以上高级丝。她建议鼓励发展,江苏省农林厅、纺织厅采纳建议,将该品种蚕茧的收购价提高15%,调动了农民饲养这种蚕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中,费达生经受冲击,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政策又象春风吹进了她的心田。1978年她被任为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这时她已75岁高龄,视力与听力均已衰退,但她仍坚持下乡下厂,深入调查研究。
1981年江苏省科委在吴江庙港乡,进行提高蚕茧出丝率的课题研究,聘请费达生为顾问。庙港乡是她从事蚕丝业的起点,工作有基础,情况熟悉,她决心再在此创出提高蚕茧出丝率的新路子。她频繁往返于庙港乡和丝绸工学院,组织科研教学人员,从养蚕、烘蚕、缫丝等环节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至1983年全乡试验桑田328.93公顷,年产茧364.75吨,每公顷产1.11吨(即亩产1.47市担)。鲜茧出丝率达到16.45%,鲜统茧出丝率达到15.94%,比1980年分别提高21.58%和27.32%,创全国较大面积蚕茧出丝率的先进水平。与此同时,费达生又协助庙港乡缫丝厂(前身即开弦弓村生丝精制合作社)改造和更新设备,改进制丝工艺,提高生丝品质。该厂生丝连续数年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在各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潮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的作用。
费达生积数十年之丰富经验,于1985年3月9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的论文。她在文中阐述了她的观点,即“普通所说的蚕丝业实际上包括着:植桑、制种、育蚕、烘茧、缫丝、织绸、印染、剪裁、缝纫直到制成人们直接消费品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其中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前后环节相互依存的系统。这个系统总的说来可以区划成农业和工业两部分,又由于各环节的分工专业化,节节都能独自经营,它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注入了流通的因素,所以又联上商业。用当前通用的话来说是农、工、商一条龙。各个环节的从业者不仅应关心本环节的事,而且还应当胸中有一条龙的看法,就是我说的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以避免各自打算,互相扯皮,影响蚕丝业整体和本环节生产事业的发展。
论文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对振兴中国蚕丝业,促进桑蚕丝绸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促进全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在费达生已91岁高龄时,依旧十分关心蚕丝事业。又孜孜不倦地探索对蓖麻蚕的开发利用。
费达生政治上要求进步,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的夙愿。她有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意志,对认定的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从女蚕校做学生开始,深入农村,改良蚕种,推广科学养蚕,改进缫丝技术,奋斗终身。这批女蚕校师生,当时被目为穿裙子的“城里小姐”,为了发展丝绸事业而执着追求,她们奔赴农村,挨家挨户地向农村妇女传授技术,为了推广改良丝车,她还和另一位女教师在巡回展览的船头用改良丝车作缫丝表演,进行宣传,从而取得群众的信任。几十年来,她与吴江等地农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至今,乡亲们还尊敬地称她为“费老太”。她严以律己,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象春蚕一样,誓把最后一缕丝,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人物简历
1903年10月1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23年 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
1924—1937年 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推广部主任。
1938年 任四川丝业公司制丝总技师。
1939年9月—1945年 任川南蚕丝实验区主任。
1946年 任苏州第一丝厂厂长、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制丝实验厂厂长。
1949—1952年 任中国蚕丝公司技术室副主任。
1956年4月 任苏州市工业局副局长。
1956年8月 任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
1958年8月 任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
1961年10月 任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
1978年至今 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
1979年 任苏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
1981年 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
1986年 任中国丝绸协会第一届理事。
1987年 任江苏省丝绸协会名誉会长。
主要论著
1 费达生.提倡乡村小规模制丝合作社.国际贸易导报,1932,4(6).
2 费达生.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独立评论,1933,(73):1116.
3 费达生.复兴丝业的先声.天津:大公报,1934.5.10.
4 费达生.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北京:经济日报,1985.3.9.
5 费达生.解放前从事蚕丝业改革的回忆(口述).北京:文史资料选辑,1985,(4):175—186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5:21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