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
中央银行或
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包括:经济增长、
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状况,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两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
中央银行的
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稳定物价是指将一般
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
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
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
货币供应量,以刺激
投资需求和
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
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
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
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
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
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
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
顺差;反之,则出现
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
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
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
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
货币供给,从而导致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在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
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
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顺差时,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逆差时,货币供应量将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尽可能地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上述各种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最明显的是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如何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各国
中央银行制定
货币政策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
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
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
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经济平稳运行从而持续增长的前提;充分就业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企业更乐于进行
资本设备投资以提高
生产率,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稳定,有利于国际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扩大了国内的
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
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的稳定;金融市场与
金融体系的稳定,能为国内生产和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
金融环境,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高就业,同时增强进出口能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但从短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