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帝城,一名迎驾城,始建于西汉盛年,用于纪念汉高祖在其地邀请丰县父老并免去了家乡
丰县的徭役。遗址位于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简称:草集村)。
地理位置
原邀帝城历经黄河决口洗涤,现仅存遗址;按照明隆庆版《
丰县志》记载,其址位于现在宋楼镇的葛巴草集村。 2009年,
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发掘出
汉代邀帝寺遗址,经市县考古部门确认,为古邀帝城遗址。邀帝城最初为汉时纪念开国皇帝
刘邦荣归故里而建,原名迎驾城。历代不断整修完善,清嘉庆元年黄河从砀山县庞家林决口,邀帝城寺不幸毁于大水。此次丰县邀帝城的重现,对于证明刘邦的故里沛郡丰县中阳里在今邀帝城遗址附近的学术新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
丰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古迹类”载:按《史记》:高祖征黥布过故地沛邑留十余日,作大风歌去沛,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尔,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这就是说,汉高祖帝业既成,衣锦还乡,归宴父老,因为刘邦委任的丰县县令沛县籍的齿雍带领部分丰县子弟反叛了他,投降魏国,所以引起刘邦的不满,开始时加恩了沛县(减免赋役)不优待丰县,经父老恳求,丰县父老又挽留宴请,消除了误解,并加恩丰县。丰县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建筑了一座小城,命名为邀帝城。城中建庙,(后改为邀帝城寺),用以祭祀高祖。从汉至清,屡次重修,两汉称枌榆祠,晋代以后称为高祖庙,五代刘知远在丰县城建高祖庙后,邀帝城内的高祖庙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以后寺院荒落,屡毁屡修。顺治《丰县志》主纂人、明末著名文士、书法家张逢宸曾撰《重修邀帝城寺记》作了详细记载。清雍正五年岁次丁未(公元1727年)的《丰县邀帝城寺碑记》亦作了记述。明清各版县志均有记载。
考古挖掘
2009年1月底,
江苏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一位王姓农民在村子西北地里挖果树坑,当挖到近一米深时,锹头突然铲到异物,发出“滋”的一声,就是这一锹,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一段尘封了两千年的历史烟云。经
徐州市博物馆及国内考古界专家考证,此处为汉代纪念高祖刘邦的邀帝城。
经过挖掘和考察,该处遗址出土一块石碑和一些残砖破瓦,石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辨:“邑故有邀帝城,距县治十五里,盖汉高帝帝业既成,归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处也。当汉盛时,邑人荣其事,即其地筑城,中央建庙,以祀高祖……里人李君可勉等倡仪重修……经始于亥孟春,越孟夏告成。”
碑文是明末的丰县籍贡生、清顺治版《丰县志》的主笔张逢辰所撰写,叙述了清顺治丁亥年重修邀帝城寺的起始经过。
人物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
丰邑(从考古发现,知秦、两汉,丰均为丰县,无丰邑之称写。或为褚少孙缀加,或为丰县别称。)中阳里(今江苏
丰县)人,
汉族。
出身平民阶级,
秦朝时曾担任
泗水亭长,响应陈胜吴广反秦,遂起兵于丰县(今
江苏丰县),东攻沛县,被萧何等拥立为沛公(沛令)。秦亡后被项羽封为
汉中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
项羽,成为
汉朝(
西汉)
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
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
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
汉高帝。他对
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中华
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历史记载
在清代《
江南通志》、《
徐州府志》和明清版《丰县志》中均记载着邀帝城这个词条。汉代的《
史记》和《
汉书》虽没有直接出现邀帝城这三个字,但司马迁和班固却同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那段在邀帝城发生的真实故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刘邦,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大败英布。途经沛地,他先是回到曾任职的沛县官署中设宴,把当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沛县父老故人请过来同宴,其间唱《大风歌》以抒壮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因为感激当年沛县父老帮自己起兵反秦,刘邦免去了沛县的徭役。欢聚数日,刘邦离开沛县,西行至丰邑西南之中阳里,家乡父老设帷帐,献酒肉,邀请留歇。刘邦遂停留与父老乡亲畅饮,酒酣而涕下,说出了内心深处一直想说的话:“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丰县人对于乡党刘邦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不是因为他吟唱大风歌时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为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说出的这句话:“丰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我怎么能够忘记呢!”这位“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的乡党,半生冲杀于金戈铁马之阵,喋血在刀光剑影之中,命运的大开大合仍无法掩饰自己思乡亲乡的柔肠。他在两千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让人动容,为之感慨不已。也就是就在这个地方,刘邦赐丰县为汤沐邑,和沛县一样免去了徭役。
刘邦离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丰县父老却把他装在心里。就在刘邦驻跸欢宴的地方,家乡人筑了个城,名为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塑高祖像以祀,称高祖庙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
当地景点
邀帝城寺
2009年6月17日,
徐州市博物馆及国内考古界专家近日对外宣布:今年年初,在江苏徐州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发掘的汉代遗址确为汉代纪念高祖刘邦的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称邀帝城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唐代前后,邀帝城已相当繁华,后不幸毁于大水……
传说
其实,有关邀帝城寺的传说一直在当地流传,有些故事用妇孺皆知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譬如《刘三夜祭祖坟》、《刘邦“击筐问天”》、《千古龙飞地》、《刘邦半醉唱大风》、《众童垒塔》、《高祖庙易寺》、《戚妃井》等等,这些传说大都和刘邦有关。故事情节既与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或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不可低估。这些传说的挖掘整理者就是“邀帝城诗社”的成员们。“邀帝诗社”作为丰县唯一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化活动团体,成员三十多人,大多是生活在邀帝城遗址周围村庄的农民。自一九九〇年以来,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这些农民作者都坚持举办桃花诗会。至今诗社举办诗会已经十九届,诗社成员的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影响颇好,邀帝城遗址附近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其他相关
徐州惊现汉高祖邀帝城遗址
中新江苏网徐州六月十七日电 (朱志庚 许砚君 王传芬)徐州市博物馆及国内考古界专家近日对外宣布:今年年初,在江苏徐州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发掘的汉代遗址确为汉代纪念高祖刘邦的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称邀帝城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唐代前后,邀帝城已相当繁华,后不幸毁于大水……
两千年前邀帝城重见天日
二〇〇九年元月底的一天,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一位王姓农民在村子西北地里挖果树坑时,当挖到近一米深时,锹头突然铲到异物上,发出“滋”的一声,就是这一锹,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一段尘封了近两千年的历史烟云。
经过挖掘和考察,该处遗址出土一块石碑和一些残砖破瓦,石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辨:“邑故有邀帝城,距县治十五里,盖汉高帝帝业既成,归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处也。当汉盛时,邑人荣其事,即其地筑城,中央建庙,以祀高祖。……里人李君可勉等倡仪重修——,经始于亥孟春,越孟夏告成。碑文是明末的丰县籍贡生、清顺治版《丰县志》的主笔张逢辰所撰写,叙述了清顺治丁亥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重修邀帝城寺的起始经由。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清代的《江南通志》、《徐州府志》和明清版《丰县志》中均记载着邀帝城这个词条,汉代的《史记》和《汉书》虽没有直接出现邀帝城这三个字,但司马迁和班固却同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那段在邀帝城发生的真实故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刘邦,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冬十月,大败英布。途经沛地,他先是在沛县官署中设宴,把当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丰沛父老故人请过来同宴,其间唱《大风歌》以抒壮志,因为感激当年沛县父老帮自己起兵反秦,所以就免去了沛县的徭役。欢聚数日,刘邦离开沛县,西行至丰邑西南之中阳里,家乡父老设帷帐,献酒肉,邀请留歇。刘邦遂停留与父老乡亲畅饮,酒酣而涕下,终于说出了内心深处一直想说的话。我对于乡党刘邦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不是因为他吟唱大风歌时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为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说出的这句话:“丰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我怎么能够忘记呢!”,这位“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的乡党,半生冲杀于金戈铁马之阵,喋血在刀光剑影之中,命运的大开大合仍无法掩饰自己思乡亲乡的柔肠。他在两千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让人动容,为之感慨不已。
也就是就在这个地方,刘邦赐丰县为汤沐邑,和沛县一样免去了徭役。
刘邦离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丰县父老却把他装在心里。就在刘邦驻跸欢宴的地方,家乡人筑了个城,名为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塑高祖像以祀,称邀帝城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到唐代前后,邀帝城已相当繁华,经历宋元,至明清时期,规模发展的相当大了。后虽经岁月更替,邀帝城寺屡毁屡修,清嘉庆元年,河决朱旺口,邀帝城寺地面建筑被水浸泡后坍塌,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皆淤于地下。
县镇欲重建邀帝城遗址
重修邀帝城寺石碑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研究丰县地方史的专家学者们欣喜不已,史书屡屡记载的邀帝城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如果这个遗址得到证实,那么作为起源和传承两汉文化的徐州大地上不仅多了一个文化景点,而且增加了一份厚重的两汉文化载体。徐州市博物馆刘尊志博士也闻讯赶来,一边在村干部的配合下征集以前散落在该村的相关文物,一边组织人员进行探方试掘。
考古专家综合考察分析后给出的结论让人振奋,这里就是当年邀帝城的腹地,王姓村民刨的树坑就在邀帝城寺内。邀帝城寺应视为当时地方政府建造的有其特殊用途的寺庙,而且,从整体遗址来看,是寺庙与居住区相连的布局。
从县城出发,沿丰砀公路驱车西南行十五分钟路程,就到达苗河大桥,过了桥,东南望去,是一块辽阔的连片麦田,麦田位于宋楼镇葛芭草集、许口两村之间,邀帝城寺就曾经矗立其中。当年的邀帝城就深埋于这些麦田下面。寒风瑟瑟中,遥想当年的一派繁华,今天已成云烟,于是想起自己多年前写的诗句来。“废城名以汉王标,星扼寒流锁寂寥。可怜炎刘四百业,至今惟听风萧萧!”
在葛芭草集村退休教师赵立芳家里,我们有幸看到了许多出土和征集到的有关邀帝城(寺)的文物。清顺治(丁亥年)重修邀帝寺石碑,碑文书法古朴而隽秀;另一小块带字的石碑残片虽然没有年代记载,但书法遒劲有力;带有花卉纹饰而且中间有道教符号的石板像谜一样挑逗着我们的求知欲,专家说是汉画像石;晶莹剔透的“三素彩”瓷片、彩陶残片;建筑物柱石(残砖、瓦片、屋兽)、插旗杆的大“石臼”、古坛子、刻花石板香案等等,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一块刻有兔子形样的大青砖,虽寥寥几笔,却把兔子的可爱勾划的十分传神。既古拙,又新奇。
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要算一件刚刚征集到的铜香炉。香炉高约三十厘米左右,下部有三个小儿作背、举状形成三足,小孩面容憨态可掬,炉的正面有麻花丝凸起花纹,炉沿呈波浪状,做工精美,炉底有款,细看是“大明宣德年造”字样,据铜香炉的持有人讲,是当年邀帝城寺的僧人赠给他的先祖的。既然相赠,当时的僧人和获赠者之间,想必也应有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吧。
邀帝城寺挖掘现场的两个探坑已清理完毕,当年被黄水淤于地下的大殿台阶清晰可见,另一个坑内三米深处,东厢房还保留着被水冲倒时的原状,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丰县人民带来的毁灭性地灾难,也不由自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县先民们生命的艰辛和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邀帝城历史文化地位很高
邀帝城,作为一种地域概念,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当然微乎其微。但对于苏北平原的一个小县来说,邀帝城的历史文化地位是无以匹敌的。作为汉代开国皇帝荣归故里的历史见证,邀帝城独一无二。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杨济安在合著的《中国古代历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一书中认为,
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部队始起于丰。所以近来有文史工作者提出刘邦起义的第一站就是丰县西南的邀帝城遗址附近的观点,而旧版县志也说丰县的古中阳里就在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这和史记中记载的中阳里究竟是不是一个地方,也许只有将来地下出土的文物去证明。邀帝城遗址附近历史上产生的人物也可圈可点。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元代廉吏许义夫,明代文渊阁大学生许彬、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许进,清代甘肃巡抚、内阁学生许容,乾隆解元方文炳,民国陆军中将王敬久,台湾著名学者刘季洪等,现代巨贾举不胜举,可谓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汉风流韵,绵延不绝。
其实,有关邀帝城寺的传说一直在当地流传,有些故事用妇孺皆知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譬如《刘三夜祭祖坟》、《刘邦“击筐问天”》、《千古龙飞地》、《刘邦半醉唱大风》、《众童垒塔》、《高祖庙易寺》、《戚妃井》等等,这些传说大都和刘邦有关。故事情节既与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或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不可低估。这些传说的挖掘整理者就是“邀帝城诗社”的成员们。“邀帝诗社”作为丰县唯一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化活动团体,成员三十多人,大多是生活在邀帝城遗址周围村庄的农民。自一九九○年以来,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这些农民作者都坚持举办桃花诗会。至今诗社举办诗会已经十九届,诗社成员的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影响颇好,邀帝城遗址附近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两汉文化之源头
纵观充栋史册,数点历代名胜,“邀帝城”实乃一代名区。昔汉高皇,斩蛇举计,起兵伐秦,归宴父老,豪饮壮歌,而今遗迹尚存。西邻天师故里,庙宇耸立,星罗棋布,实属两汉文化发祥之地。
一、史书记载
1.《史记》、康熙、乾隆刻本《江南通志》、乾隆、同治刻本《徐州府志》、明隆庆刻本《丰县志》、清顺治、乾隆、光绪刻本《丰县志》、民国刻本《江南通志稿》均有记载:“邀帝城”在丰县城西南20里。汉高祖刘邦过丰,归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处也。汉盛,邑人荣其事,即其地筑成,名曰:“邀帝城”、或“邀驾城”“邀城”(今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城中央建庙,以祀高祖。历史记载邀帝城曾繁华千余年。
2.石碑记载
已出土的石碑有:清雍正年间的一通(现存丰县博物馆);清顺治丁亥年(1647年)的一通在退休教师赵立芳家保管;在修丰砀路时,草集村民在邀帝城故址砸烂了两通。根据搜集到的碎石块初认,本为清代,几通石碑都记有邀帝城或重修邀帝寺事宜。
二、邀帝城的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邀帝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八县结合部,距县城西南二十里。背靠苗城河水库,西旁丰砀公路、紧邻天师故里,周围庙宇林立,两汉文化之底蕴极其丰厚。徐州至济宁的高速公路;徐州至菏泽的铁路从丰县穿境而过,自古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2.自然环境
邀帝城向西3里许有“香油湖”,向西南8里许有“汛子湖”(清康熙57年“白衣大士阁”石碑有记)。至今,此处臻高仍比城西及砀山境低1—2米,此处就是片低洼地区,实属历史上的丰西泽。邀帝城就建在丰西泽的东侧,约占地数百亩,建寺占地30余亩,邀帝寺像设庄严,视旧有加大殿,廊庑及钟楼,重垣鼎新贲饰规模毕俱。邀帝城西并有“郭城”、“苗城”,明丰县简图并标有“斩蛇沟”(附图历代诗人咏丰县第10幅,明.丰县简图)
3.人文环境
邀帝城西3里许有阿房村(今费楼村),是张道陵的出生地;古钓台村(今许口村),许氏先祖许义夫葬邀帝城前,自此,明、清两代许家出了两位宰相和五位尚书。因此,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曾遣使喻祭,后被称为“喻祭许林”。
近代,国民党军团司令王敬久和国民党中常委兼考试院院长刘季洪就出生在邀帝城及邀帝城附近。因之,这里历代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
三、刘邦起义“邀帝城”
明隆庆《丰县志》P43页铺舍目记:急递总铺在县治大门内;留村铺,地五亩,县东七里;周村铺,地二亩五分,县东十五里;新村铺,地一十五亩,县南十里;棠林铺,地七亩,县西南二十五里。由此可见县城至新村铺,棠林铺到砀山是通往咸阳的官驿大道。
公元前210年,刘邦沿此驿道送徒骊山,偶迂大雨,度己失期,加以刑徒不断逃亡,刘邦愁绪万千,邀帝城“击筐问天”,悲愤之极,仰天长叹,曰:“苍天有眼,暴秦当诛也!”于是他纵放刑徒,其中有愿追随者十余人,刘邦率之,后斩蛇起义,路经福庆集(今宋楼镇戚庄村),现有白衣阁碑文载:“昔高皇初发时过芒砀有彩云绕护之……”。遂隐匿芒砀,伺机伐秦。
四、刘邦起兵“邀帝城”
公元前208年,闰九月,楚怀王命宋义、项羽率兵救赵,命刘邦西出伐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杨济安合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历史教学参考地图集》P9页《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标明刘邦进军路线为:“丰—砀—陈留—颖川—南阳—丹水—武关—
嶢关—蓝田—坝上—咸阳。(附图见前彩页)
刘邦认为“击筐问天”处,是他的发祥之地。于是在此处东南角筑起一座“土山”(至今遗迹尚存),作为演兵台。并竖起大旗。竖旗石臼今己出土,(直径64厘米),高70厘米,臼口39厘米,臼深30厘米,稳柱石沟宽6厘米,深4厘米,两石沟对称,从臼口看旗杆相当高大,相应旗帜亦巨。足以表明邀帝城乃刘邦起兵之处。
五、刘邦归宴父老“邀帝城”
公元前,196年10月,高祖破英布,不幸胸负箭伤,从前线回归咸阳,路过沛县疗伤,乐饮十余日,离沛。后过丰“邀帝城”,受父老乡亲之邀,怀旧之情油然而生,驻跸,豪饮壮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原有大风歌石碑不知去向)。并曰:“游子悲故乡,吾万岁后魂魄常思乐此,慷慨之至,泪下数行,又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于是同沛县一样免除徭役赋税,复封为“汤沐邑”。刘邦因箭伤崩发,速回咸阳。
邀帝城(寺)历经兵燹水患,屡屡复修重建。顺治丁亥年丰县知事阎诏重修邀帝寺。光绪本《丰县志》详有记载。还有出土石碑一通,现存放在县博物馆,都记有重修邀帝寺的字样。目前出土的一块古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宽面绳纹,小侧面有“府”字,系官窑生产、为官府所用。据此,足以说明邀帝寺为历代官府所崇敬,不惜重金多次重修。
六、邀帝城(寺)的变迁
东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国家才得以相对统一,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其间数百年沧桑巨变,自然也引起了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经学衰退,佛教勃然兴起,高祖庙也随之易于寺,名曰邀帝寺。
七、邀帝城的社会影响
《史记》、《丰县志》、《江南通志》、《徐州府志》都记载有“邀帝城”。其周围庙宇林立,有“天和观”、“铜钟寺”、“牛王庙”、“泰山行宫”、“白衣大士阁”、“吉祥寺”、“玄帝庙”、“白龙寺”、“三官庙”4座、“关帝庙”4座、“元神庙”、“火神庙”、“天齐庙”等30余座,可见当时此地香火之旺盛,市井之繁华,呈现安居乐业之景象。最近从邀帝寺遗址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是镶嵌在大殿墙壁上象征皇权的稀世珍宝,可见当时邀帝寺不仅是在民间还是在历代皇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邀帝寺”被视为祭拜圣地。近日出土的陶俑,胸部有“太极图案”足以说明邀帝城遗址藏物之丰。
邀帝寺庙会,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原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洼德忠先生,潜心研究道教近六十年,实地考查了大半个中国,他曾经说过,凡庙会大都是神的生日。由此而论,邀帝寺庙会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直至解放初期庙会才休止。所以,刘邦的生日应是农历正月十五日。
《史记》、《丰县志》均有记载:刘邦出生在丰县中阳里。此中阳里,应是古中阳里。明版,清光绪版《丰县志》庄堌、村集类记载:棠林集,下方注有:“丰县西南二十里,古中阳里,今淤”。邀帝城亦在县治西南二十里。根据棠林集所注的方位,古中阳里应在邀帝城附近一带。也可以说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出生在邀帝城附近的棠林集——古中阳里,而不是现在丰县城里的中阳里。道教始祖张道陵及其子嗣,均系邀帝城旁的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人。所以说邀帝城遗址是两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