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楼村
江苏丰县下辖村
费楼村(阿房村)位于江苏丰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与安徽砀山相临。费楼村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的故里。
地理环境
费楼属平原地区,无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好,多为粘土,地面高程
在43.0-43.4之间。建筑为7度防震。费楼处于北温带,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3.8℃,年降雨量732.8mm。多年来没有自然灾害。
经济概况
费楼的农业林业养殖业相对该村的其他产业算是发展得比较好。农业以种植棉花、花生为主;林业以种植梨和苹果出名,且在村中有一片林地。农业总 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比例不高,相对来说,林业总产值更为可观。该村没有第二和第三产业。居民平均年收入为2800,超过万元的占30%;每月平均生活费绝大多数都在300元以下,极少在600元以上;家庭储蓄多在5000以下;家庭收入多数农民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部分居民主要用于盖新房和孩子的教育。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居民都购买了水泵、拖拉机、货车、农机等农机具;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居民还购买了很多耐用消费品。
费楼以的省级丰黄路(丰县-黄口),是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村到镇、村到村已基本普及灰黑公路,交通较为便利。村子的规划很规整,村内有东西向道路13条,长500m.其中有4条是14m宽的大街;南北向道路5条,长400m,宽12m。这样的布局不仅交通方便,而且住房的排列也很规整。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费楼村向东通往刘王楼(华王线X306)的主干道于2007年开始修建标准柏油路,于2008年正式使用,现在路宽了,村民的“路”也宽了。
社会事业
村内已经通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其中,村内无污水管线、热力、燃气设施。村民主要依靠柴草、煤球等。村内垃圾处理多依靠自行收集发酵(发酵后转化为肥料)以及烧毁等手段,无垃圾收集站点。村内垃圾及生活垃圾污染严重,致使水质较差。村内的水质有严重的污染。村内无污水处理管线,居民以明沟方式排向村内水塘。
费楼村村内多为平房与庭院相结合的居住形式。多数住宅为10多年的平房,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居住二层楼房。其中房屋加庭院约有200平方米左右。庭院内以及室内环境相对较差,布置杂乱,且无卫生设施,院内大多数有垃圾、杂务以及家禽、家畜等。包括设施极其简易的厕所。多数房屋条件和状况较差, 需要改建和完善。
费楼仅有卫生所和村办公室两个公共设施,卫生所是私人开办的,建于1970年,用地面积120平方米,造价3万,有2个工作人员,设备简陋;村办公室建于1982年,用地面积350平方米,造价2万,有8个工作人员。费楼原来有幼儿园和费楼小学。
费楼村民一直引以为豪的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出生地即是费楼。村民为了纪念这个重要人物,自发集资在村子北部建造起来一个纪念堂。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相对比较简单。纪念堂平时不对外开放,在正厅里供着张道陵的画像。村中种植大量梨树和苹果树,在每年4、5月份,这儿会有梨花节。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主要景点
天师故里避暑山庄
天师故里避暑山庄位于天师府原址附近,是费楼村靠近苗河的小渔村,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徐州珠山景区张天师铜像
2013年7月,全国最大的张天师铜像落户徐州珠山景区,9.3米高,重13.5吨的张道陵铜像矗立在珠山景区的半山腰,立于珠山瀑布的源头,近10米高的张道陵像在天师瀑布上端亮相后,立即引起游客的关注,成为徐州珠山景区又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景观。
据市重点办工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张道陵像为铜质,重13.5吨,高9.3米,混凝土基座高1.6米。为把雕像运到半山腰,施工人员先在地面上铺上枕木,在枕木上又铺上钢管,在钢管上做了一个架子,把塑像放在架子上,用卷扬机在前面缓缓拉动,前进几米后,再抽调后面的枕木和钢管铺到前面去。工作人员说近20名安装工人,用了22天,才从山脚下运到五斗瀑布上端,沿着创教路运到五斗瀑布上端后,又用铰链、滑轮等,让雕像立起来。
作为我市首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景区,珠山景区内多个景观打造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传递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为主线,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师广场、创教路、天师岭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图文/王平 公元2013年4月)
药盒子
“药盒子”是地名而非物名。其位于丰县宋楼镇费楼村的庄前,是一个典型的毫无规则的大土坑,土坑的形成有个典故:天师张道陵祖居于费楼村,自幼在此读书学习,修身参道。外出游历后,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成为世人供奉的神仙,因而与他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带有仙气的圣物。张道陵成仙之后,家乡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旧居前撮把土,带回去煎水服用,以为能治百病。在张道陵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封建迷信的人们是非常笃信的。
从地名学的科学角度论断,“药盒子”一名的形成也有它的科学依据。地名学认为:就具体的地名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性的地方给予的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一定影响,且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可辨形态、方位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授予名称。地名除具有语言性、地理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外,更重要的还具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共同创造,虽然地名形成的初期往往是由少数人提出的,但当它为社会所公认,即约定俗时,它就具有了交流性和惯用性。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了给地理实体起个更为通俗、明确而又形象的名称,往往是不谋而合地采用一些能够突出说明地理实体形状、色彩、寓意以及其它特征的字眼,极易记忆和传送。“药盒子”之名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反之,亦印证了张道陵故居之所在。加之当时医疗水准落后,百姓缺医少药,有病乱投医,无力投医者则取把神土或求把香灰之类冲剂当药,笃信“神水”能治病。张道陵也正是靠着“仙丹”、“圣水”、“神符”之类施法传道,扩大其影响。由于阿房村紧靠邀帝城、牛王庙,每年的庙会和集市使这一消息越传越远,方圆百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讨药方”、取“神土”,人们把这里说成是“药盒子”。久而久之,便被挖成了大坑,古黄河虽将这里几度淹没,但屡淹屡挖,至今这里仍是一个凹坑。事实表明,历代口碑相传这里是张道陵之故里是确有根据的。
费楼大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费楼大桥为传统拱形桥,大桥连接着通往刘王楼的路,那个年代河水清澈,大河向北与苗城河相通,水利资源丰富,水草纵横,鱼儿自由游荡,人们打鱼、夏天在河里洗澡、灌溉等,哺育了费楼的百姓
如今费楼大桥已经更新,老的拱形桥已不复存在,确实能勾起那个年代人们的回忆
费楼小学
原费楼小学位于村庄最西头,现已不复存在,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费楼小学曾在他们童年时代留下过美好的回忆。
时光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费楼90后们不再年少,有的已结婚生子,有的刚刚步入工作岗位,还在迷惘摸索。
儿时的年代,天还很蓝,河还很清的,真的感谢能生长在那个年代。值得纪念的年代!(摘自《王平回忆录》 2012年11月)
地理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0:18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经济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