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位于
贵州省黔东南州
黎平县高屯街道、
龙形街道境内,距黎平机场1公里,规划总面积596.3公顷 、湿地面积约为286.2公顷 ,湿地率48.02% 。
位置境域
公园水系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也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清水江的主源,是清水江乃至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公园内生态良好,古朴自然,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悠久的湿地文化。河流、沼泽、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组成的复合
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喀斯特低丘河谷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
资源情况
以
八舟河名胜风景区范围打造,由
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景观、河、溪、库水域景观、丘陵草场景观以及村寨田园风光组成。主要有“平湖飞瀑”、“草坪春色”、仙人岩、
少寨溶洞群、桂花台、鸬鹚架、江心岛、红军桥、石龙山等景点,以八舟河为纽带,巧妙地将
天生桥、
飞龙洞、
肇兴侗寨、
构洞村高坝峡谷、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等串联起来。
公园湿地景观资源计有景物9处,其中一级5处,二级3处,三级1处,包括河流、农田、古树等,较为突出的有仙人岩、红军桥、下乌鸦河岸古树群、少寨田园风光、鸬鹚架等。
主要景点
主要有
八舟河、八舟湖、仙人岩、
少寨溶洞群、桂花台、鸬鹚架、江心岛、红军桥、石龙山等景点、黑滩、西园山庄等景点。
仙人岩
位于高屯街道八舟社区东岸。明《贵州图经新志》载,“在八舟司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传说远古有几个仙人,爱八舟山水,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来此悬崖绝顶下棋弹琴,尽情欢乐,竟没有听见报晓的鸡鸣,忽而天已发白,仙人们不能飞升,化作岩石,端坐至今。今此处悬崖,高数十丈,旁有劲松傲立,枝繁叶茂。悬崖顶上并立怪石四尊,每尊均由三截石叠成,上截短而似头,下两截稍长而如身。数里外远眺,俨然象四个石人。其中三人并立,背向西,一人立于右侧。四人中间长出一株怪树,树冠圆阔,却似遮阴凉伞。山下,八舟河盘旋环绕,向东流去。
红军桥
鸬鹚架
位于高屯街道高屯社区下乌鸦寨河畔,河岸悬崖峭壁的半崖上有一石洞,洞口横亘木架,《黎平府志》载说:似木非木,长可经丈,横跨于溪岩壁间,欹斜欲堕,数百年如故。洞前河内,鱼肥虾美,野鸬鹚觅食后,常栖于洞口木架上,因名“鸬鹚架”。
“鸬鹚架”悬崖峭壁下是一个深潭,水深莫测,河水傍石壁流淌,可供游人泛舟、垂钓、游泳。此潭被人们称为鸬鹚潭。相传,鸬鹚欲下河捕鱼,刚到岸边,因身影倒映水中,被一条大鲤鱼发现,鲤鱼转头顺水逃跑,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鸬鹚发现后,蛰入河水中,拼命追捕,共追捉了三七二十一天,鲤鱼逃入“鸬鹚架”壁下水潭中,潜入水底躲藏,因水深数十丈,鸬鹚实在无法,一气之下,化作石鸬鹚蹲在壁边守侯,寻机捕捉。
八舟湖
石龙山
石龙山,距县城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500-600米,属八舟河景区上游区。山中林木茂密葱茏,四季常青,古木参天,苍翠欲滴。这里空气异常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被誉为“绿海氧吧”。 石龙山三面环水,山内大小溪流26条,高低瀑布36处,瀑布最高落差16米。石龙山山盛着水,水托着山,山水涟涟,清澈缠绵,瀑布、溪水从岩崖中奔出,在怪石间跳绕,为这 柔静的石龙山注入了灵性和活力。
西园山庄
西园山庄位于黎平县城西郊,距县城6公里,隶属于黎平县龙形街道
三什江社区,是八舟河景区的源头及南大门,沿河漂流可直达黑滩、石龙山、八舟湖、仙人岩等景点。
开发建设
通过成立贵州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并出台印制《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黎平八舟湿地故事》、《湿地保护管理条例》、《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等宣传画册,进一步展示黎平八舟河湿地建设现状和成果,引导社会大众自觉参与湿地保护事业,呼吁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关注。
2019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交通线路
主要交通路线有A线和B线
A线:水上路:黎平――西园山庄(漂流)――黑滩――仙人岩――少寨风光――桂花台(高屯中餐)――(陆路线)古银杏――东风林场――下午游览鸬鹚架――天生桥――飞龙洞(晚餐或黎平城关晚餐)
B路:陆路线:黎平――八舟――仙人岩――红军桥(少寨风光)――飞机场(高屯中餐)――下午游览东风林场――天生桥――飞龙洞――黎平城关
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活动项目内容开展不同的旅游线路:
●科普线路游:
黎平县→公园主入口→湿地宣教中心→水上植物园→湿地作物园→红色文化展示长廊→水上观赏长廊→湿地农业体验区→侗乡神韵
●生境体验游:
黎平县→公园次入口(乘车)→水上观赏长廊→少寨田园风光→鸬鹚架→湿地作物园
●休闲娱乐游:
黎平县→公园次入口(乘车)→侗乡神韵→湿地农业体验区→水上观赏长廊→红色文化展示长廊→湿地文化创作基地→鸬鹚架→湿地农业展示区
历史人文
黎平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以八舟河良好的自然生态为依托,其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食品文化、以及红军文化和民间传说等湿地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可利用价值高,是湿地公园的重要财富。
农耕文化
黎平县传统的稻田耕作技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黎平作为禾的故乡,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被称为“糯禾之乡”。湿地公园内的居民沿袭了祖先的这种崇尚自然、追求人和万物和谐相处的农耕文化,在耕作时依靠人力畜力、施用农家肥,不使用除草剂、慎用农药,长期的精耕细作形成了这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在绞便村一带的居民还有着“稻田养鱼”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当地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汉文化互融的一个重要表现。
民俗文化
湿地公园附近少数民族保留了许多民俗文化传统。侗族每年三月三过虾子节,家家户户都包粽粑、煮甜酒,到河里去捞虾子来煮熟祭祖;立夏节则必须要吃蛋,俗话为“立夏不吃蛋,长得不好看”;开秧门是侗族的一个较大节日,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饭和煮新鲜河鱼带到田边上祭祖。每户田里插上七至九株秧苗,有的时候要用盐水把秧根浸一浸,以防群鱼拱禾蔸。此外,还有吃新节,家家都要吃米禾包和蒸干鱼,这些是当地居民与湿地的和谐共处的体现。
食品文化
湿地公园内丘陵遍布,溪水潆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各类物产资源丰饶。在丰富的资源面前,勤劳的黎平人民开发出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产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湿地食品。以腌鱼为主要特色佳肴历史悠久,制作方法独特,堪称一绝。早在清代,侗族人民就开始在自家田间零星养鱼,由于产量较低,就制作成腌鱼储藏食用,因此侗族人形成了用鲤鱼制作腌鱼的习惯。此外,还有炒糊米茶、蟹酱、虾酱、鱼肠酱等。
红色文化
黎平古城,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素有“黔东咽喉,军事要塞”之称,为历代商贾云集之地,自宋代以来,“黎平山珍,芳名千里”的佳话经久不衰,是宋代至民国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储存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红军长征到贵州第一个县城黎平时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确立了红军长征北上的军事战略路线。公园内关于红军长征的足迹便是红军桥了,当年红军在此驻扎修做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为纪念红军的义举,村民们把这座木桥命名为“红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